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美国大使官邸的艺术品 窃听了整整7年无人知

2025-10-04 13:25:58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BBC中文网



1945年,一件艺术品里暗藏的窃听装置,在美国的安保系统下潜伏了七年才被揭发——而这并非艺术首次被利用作为诡计的工具。

八十年前,二战最后数周,一群俄罗斯少先队员在美国驻莫斯科大使官邸——史帕索馆(Spaso House)——向美国大使献上了一枚手工雕刻的美国大纹章。

这份礼物象征着战时的美苏合作,美国大使埃夫里尔·哈里曼(W Averell Harriman)也自豪地将它挂在宅邸里,一直保存到1952年。

然而,大使和他的安保团队并不知道,这枚大纹章里藏着一个秘密窃听器。美方技术人员后来将它称作“金唇”(The Thing)。

它在毫不被察觉的情况下,监听了外交对话七年之久。

藉由这件看似无害的艺术品渗透敌方并获取情报,苏联成功上演了一场自特洛伊木马以来最巧妙的间谍戏码。而这并非小说情节,而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美国技术人员最终发现,那枚手工雕刻的大纹章其实是一只“隐形的耳朵”,正悄悄窃听着大使馆幕后的谈话。

那么,“金唇”究竟是如何运作的?79岁的反监控专家约翰·李特尔(John Little)对这个装置着迷多年,甚至亲手制作过复制品。

今年已有一部纪录片介绍他的研究,5月首映场爆满,并于9月27日在英国国家电脑博物馆再次放映。

李特尔用音乐作比喻来解释“金唇”的技术——它由如同管风琴音管的细管和一层“像鼓皮一样,能随人声震动”的薄膜构成。

然而,整个装置却被缩小到只有帽针般大小,而且由于“没有电子元件、没有电池,也不会发热”,因此能轻松避过反监控检测。

这个装置的工程设计同样极其精细,被形妊酞“兼具瑞士钟表的工艺与螺旋测微器的精准”。史学家H·基思·梅尔顿(H. Keith Melton)指出,在那个年代,“金唇”把声音监听技术提升到当时被认为根本不可能达到的高度。

在史帕索馆内,“金唇”只有在附近建筑里的远端收发器被启动时才会运作。

该装置会发出高频讯号,并将来自窃听器天线的所有震动反射回去。

直到1951年,一名驻莫斯科的英国军方无线电操作员偶然调到与“金唇”相同的波段,并听见遥远房间里的谈话,这才揭露了它的存在。

翌年,美国技术人员对大使官邸进行全面检测,历时整整三天,才终于发现那枚手工雕刻的大纹章竟是一只“隐形的耳朵”,长年窃听着大使馆幕后的对话。


艺术化身间谍工具



谈到“金唇”的成功,曾经参与操作的俄罗斯技术员瓦迪姆·贡恰罗夫(Vadim Goncharov)回忆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能够获取到具体而且非常重要的情报,这在冷战中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优势。”

直到今天,苏联情报部门以外的人仍不清楚,当时苏联究竟还用了多少个类似的“金唇”来监视西方国家。

然而,它之所以能成为一款高效的窃听装置,不仅仅因为技术上的创新,更因为它利用了人们对美丽事物的文化态度。

我们往往将艺术品和装饰品视为单纯的地位、品味或文化象征,并不会怀疑其功能。苏联情报部门正是将这种信任加以武器化,用一枚枫木雕刻的美国大纹章来隐藏窃听装置。

历史上,艺术被用于间谍、诡计和军事目的并非孤例。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达文西)除了画《蒙娜丽莎》,还设计过坦克与攻城武器;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曾以间谍身份活动。

一战与二战中,各国艺术家参与过伪装与欺敌行动;而英国艺术史学家安东尼·布朗特(Anthony Blunt),同时身兼王室艺术品监督,在二战与冷战初期则是苏联的间谍。

在“金唇”这个离奇案例中,音乐史也扮演了角色。它的天才发明人列夫·谢尔盖耶维奇·特尔明(Lev Sergeyevich Termen,常被称为利昂·特雷门,Léon Theremin)既是俄裔发明家,也是才华横溢的音乐家。

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电子乐器——以他名字命名的特雷门琴(Theremin)。这种乐器不需触碰即可演奏,演奏者只需将手在天线周围隔空挥动,就能控制音符。

特雷门琴那种幽灵般的声音,成为1950年代美国科幻电影配乐的标志音效,最著名的例子或许是1951年的《地球停转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这部电影也常被视为象征冷战时期的焦虑寓言。

在“金唇”被发现后,美国情报部门将其列为最高机密。

但1960年5月,正值核军备竞赛白热化之际,一架美国U-2侦察机在苏联上空遭击落。随之而来的外交风波中,美国国务院官员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公开展示那枚大纹章,用以证明冷战间的间谍行动并非单方面进行。

李特尔认为,驻外大使官邸被渗透是一桩极其丢脸的安全漏洞,“必须等到侦察机被击落后,才真正迫使美方将‘金唇’公之于众”。然而,这个装置真正的技术奥秘,从未对大众公开。

在幕后,英国反情报部门曾深入研究这个装置,并给它起了代号“SATYR”。其细节一直是国家机密,直到前情报官彼得·赖特(Peter Wright)于1987年出版回忆录《间谍捕手》(Spycatcher),才首次被揭露。

“金唇”之所以令历史学家着迷,是因为它在当时展现了极为超前的技术水准,并在冷战间谍战中留下深刻印记。

但它同时也揭示了一段阴暗的文化史:在歌剧院与美术馆的华丽外表之外,古典音乐家设计出窃听装置、手工雕刻的艺术品沦为搜集军事情报的工具。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川普重大突破 哈马斯同意释放所有人质 未提一关键
  2. 美国9月费体分之一卖家下调房屋售价
  3. 2.1兆美元被遗忘 闲置在401(k)账户中
  4. 美众院跨党代表团结束对中国的访问
  5. 妻妹出门躲死劫,返家目睹母丧命
  6. 林佳龙:期盼加速实现“台美联合舰队”
  7. 哈马斯回应“20点计划”
  8. 117岁女人瑞的长寿秘诀:每天吃这一物?
  9. 韩国反华分子挑这日子示威,太嚣张
  10. 知名网红在攀岩时失足坠崖,直播间观众目睹坠亡瞬间
  11. 墨西哥对华贸易管制升级 中共跳脚为哪般
  12. 刚发布完 iPhone 17, iPhone 18又有关键咨询泄露!
  13. 法案再受阻,美政府“停摆”将继续
  14. 国家安拆解境外间谍围猎手段
  15. “红二代”给出一个高招 轻轻松松就能掀翻中共
  16. 中国快垄断美国“军火芯片心脏”
  17. 普选倒数一个月 朱利安尼旧部表态转挺库默
  18. 东海上空2对2:歼-16火控同时锁定2架F-35
  19. 联邦政府恢复纽约1.87亿美元反恐经费
  20. 万达陷债务危机 王健林曝习家持股旧事再被翻出
  21. 美军加勒比海第四击,四名毒贩毙命
  22. 心理学的8个人生真相:早懂早受益
  23. 清华登顶,美高校主导老黄历了
  24. 德国统一35年:年轻人也难逃东西差别?
  25. “统促党”助中共渗透台湾内幕曝光
  26. 高市早苗,将成日本首位女首相
  27. 以色列准备实施加沙和平方案第一阶段
  28. 蛇年中秋“三不空” 寓意家业兴旺 传递中秋安康
  29. 日本首相“决战”,你看好谁?
  30. 未来几十小时是中东关键时刻
  31. “女版安倍” 中国戒备?
  32. 王志安:只要能解封,“让我喊台湾独立万岁都可以”
  33. 跟大豆不同 美国玉米出口量有望创历史新高
  34. 世外桃源般的小村庄 一夜神秘失踪
  35. 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被AI“修复”成了科幻片
  36. 广西洪灾持续多日 村民:无人救援
  37. 他们卖房为“住3年邮轮” 海上退休梦的结局让人心碎
  38. 钓带鱼
  39. 假期第3天:第一批赢家,已出现
  40. 中国第二座5万亿城市将诞生
  41. 叙利亚前总统遭投毒,现已出院
  42. 川普邀高校加入教育重塑计划 纽森发警告
  43. 川普提议每人发2千元
  44. 哈马斯提交对川普“20点计划”回应,都说了些什么
  45. 政府停摆对社安的影响:你要了解哪些资讯?
  46. 中国十一国庆肉眼可见的大萧条 宰客景区一片空荡荡 百业大萧条无人问津 商家哀嚎抗不下去了
  47. 中国江苏数据中心沉入海底 降低电耗与环境成本
  48. 卫报:中共五号人物蔡奇涉嫌参与英国间谍案
  49. 华埠军人忠烈坊架设围栏修复工程启动
  50. 英伟达黄仁勋谈AI替代就业:人类未来将更“忙碌”
  51. 22起5G基站纵火案背后:美国阴谋论的狂热
  52. 加州代孕虐童案新进展 宣国军被查出涉赌毒
  53. “川普1美元硬币”设计草案外泄
  54. 全美房屋库存攀升,1/5卖家下调房价
  55. 中共国安委副主席蔡奇据报卷入英国间谍案
  56. 捷克议会选举:前总理巴比什大幅领先
  57. 近八成美国民支持延长医保退税 MEGA也近6成支持
  58. 彭博社:中国提出巨额投资 盼降低美国安限制
  59. 加拿大华裔在柬埔寨被绑获救
  60. 美方无视中方警告 称驻港总领事伊珠丽将继续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