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歼-16“戏耍”两架外国隐形战机
2025-10-04 23:25:20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科普大世界
我们都知道隐形战机对非隐形战机有着代差优势,然而今年国庆期间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显示,我国一架歼-16战斗机,在近海海域戏耍了两架他国隐形战斗机——近距离缠斗之后并让它们锁定,后者不得不仓皇逃离!
2025年10月国庆节期间,央视军事专题片《必胜》披露了这样一则消息——西部战区飞行员李超驾驶歼-16战机,在我国近海空域与两架外军隐身战机展开近距离对峙,不仅完成10-15米极限距离的“倒飞绕顶”,更以火控雷达同时锁定双机,最终迫使对方紧急逃离。
这场被外界称为“四代半反杀五代机”的空中较量,不仅打破了隐身战机的“不可战胜”神话,更留下一个关键悬念:被驱离的究竟是F-35还是F-22?
空中惊魂:10米贴飞与双机锁定的战术细节
从央视披露的细节与飞行员口述可知,这场对峙的惊险程度远超想象。2024年沿海驻训期间,李超驾驶的歼-16战斗机正沿领海线巡航,两架外军隐身战机从远海方向高速逼近,意图通过“低可探测姿态”实施侦察渗透。
首次空中交汇时,歼-16已凭借体系支撑锁定对方长机,而敌方僚机为解主机之围强行脱离空战圈,并试图对歼-16实施反锁定。
面对突发状况,我战斗机驾驶员李超展现出顶尖战术素养:他果断推杆让战机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攀升,随后在天空中画了一个大弧,完成“桶滚”动作——从敌方战机上方倒飞掠过。
此时两架战机的座舱盖距离仅10-15米,近到李超能清晰看到对方飞行员惊愕的表情。这一极限操作不仅破解了敌方的反锁定企图,更让歼-16顺势占据攻击阵位,火控雷达屏幕上同时出现两个稳定的锁定信号——意味着若进入实战,两架外军隐身战机已无逃脱可能。
两架外机明显慌了,在绝对的战术压制下,外军战机只得加速向远海撤离,逃之夭夭后该型号战机至今再未出现在我国近海。
外机型号溯源:F-35与F-22的可能性分析
那么这两架外国隐身战机都是哪款型号呢?其实我国周边部署的外军隐身战机只有F-35系列(A/B/C三型)与F-22两款,结合任务背景、装备性能与后续部署动态,可对被驱离机型进行精准排查。
韩国部署的F-35A出动需美国批准,且多为短期演习部署,日本去年仅有北部三泽基地配备F-35,距离中国沿海过远,不太可能转场来骚扰。而美国空军在日本冲绳嘉手纳基地轮换部署的F-22战斗机,具备常态化抵近能力,因此,此次被驱离的隐身战机极大概率是F-22。
F-22采用驻日美军嘉手纳基地的“轮训轮驻”模式,2024年10月仍有第3战斗机联队的F-22部署记录,其主要任务是“制空权争夺”,虽然F-22的机动性很强,但如果是近距离格斗的话, F-22并没有代差优势,早有报道称法国阵风战斗机曾在两次演习性质的近距离空战中战胜F-22,而我国歼-16战斗机的近距离格斗性能要比法国阵风战斗机还要强一些,在缠斗中将其锁定并非不可能。
另外,虽然前面说F-35战斗机的可能性不大!但 F-35系列有三款型号,F-35B与F-35A的可能性基本可以逐一排除,而作为舰载机使用的F35C型号却也是有可能的。
因为这款战斗机是随美国的航空母舰而移动的。从部署动态看,2024年8月时,美国海军“林肯”号航母打击群曾进入我国周边海域,其搭载的VMFA-314“黑骑士”中队正是F-35C作战单位,且此后美军官方渠道再无F-35C在该区域的活动记录,与“机型不再现身”的细节吻合。
从性能短板看,F-35C虽为舰载隐身战机,却因设计妥协存在明显缺陷:为兼顾隐身与载弹量,其机翼面积较小、翼载荷较高,单机推重比虽达1.07,但远逊于歼-16的1.12;更关键的是,F-35C的飞控系统对剧烈机动的限制较严,无法像歼-16那样完成大过载的“桶滚绕顶”动作,这也解释了为何其在近距离格斗中完全处于被动。
因此,歼-16与之近身格斗的两架外国隐身战斗机,定是F-22或F-35C型战斗机其中的一款,也或者是两种战机各有一款,但可能性较小。
四代机制胜五代机,歼-16锁定外国隐形五代机的制胜逻辑
这场对峙的意义,远不止“锁定一架隐身战机”那么简单。它彻底揭开了五代机的“性能短板”,也印证了我国空战体系的成熟。歼-16之所以能以四代半机型压制五代机,核心源于三大优势。
其一,雷达与武器的“代际反超”。歼-16搭载的JED-268A有源相控阵雷达,采用氮化镓(GaN)技术,功率密度是传统砷化镓雷达的3倍,可在150公里内锁定隐身目标,同时跟踪40个目标并攻击8个。配合射程超200公里的霹雳-15中远程空空导弹,歼-16能在F-35C的攻击范围(AIM-120C/D导弹射程160公里)外发起打击;而霹雳-10近距格斗导弹的“越肩发射”能力,更让被锁定的F-35C难以逃脱。
其二,气动与动力的“格斗优势”。歼-16脱胎于苏-30的气动设计,大后掠角翼身融合体与大型边条翼赋予其出色的升力系数,双发涡扇-10B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14.5吨)提供了充沛动力,推重比与持续机动能力远超单发的F-35C。正如美军飞行员事后评估所言,“歼-16在低速格斗中的瞬盘角速度,比F-35C快15%,完全掌握了战术主动权”。
其三,体系支撑的“全域感知”。歼-16之所以能精准捕捉隐身目标,背后是我国“空天地海”一体化反隐身体系的支撑:地面米波雷达率先发现160公里外的目标轨迹,空警-500A预警机在空中搭建数据中枢,将敌机参数实时传输至歼-16座舱;055型驱逐舰的双波段雷达则在海上形成补充跟踪,让外军隐身战机的“隐身优势”彻底失效。正如军事专家所言,“歼-16的胜利,本质是体系对单机的胜利”。
现代空战早已不是“单机对决”,我国构建的反隐身体系彻底瓦解了F-35C的核心优势:地面米波雷达可穿透隐身涂层捕捉信号,空警-500A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实现360度无死角探测,天基卫星系统则提供长时间的轨迹跟踪。即便F-35C试图通过电子干扰摆脱锁定,歼-16的电子战系统也能快速反制,形成“发现即锁定,锁定即压制”的闭环。
信号释放:我国近海防御的“体系自信”
央视主动披露这场对峙,绝非单纯的“战果展示”,更传递出我国近海防御的两大核心信号。一方面,隐身战机的“技术代差”已可通过体系弥补。歼-16的胜利证明,即便没有五代机,我国也能凭借“雷达+预警机+电子战”的协同,让敌方隐身战机无处遁形;而歼-20、歼-35等五代机的列装,更让我国形成“高低搭配”的空战体系,进一步扩大优势。
另一方面,我国对近海空域的掌控力已实现“质的飞跃”。从“被动拦截”到“主动拒止”,从“单一机型应对”到“体系协同压制”,这场对峙背后是我国国防工业的全面突破:从米波雷达到氮化镓芯片,从涡扇发动机到先进空空导弹,每一项技术进步都在夯实“近海安全屏障”。
正如飞行员李超所说,“我们只要站在那个位置,身后就是安全的”——这句话的底气,正是源于体系实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