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未曾读到的罗琳争议另一面:她如何打造“个人恩怨”

2025-10-14 21:26:33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matters.love

J.K.罗琳与艾玛·沃特森之间围绕跨性别议题的公开分歧,在中文互联网上被重塑为一出出简单而激烈的道德短剧。

从众多高流量的自媒体文章到社交平台的舆论风暴,一个惊人相似的叙事框架正在主导公众的认知:

J.K.罗琳,是那位饱经沧桑、捍卫“常识”并最终“占据上风”的现实主义斗士与“母亲”;

艾玛·沃特森,则沦为被“政治正确”裹挟、忘恩负义的“虚伪女儿”。

本文无意再复述这出戏剧,而是试图深入后台,拆解这套流行叙事的构建手法。

我们将分析,一场严肃的公共辩论是如何被系统性地降维为个人恩怨……

并补充那些在流行话术中被精心删减的关键事实,揭示罗琳的立场远比“捍卫常识”更为复杂。

最终,我们将目光从遥远的海外名人圈拉回本土,通过真实的数据,看清当我们在消费一个精彩故事时,谁的真实人生正在为此付出代价?

1.如何搭建角色与宿命?

中文互联网上一种广泛存在的、将罗琳英雄化的叙事。

比如我们参考的三篇样本报道,尽管出自不同媒体,却共享了一套惊人相似的叙事图纸。

它们共同将一场按杂的社会议题辩论,系统性地转化为一个易于理解、充满戏剧张力的个人故事,共享了时代情绪与商业逻辑的叙事范式。

这个过程通过三个关键步骤完成:

将公共辩论降维为个人恩怨

将真实人物关联为文学原型

将一种政治趋势包装为历史必然

从公共辩论到私人恩怨

上述中文媒体的首要叙事策略,是将一场必于法律、哲学和人权的复杂辩论,降维为两位女性之间的个人“恩怨”或“交恶”。

尽管在聚焦个人冲突的同时,仍零星提及了性别认同法案修订与DEI政策的深层逻辑,但其真正探讨这些背景因素的篇幅极为有限。

一些支持罗琳的评论者认为,这种个人化叙事有助于将抽象议题接地气化,使普通读者更容易理解女性权利的潜在风险。例如,罗琳在2025年推文中表示,她的言论旨在“保护女性免受不公”,简单而直接。

不过这种个人化的框架转换,很容易立刻将公众的注意力从“我们应该如何定义性别、保障少数群体权益”等宏大议题,转移到“谁背叛了谁”、“谁更虚伪”这类更具煽动性的私人关系问题上。

报道中,诸如英国的《性别认同法案》修订提案、美国的“多元、平等与包容”(DEI)政策等核心背景,虽被提及,但其作用并非作为辩论的核心被深入探讨,而仅仅是作为触发二人“决裂”的背景板或导火索。

此类文章的重心,始终围绕着冲突的戏剧性节点:

罗琳发表争议言论、沃特森公开“割席”

2022年BAFTA颁奖礼上那句被广泛解读为暗讽的“我为(支持)所有的女巫而来。”(I’ m here for all the witches.)

以及沃特森多年后的“示好”与罗琳的“拒绝和解”

整个事件被描绘成一部关于忠诚、背叛与复仇的个人冲突,而非一场严肃的公共辩论。

这种处理方式使议题变得更易于传播和消费,但其内在的社会价值与复杂性也被极大地削弱了。

2.“现实主义斗士”决斗“象牙塔圣母”

在将冲突个人化之后,叙事进一步将两位主角塑造为善恶分明的对立两面,以此引导读者的情感认同。

J.K.罗琳:饱经风霜、道出真相的“成年人”

大量中文媒体机构和社交媒体内容都合力将罗琳塑造成一个观点源于“真实生活”、勇敢的真理捍卫者。

罗琳及其支持者认为,在“性别认同”取代“生理性别”的趋势下,女性基于生理性别而获得的权利(如单性别空间、体育竞赛公平性)正受到侵蚀。他们的核心诉求,是捍卫这些来之不易的权利不被模糊化和剥夺。

她的论点被赋予了极大的现实主义色彩。

撰稿人们反复强调她是一位家庭暴力和性侵的幸存者,并提及她在成名前的贫困经历,以此证明她的观点“更贴近日常生活”,是为那些无法发声的普通女性代言。

她的立场被描绘成对“女性来之不易的权利”的捍卫,而她对沃特森等人的反击,则被定义为一场“‘成年人’间的攻势”,充满了不容置疑的成熟与决绝。这里的“决绝”,正如《三联》标题中的“拒绝和解”所暗示的,它不仅描述了一个行为,更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赞赏一种不向“政治正确”妥协的道德风骨。

这种叙事策略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将一种特定的“生活经验”武器化了。

通过不断强调罗琳的苦难史,报道构建了一种隐性的道德等级:经历过贫困与暴力的人,比那些生活优渥的人,更有资格定义“现实”和“真相”。

这种逻辑将辩论的焦点从观点的合理性,转移到了发言者的道德资本上。

读者的同情心被引导至罗琳的个人遭遇,从而更容易接受她的政治立场,而沃特森的观点则因其“缺乏苦难经验”而被预先判定为无效和虚浮。

这种策略可能被视为一种情感引导,将辩论焦点从观点转移到发言者经历上,用个人独特经历的厚重感,压制了对议题本身的理性探讨。另一方面,罗琳的支持者认为,她的个人经历确实赋予了其观点真实性和代表性。

艾玛·沃特森:天真、脱节的“温室花朵”

与罗琳的“现实”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沃特森被刻画成一个被特权隔绝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天真甚至虚伪的青年偶像。

然而,沃特森的支持者指出,她的观点源于联合国妇女署大使经历,并非“虚伪”,而是基于人权框架(据其2025年Jay Shetty播客采访)。

现有的最新文章反复强调她年少成名,被财富和名望所保护,因而对普通人的生活缺乏基本认知。

罗琳那句被所有文章引用的判词“艾玛对现实生活如此缺乏经验,以至于她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成为了定义其形象的核心标签。

报道不厌其烦地描述,她“永远不需要到避难所去”,她使用的“‘公共卫生间’也是‘单人专属,门口还有保镖把守’”。

这种描绘在她和罗琳之间建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将她的社会活动定性为脱离群众的“象牙塔”式表演。

艾玛被永久地定格在“那个10岁靠赫敏火遍全球的小女孩”的形象中,其和解的姿态被形妊酞笨拙(拗口)、摇摆不定,巧妙地暗示了她的言论并非发自内心,而是一种不熟练的政治表演。

她的动机也因此备受质疑,是为了挽救“未达预期”的演艺事业。

3.将保守主义回潮包装为历史的必然

这些文章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不容置疑的前提之上:罗琳正在“占上风”,因为舆论的“风向转变”了。

这并非被呈现为一场激烈辩论中可能出现的多种结果之一,而是被描绘成一个已经发生、不可逆转的确定性历史时刻。

为了支撑这个“核心叙事”,撰稿者精心挑选并罗列了一系列西方的政治事件,作为“觉醒运动”退潮的证据。

英国最高法院对“女性”定义的裁决、美国最高法院推翻平权法案、川普政府对DEI政策的打击等等。

还包括2025年美国总统川普签署“只承认两种性别”的行政令,以及2024年加拿大魁北克省限制学校新建共享性别中性浴室的政策(据White House和Global News确认,前者2025年签署强调生物性别;后者2024年政策允许个人浴室,但禁新建共享),都被串联起来,共同营造出一种“攻守之势逆转”的宏大图景。

这种“风向变了”的框架是一种极其有效的修辞策略。

它首先制造了一种共识的幻觉和“胜利者”的势能,诱导读者与“大势所趋”的一方站在一起。

其次,它将一场旨在削减少数群体权益的政治回潮,巧妙地包装成常识的胜利和对“政治正确”拨乱反正的进步。

更深一层分析,这种叙事框架在中文媒体语境中扮演着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

这些媒体并非仅仅在报道一个海外热点,它们实际上在利用罗琳与沃特森的冲突作为“特洛伊木马”,将一种对西方社会模式的批判“进口”到国内。

故事的重点不再是罗琳个人,而是变成了一个关于西方“白左”或“觉醒文化”如何荒诞、极端(“无孔不入的上纲上线”)并最终自我崩溃的寓言。

通过这种方式,媒体得以在一个安全的、非本土的议题上,巧妙地表达一种与官方提倡的、更为保守和传统的社会价值观相契合的立场,并将其塑造为比混乱的“西式自由主义”更稳定、更理性的替代方案。

这场冲突被剥离了其在西方社会复杂的历史与政治根源,被重新情境化为一出为中国观众量身定做的、具有明确教化意义的道德短剧。

当然,这种叙事选择并非全然出于意识形态的精密算计,它同样深植于当下媒体环境的商业逻辑。

一个“忠诚与背叛”、“常识对抗白左”的个人恩怨故事,远比一场必于性别理论与法律细节的严肃辩论更具传播力、更能激发读者情绪并转化为流量。

商业上的可行性与意识形态上的安全性在此刻实现了完美融合:媒体既收获了可观的点击率,又在一个安全区内巩固了主流价值观。这使得这套叙事不仅是“正确”的,更是“划算”的,从而解释了它为何能如此迅速地弥散并占据主导地位。

4.被删减的剧情:罗琳有些不愿告诉你的事

中文媒体讲述的“罗琳寓言”之所以如此有说服力,其奥秘在于它删减了大量关键情节。

当我们将这些“删减片段”补上后,一个远比“因说真话而被网暴”更复杂的图景浮现了出来。

这个图景揭示,罗琳的立场并非单纯的“为女性担忧”,而是与一个更广泛、更激进的全球保守主义运动形成了事实上的合流。

真正的引爆点

冲突的起点被简单描述为罗琳说了句“生理性别才是真实的性别”这句“大实话”。

然而,现实远为复杂。

引爆点是2019年她对玛雅·福斯塔特(Maya Forstater)的支持。

至今还有人认为,玛雅是因发表“男人不能变成女人”等言论被解雇,而事实上初审法庭判定其败诉的理由则是:她的信念因其绝对化的极端性质,必然会导致在工作场所,伤害跨性别同事的尊严,因而在民主社会中“不值得尊重”。

罗琳恰恰在此刻高调介入。

她用一句“由于陈述性别是真实存在的,而强迫女性失业?”的推文,巧妙地将一场必于“如何在工作场所尊重同事”的严肃法律和伦理讨论,偷换概念成了“勇士对抗网络暴民”的英雄叙事。

这一定性,从一开始就抹去了辩论的核心,即言论自由的边界与保护少数群体免受伤害的责任之间的矛盾。

此后,罗琳持续支持玛雅。2021年玛雅上诉成功,上诉法庭认为她的“性别批判”信念本身(即认为生物性别是真实且重要的)受到《2010平等法》的保护,属于“受保护的哲学信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在工作场所的具体言行就是合法的。

被忽略的关联

虽然罗琳被描绘成一位孤勇者,但现实中,她早已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她利用自己的巨大影响力,支持了一系列被主流医学界和人权组织广泛批评的个人与团体。

这些被中文报道完全隐去的事实,凸显了她立场可能带来的争议:

对“扭转治疗”的隐性支持:罗琳曾公开为大卫·贝尔(David Bell)医生筹款,并盛赞其“正直勇敢”。Dr. Bell 倡导对部分性别焦虑个案的更谨慎评估,但其被批评的“延迟肯定”方法在业内常被视为扭转治疗的变体。它将跨性别身份视为需要被“解决”的心理问题,而非一种真实的存在。她还公开支持“LGB联盟”,该组织曾极力游说英国政府,要求在立法禁止“扭转治疗”时,必须将跨性别者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

与极右翼和全球保守派的协同:罗琳的盟友圈早已超越了所谓的“性别批判女权主义者”。2023年3月,她曾盛赞英国最激进的反对跨性别活动家“凯莉-杰伊·基恩”(Kellie-Jay Keen),而Kellie的集会因吸引了新纳粹和白人至上主义者的参与而臭名昭著;同年7月,罗琳曾点赞过一条内妊酞“至少塔利班知道女人是什么”的推文,还关注了美国以煽动网络暴力闻名的极右翼账号 Libs of TikTok;2022–2023年间,她多次转发Fox News评论员Matt Walsh的反跨性别文章。这种为了反对跨性别认同,不惜将极端压迫女性的政权和极右翼势力引为“同道”的姿态,在三篇样本报道中被完全隐去。值得注意的是,罗琳本人否认与极右翼有直接合作,并强调她的支持仅限于“性别批判女权主义”议题。

扩大的敌意:罗琳的攻击性早已不局限于跨性别社群。她曾持续攻击因非典型性发育而在外貌上不符合传统女性特征的顺性别女拳击手,并公开嘲讽“国际无性恋日”,否认无性恋群体所面临的真实困境。

这些被删减的情节清晰地表明,罗琳的立场早已不是单纯的“为女性担忧”,这些事实表明,罗琳的立场可能与更广泛的保守运动有交集,但她本人强调是为保护女性空间(据其2025年9月X回应)。

罗琳的立场演变成了一种对更广泛酷儿群体的敌意,并与全球反堕胎、反LGBTQ+的保守主义运动形成了事实上的合流。

而中文媒体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过滤,成功地维护了她“孤勇者”的单纯形象,使其论点看起来更具合理性和同情心。

英国最高法院裁决的真相

罗琳的支持者将2025年4月英国最高法院的裁决描绘为罗琳的终极“胜利”,并配上她抽雪茄庆祝的照片,赋予其立场一种事后验证的“正确性”。

而批评者担心其对跨性别者的影响,根据Human Rights Watch 2025年报告,这可能增加社会紧张。

然而,这一裁决的实际内容与影响被严重简化和扭曲了。

该裁决的核心是解释英国《2010年平等法》中“性别”(sex)这一受保护特征的含义,判定其指代的是“生物学性别”(据2025年4月16日英国最高法院判决书)。

这一判决确实对“性别批判”活动家有利,因为它巩固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提供单性别服务)以生物性别为由排除跨性别女性的法律基础。

然而,将此解读为一场全面的“胜利”是极具误导性的。

首先,该裁决并未废除跨性别者的权利。

然而,法院明确重申,跨性别者仍受“性别重置”(gender reassignment)特征的独立保护,禁止基于此的歧视。

其次,法律和人权专家指出,该裁决复活了有争议的“生物本质主义”论调,与欧洲人权法院承认合法性别认同对维护跨性别者尊严至关重要的判例(如Goodwin v. UK)存在巨大矛盾张力。据NBC报道,这可能加剧针对跨性别者的暴力和污名化。

它为歧视创造了更多法律空间,并可能加剧针对跨性别者的暴力和污名化。

因此,这场所谓的“胜利”,实际上是一场以牺牲少数群体法律保障和尊严为代价的、充满争议的司法裁决,而非寓言中所描绘的“常识”的回归。

罗琳则辩称误解,她支持LGB,反对“性别意识形态”。

5.隐形的代价是被抹去的人性主体

以这三篇报道为代表的大量中文内容,最令人不安的共同点是:作为这场辩论绝对核心的跨性别群体,在文中几乎完全失语。

他们作为拥有个人经历、情感和声音的“人”被彻底抹去,仅仅作为一个抽象的“议题”、一个被名人争论的“问题”,或一个面目模糊的威胁(如“穿裙子的男人”)而存在。

这种“消抹”构成一种象征性排除,允许辩论在忽略群体声音的情况下进行。

它允许一场必于一个群体的辩论,在完全无视该群体真实处境的情况下进行。

当媒体热衷于讨论跨性别者可能带来的所谓“风险”时,却从不引用任何一份真实的调研报告,来看看这个群体正在真实地承受着什么。

中文跨性别群体的真实困境

以下数据均摘自2021年发布、覆盖9,390人次、最终有效7,625名受访者的《全国跨性别健康调研报告》,可视为迄今最大规模的中文跨性别群体健康研究成果,这份现实数据描绘了一幅与“罗琳寓言”截然不同的图景。

报告揭示了当舆论场在讨论一个虚构的“厕所风险”时,一个真实的群体正在就业、就医、就学和家庭关系中面临着系统性的暴力与困境。

下表将媒体寓言中暗示的“风险”与中文使用者本土的真实数据进行了直接对比:

寓言中的虚构恐惧(基于媒体框架)

记录在案的真实困境(数据来源:《2021全国跨性别健康调研报告》)

公共空间中的威胁:暗示跨性别女性是进入女厕所的“穿裙子的男人”,对顺性别女性构成威胁。

公共空间中的恐惧:60.2%的跨性别女性和62.3%的跨性别男性因害怕而避免使用公共卫生间。

对青少年的“危害”:暗示青少年易受“潮流”影响而做出错误决定,需要被“保护”。

校园中的暴力:40.2%的跨性别者曾因性别认同遭遇校园霸凌。

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将跨性别平权描绘为一种破坏“常识”的极端“政治正确”。

系统性的社会排斥:跨性别者的失业率(15.9%)约为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5.9%)的2.7倍。

对家庭的“冲击”:叙事中完全忽略了家庭内部的动态。

家庭内部的压力与暴力:几乎所有人都承受着原生家庭的压力,2.8%的受访者曾被家人或他人强行送去“扭转治疗”。

对个人选择的质疑:将性别转换描绘为一种轻率的、可能后悔的决定。

严峻的心理健康危机:超过七成(71.7%)的人存在抑郁风险,而61.2%的人因为社会不接纳、医疗资源匮乏等原因,有过自杀的想法。

这些冰冷的数据,揭示了媒体“寓言”之外的残酷现实。

讽刺的是,罗琳打着保护未成年人的旗号为与“扭转治疗”相关的医生筹款,而这份报告明确指出,经历过扭转治疗的个体,其终生自杀尝试的风险也更高。

当舆论被引导去关注一个被夸大甚至虚构的威胁时,一个真实群体的生存危机却被完全无视了。

毒化本土公共讨论的土壤

这些报道可能无意中提升了理性对话的门槛,制造“寒蝉效应”(据媒体研究,如Pew Research Center对类似议题的分析)。

然而,一些支持者认为,这种叙事有助于唤醒对“政治正确”的反思。

通过将一场严肃的辩论描绘得如此恶毒、二元对立和充满人身攻击,它们极大地提升了就性别议题进行善意、理性、细致对话的门槛。

如前文所述,这些文章并非在被动地报道一场海外冲突,而是在主动地参与一场全球“文化战争”的“本土化”进程。

作为头部媒体机构,它们为中文自媒体生态内的洗稿下沉传播,提供了一系列绝佳的话术和靶子,使绝大多数人能够在不直接挑战现实红线的前提下,完成对“西方政治正确”的批判。

这迎合了一种日益增长的、对来自西方的社会运动持怀疑态度的民族主义情绪。

通过将跨性别平权运动与一种被描绘为混乱、极端且已然失败的西方意识形态捆绑,这些报道试图制造一种虚假的社会共识,也就是一种看似“更聪明”的立场,一个被所谓西方“风向转变”所验证的立场。

这种操作,实质上是在为中文本土任何潜在的平权努力预设障碍,提前将其污名化为一种与国情不符的、有害的“舶来品”。

这种叙事策略巧妙地挑起了女性内部(顺性别女性 vs. 跨性别女性)以及女权主义者内部的对立,运用了一种“分而治之”的手段,而这最终只会让那些真正从性别压迫中获益的父权制结构坐收渔利。

任何对性别边界的探索与拓宽,都会对既有权力结构构成挑战。

当对话的空间被毒化,沉默和极端化便成为仅剩的选项。

6.培育批判性意识与更人道的公共话语

部分中文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展现出一种高度的叙事趋同 (Narrative Convergence),它们利用一场名人冲突,通过一系列有意无意设计的叙事策略、逻辑谬误和关键信息删减,构建了一种具有偏向性的、反跨性别、反“政治正确”的叙事。

这种实践可能在伦理上值得反思,并对公共话语产生潜在负面影响。

它非人化了一个本已脆弱的少数群体,并在悄无声息间严重劣化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公共话语环境。

我们应该明确知道:

叙事同构性:此类文章共享了一套将公共议题个人化、将人物原型化、将保守派立场命运化的叙事框架。

系统性信息过滤:它们普遍运用了人身攻击等手法,并系统性地删减了对罗琳不利的关键信息,从而构建偏见。

非人化后果:跨性别群体在报道中被客体化和消声,其真实困境被本土的调研数据所证实,这是一种危害深远的符号暴力。

意识形态功能:这场冲突被选择性地“进口”并用作批判西方“政治正确”的工具,服务于本土的保守主义议程,并对国内相关议题的讨论产生“寒蝉效应”。

如何在信息迷雾中导航:

我们并非为你提供一个简单的固定答案,而是尽力提供一套批判性思考的工具,以应对日益污染的信息环境。

当再次面对类似报道时,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尝试提出以下问题:

谁是议题背后真正的“人”?他们的声音被听到了吗?报道是否给予了议题核心群体(在此案例中是跨性别者)发言的机会,还是仅仅将他们作为被讨论的客体?

辩论的焦点是“观点”还是“人品”?报道是在促进对不同观点的理解与辩驳,还是在引导我们对某个人的动机、性格和私生活进行道德审判?

叙事是“非黑即白”还是承认复杂性?报道是否将冲突简化为两个极端对立的阵营?它是否承认了议题内部的多元声音和灰色地带?

谁从这个故事中获益?这个叙事版本服务于谁的利益?它强化了哪些既有的权力结构或社会偏见?

呼唤一种以尊严为核心的公共话语

最终,我们并非只是对某个媒体进行控诉,而是对一种更人道的公共话语的伦理呼吁。

真正的社会进步,不在于赢得一场“文化战争”的胜利,而在于我们能否不断拓宽集体共情与理解的能力。

任何关于少数群体权利的讨论,都必须以他们的尊严、安全和真实生活经验为核心。

这恰恰是以上所分析的三篇代表样本文章(无意识地达成)系统性破坏的目标和结果。

通过这些工具,我们可以共同构建一个更包容的对话空间,促进跨性别权利与女性保护的平衡讨论。

本文可能未覆盖所有视角,建议读者参考 Rowling 的采访JK Rowling: Why I decided to stand up for women (2024,thetimes.com) 或罗琳支持者的其它文章,以获得全面理解。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传央视吹哨人再发声:央视翻天覆地 严查信息泄露
  2. 美国对华造船等行业301调查限制措施落地
  3. 从楼市衰退到全面通缩 中国经济警讯频传
  4. 金正恩访中后公开处决大动作 200多人旁观含儿童的背后
  5. 纽约时报:中美将全世界卷入贸易战“交火”
  6. 立法设黑奴局掀争议 纽森否决多个后续法案
  7. 欧盟或效法中国 要求在欧中国企业必须技术转让
  8. 英特尔公布新款GPU Crescent Island
  9. 1猫廉价卫生巾惊现手写字迹?
  10. 中共不买美国大豆 川普拟以牙还牙
  11. 台湾知名品牌85度C关闭多家大陆门店
  12. 国民党主席选举 传中共介入却遭质疑
  13. 中国学者:若十年内未收回台湾,恐“永远收不回”
  14. 反击不买美国大豆 川普:考虑停止购买中国食用油
  15. 贝森特警告:中国若拒绝美国要求“将受害最深”
  16. 川普再登《时代》封面 半夜发文怒飙:照片丑爆了
  17. 中企在欧洲投资 欧盟或实施强制技术转让
  18. 中国人口达到14亿,为何生意越来越难做?
  19. 真要来了!美国福利新规:一个月须工作80小时?
  20. 鲍威尔暗示或将结束缩表 示警就业成长大幅放缓
  21. 又一“无名氏”卡车司机被抓!辟员怒:如何通过背景审查?
  22. 川普离开中东 哈马斯浮出水面 枪声密集
  23. 卢卡申科:愿与美国达成“重大协议”
  24. 中国对美船舶收特别港务费已施行 细则耐人寻味
  25. 美2026年社安金COLA将于下周五公布
  26. FDA:16款肉桂品牌铅含量超标 恐危害健康
  27. 摩根大通Q3利润超预期
  28. MTA加速淘汰MetroCard
  29. 高盛Q3营收创历史同期最高
  30. 特鲁多约会水果姐
  31. 中国导弹“网格点穴”战术显神威
  32. 里根总统抓捕恐怖分子的雷霆手段
  33. 美贸易组织吁禁止向中国出口废旧饮料罐
  34. 解放军部署攻击-11,印军将无处藏身
  35. 中国管制稀土出口,欧盟与G7协调应对
  36. 美代表:100%关税何时生效 取决于中共做法
  37. 就业市场严峻 ,但这2行业职位遭热抢
  38. 新泽西州史蒂文斯理工学院宣布免学费政策
  39. 肥胖率超20%,美防长撤换超重士兵
  40. 《足球小将》成真!日本让二追三击败巴西!
  41. 聊城醉驾惨剧,致8死4伤
  42. 纽森签署法案:允许亲属照料遭驱逐父母的子女
  43. 韩中由昔日佳偶变怨偶 66%人口都反中 北京做了什么?
  44. 被千方百计包裹的脓疮 杨继绳:鲜血使人猛醒
  45. 美吊销逾50名墨西哥政客签证 加大禁毒行动
  46. 你未曾读到的罗琳争议另一面:她如何打造“个人恩怨”
  47. 这4种隔夜菜太危险,吃不完一定要倒掉
  48. “服务员哭叫,突然向我泼开水”:她在日料店被烫伤
  49. 美中贸易形势陡变 虚张声势还是殊死斗争
  50. 纽时观点:全球民粹浪潮的根源?要怪就怪屏幕…
  51. 无侦-8为何让全球防空网集体破防?
  52. 林彪 9?13未解四大谜团
  53. 台积电:人工智能革命背后低调的巨头
  54. 饭后要避开的3件事,很多人还在做
  55. 巴勒斯坦向英国寻求2万亿英镑赔款?真相来了
  56. 美航母陷困境,海上霸权倒计时开启?
  57. 北京启动自然科学基金非共识创新项目申报
  58. 川普:周五公布将被关闭“民主党项目”名单
  59. 面相看人中 中医也可从这读健康
  60. 她一出道就爆红,好莱坞明星们气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