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是“大科学家造就了大科学家”
2025-09-29 05:25:12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超级侧卫6704公众号
1 我上小学并未显示出超乎常人的数学天赋,并且常常得去做一些不大感兴趣的事情。在13岁那年,情况发生了改变。平面几何的简洁忧雅令我怦然心动:从简单的公理可以推导出美妙而复杂的定理。
2 那些年通过“站书店”看了不少书籍,因为当时图书馆藏书都很有限。广泛的阅读使我获得了许多同学甚至老师都不知晓的信息,让我感到非常自豪,欣喜自己掌握了朋友们都没有的“秘密武器”——更多的新知识。
3 长期沉浸于自己钟爱的领域,虽然未必会有立竿见影的回报,但那种润物无声的渗透与潜移默化的熏陶,无时不在影响着科学研究。
4 另一方面,因为以往一直认为数学是极严格的学科,故而当发现并非一切数学皆有平面几何那样高的公理化程度后,曾经心灰意冷。进入大学后,我知道了“Dedinkind切割”和其他相关的构造规则,并逐渐懂得欣窝数学系统之美。
5 ……数学优美无比的简约与强韧令我动容。正因为如此,我将自己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数学研究。实际上,寻求科学中令人心醉的美妙感受,恰恰是许多研究者最真实的推动力。我想,真正优秀的学生一定会感到科学独具的魅力。
6 在香港读书期间,我缺乏第一流数学家的指导。1969年进入伯克利加州大学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在这里,我的“数学品味”实现了质的飞跃。诚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科学家素质与见识亦与周遭之人的影响息息相关。
7 臂如鱼之于水:鱼在沟渠抑或江海,其眼界、其景象自然大异。因此我深信,与伟大的科学家相识相知是年轻才俊跻身一流的重要保证。或许也有例外,但多数时候是“大科学家造就了大科学家”。对我而言,只要有机会,总是尽可能去听第一流科学家的演讲。
8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经历和感悟。想说的是,虽然我的智力与大多数学生相仿,但我找到了一条能够成就自己的幸运之路。
引者注:以上引自《成为科学家的100个理由》,阿卜杜斯.萨拉姆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编,赵乐静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按照这本书序言作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萨拉姆写的:“值此中心成立40周年之际,我们组织编写这样一本独特的文集,邀请当今健在的众多著名科学家撰文,向后来人讲述他们成功的历程与感悟。”很多作者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家,如温伯格、威腾、霍夫特以及丘成桐等等,读来颇有启发。
丘成桐从小就有成为科学理论家的潜质,他对平面几何的公理化休系深为欣赏,使我想起爱因斯坦的话“如果欧几里得未能激起你少年时代的热情,那末你就不是一个天生的科学思想家。”丘成桐,是天生的科学思想家;我,却不是,虽然少年时代也对几何印象不错哈哈。
丘成桐“站书店”的经历,相信有求知热情的有点年纪的人都有过。当年我从乡下到县城读书,就在书店里“站”了很多次很久,又没钱买书,搞得相当难为情。如果是现在,书店还有地方坐,图书馆也更加开放;可是,很多人包括我生不逢时也。
丘成桐还讲了“长期沉浸于自己钟爱的领域,……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与潜移默化的熏陶,无时不在影响着科学研究。”这一点与杨振宁提倡的“渗透式学习法”可谓不谋而合。我自己自然没有参与“科学研究”,但“长期沉浸于自己钟爱的领域”倒也是有的,例如物理、数学与广义的哲学,确实,会有基础性的、框架性的感受与认识,对世界能够有自己的看法与判断。这对有形而上学情怀的人,是至为重要的。
最后,丘成桐谈了他到美国学习时经历的重大转变,”进入帕克利加州大学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在这里,我的“数学品味”实现了质的飞跃。”为什么呢?“与伟大科学家相识相知是年轻才俊跻身一流的重要保证。”“大科学家造就了大科学家。”这个观点是很能警醒国人的,多年前我们就有“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渺小普通如我本不好意思与这么高大上的问题相连,然而以我神州大地人口之多,按概率而言,有才能或天才者定为不少,却还有“钱学森之问”存在,我想,这里丘成桐有了答案。
所以丘成桐成名以后,多方奔波呼吁,延请世界大科学家、数学家来华交流或任教、演讲,甚至举办世界数学家大会,其意在此了。
有潜力的,少年时代就被欧几里得式的数学激起热情的“天生的科学理论家”,在神州大地定为不少,当他们得以经由大科学家的熏陶,能够体验“科学中令人心醉的美妙”时,定会全力以赴,在不远的将来破解“钱学森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