别吹了,求求你们放过杨振宁吧
2025-10-23 21:25:44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公民金建国
杨振宁刚去世不久,本不该在这个时候泼冷水,毕竟死者为大,但眼下对他的吹捧越来越离谱,不仅说他是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学术地位历史前十,甚至说他堪比牛顿、爱因斯坦与麦克斯韦。
杨振宁活着的时候,可没人敢这么吹,咋人一走就开始造神了?因为他没法自辩了吗?
诚然,杨振宁在理论物理领域称得上大师,尤其是对20世纪后半叶粒子物理与统计物理的贡献,属于绝对顶尖行列。但这终究只是在现有范式内的塑造与完善,而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则是这些基础范式的开创者。一个是开天辟地,一个是继往开来,两者无法相提并论。
实际上,杨振宁的学术巅峰是在1950到1960年代,到了1970年代则逐渐退居二线,八九十年代更是彻底淡出了理论物理的前沿阵地。换言之,他的学术地位很早就已经确立且明晰了。
比如在1999年12月,《物理世界》的千禧年特刊曾通过传真和电子邮件向全球250多位物理学家发送了包含七个问题的问卷,其中第二个问题就是:哪五位物理学家对物理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收到的大约130份回复中,前十分别是:爱因斯坦119票,牛顿96票,麦克斯韦67票,波尔47票,海森堡30票,伽利略27票,费曼23票,狄拉克、薛定谔22票,卢瑟福20票,玻尔兹曼、法拉第、普朗克16票,而杨振宁等29人仅各得一票。
尽管这不是严谨的学术地位排名,但得票情况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物理学界对此的看法。如果按五票一档,那杨振宁与多普勒、朗之万、洛伦兹、哈勃、泡利、吉布斯、朗道等人属于一个级别;若按十票一档,那杨振宁则与费米、居里夫人等人一个级别。
以上这些名字,哪个不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即便对物理发展史不了解,也多少听说过一些,与他们齐名足以证明杨振宁的水平与地位,过度吹捧反而有损他的声誉。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吹捧角度也很有意思,说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在第二年便获得了诺贝尔奖,说明诺奖“姗姗来迟”的规律对杨振宁并不存在。言外之意就是,杨振宁太伟大了,伟大到打破了诺奖的常规。
这当然也是无稽之谈。杨李二人的发现确实伟大,就像麦尔逊-莫雷实验证明以太不存在一样,彻底颠覆了物理学界的固有假设。但宇称不守恒之所以能在次年便获得诺贝尔奖,仅仅是因为当时的实验技术足够成熟,能够迅速对理论做出检验。
宇称不守恒是1956年提出的,1957年便通过吴健雄等人的β衰变实验得到证实。正因为这个革命性的理论有了充足的实验数据支持,诺奖委员会这才决定给其颁奖,如果当时没有能力验证,那无论这个理论听起来多颠覆,看起来多完美,也不可能拿到诺奖。
爱因斯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他的成就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广义相对论与狭义相对论,其对现代物理学的意义再怎么赞美都不为过。然而,诺奖并没有颁给这两个理论,而是给了他排名第三的光电效应。
理由很简单,相对论尤其是广义相对论,在当时的宇宙观下显得太过惊人,也足够复杂,堪称震碎三观。尽管1919年日食期间观测到的光线偏折证实了爱因斯坦的预言,尽管当时的物理学界已经逐渐认可了该理论,但由于验证手段实在有限,属于未完全确证的成果,因此保守的诺奖委员坚持恪守原则,就是不给颁奖。
爱因斯坦等了四五十年,直到去世都没有因相对论再获得诺奖,难道是因为爱因斯坦不如杨振宁伟大?相对论不如宇称不守恒重要?显然不是。
当然,杨振宁之所以能得到如此不遗余力的吹捧,不仅是因为学术原因,也有政治原因,毕竟除了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也是“杰出的爱国者”嘛。
不过无论如何,他的本职依旧是物理学家,盖棺论定的事还是交给科学史学者与科学评论家去做,咱们就放过他吧。
FacebookTwitterTelegramRed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