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考试移民”瞄向香港,引发DSE攻防战

2025-09-15 23:25:54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BBC中文

中国大陆“考试移民”瞄向香港,引发DSE攻防战

香港新一份施政报告将于周三(9月17日)公布,有传媒引述消息称,政府可能进一步放宽八所受资助大学招收非本地生的上限比例。

近年香港政府以“高才通”等计划吸引新移民,政策允许新移民子女以“本地生”资格入读资助大学,但随之而来的中国大陆“考试移民”引发争议。这一群体指的是一些中国大陆无意来港工作的“高才通”人士,为其子女安排参加相当于中国大陆高考的香港大学升学考试DSE,然后以“本地生”身份申请入读香港八大。

港府早前已修改大学生资助门槛,受养人身份的新移民子女须居港两年才有资格获资助学额。在此之前,有香港学校被揭发涉嫌向从未在香港就读过的学生提供“香港学籍”,以助其在深圳等地以香港“本地生”身份参加DSE考试并申请入读香港八大院校。

BBC中文整理数据,采访大学职员以及立法会议员,解释这一现象的由来和未来走势。

什么是香港DSE考试?

香港中学文凭试(DSE)是香港六年制中学课程的评核,功能类似于中国大陆的高考,每年约4月开考,7月发放成绩,作为大学录取的成绩依据。

考生分为两种,分别为在注册中学就读的“学校考生”及“自修生”,并没有限制考生的国籍、户籍或所居地。

香港共有八间获政府资助的大学,每年合共提供1.5万个学士课程学额。本地学生在四个核心科目——中文、英文、数学及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公社科)——及其他选修科目达一定要求,便符合资格可透过大学联合招生办法(JUPAS)申请本地资助的课程,每年学费约4万多元,这一价格只相当于非本地生学费的1/4至1/3。

JUPAS申请人必须为本地学生,当中包括香港永久居民、单程证持有人,或以受养人签证来港未满18岁的学生等。教育局2024年初回覆立法会的提问表示,过去几年,以文凭试成绩入读资助大学的学生比例,占所有本地学生总数约八成。

中国大陆就读的学生为什么能考香港DSE?

中国大陆背景学生要报考香港DSE,一是要到香港注册中学就读,成为“学校考生”;否则须符合以下其中一项条件:曾应考文凭试,或在考试年份已足19岁,以“自修生”身份应考。若未符合上述条件,自修生可循特殊报考申请,须符合一定条件并通过考评局审批。

8月中旬,有港媒曝出中国教育机构与香港本地学校合办DSE课程,有个案怀疑涉及“双重学籍”问题,即香港本地学校向中国大陆读书的学生提供香港学籍,被指是“借壳办学”。香港教育局随后成立“突击巡查小队”,并设立“举报机制”打击违规行为。

自2024年起,考评局还收紧自修生报考要求,如持非文凭试的学历报考,须经特殊报考申请,提交指定表格及相关学历证明文件,2024年及2025年中国大陆分别有约1170名及约2370名自修生经此途径报考。

考评局向BBC中文表示,因近年申请个案大增,决定适当修订2026年及以后文凭试关于特殊报考的申请安排及所需证明文件,加强核实与审批。

去年,一间深圳教育中心为一批大陆考生以自修生身分报考2025年的DSE,但因为未能够提供官方办学证明,大部分学生被考评局拒绝报告。该中心入禀申请司法复核获批,最终考评局改为批准报考,涉事机构则撤回司法复核。

区先生(化名)在一间本地大学工作,熟悉院校收生情况。

他解释两者关连:中国大陆考生以自修生身份报考DSE,考评局或需逐个核查,“有一个不稳定因素,不确定考评局是否批准”,若不获批,变相浪费备考工作;坊间机构声称能与香港中学挂钩,提供学籍,“若然能够跟学生保证,一定能为你报考DSE,那是否很不同?”

他分析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大陆学生毋须来港就读,减省住宿开支,甚至保留大陆学籍,能兼顾高考及DSE。



中国大陆背景考生从何而来?

综合传媒报道及官方数据,自2022年各项人才计划实施,2023年至2025年7月底逾12.6万名18岁以下未婚及受养子女获准来港。申请JUPAS的受养学生人数上升,由5年前的200人升至2024/25学年的1048人,升幅逾4倍;至2023/24学年,受养人获资助课程录取人数已倍增至185人。

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会长、香港立法会议员尚海龙向BBC中文表示,根据几年的跟纵调查,有三分之二人才计划来港者其主要目标都是为了子女读书。

上述区先生向BBC中文解释,“一定是拿着香港身份证以及报考DSE,才能以JUPAS报名。”但据他了解校内部分收生数据,今年该大学至少有约40至50录取学生虽是名义上JUPAS“本地生”,但属于“完全大陆背景”——例如就读的中学及过去曾参与的活动均在大陆,并不限于大湾区,甚至远至北京、沈阳,“他们不可能是来香港上课”,注册资料或没有本地电话号码、采用中国大陆常用的电邮注册,估计这批考生就是以自修生形式报考DSE。

他表示,过往只有零星同类个案,估计今年大幅增加与政府的高才通政策有关,质疑若这批受养人学生未曾来港读书,“享用本地人身份去享受一个资助的大学学位,是不是公平呢?”

他亦指出,另一原因或是早年“双非”学童回流。

“双非”即父母是中国大陆居民,但因港出生而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自2001年人数不断增加,直到2012年“双非”孕妇赴港产子被叫停。

前香港特首梁振英日前亦撰文表示,从明年开始的五年,共有15万余名年届18岁的“双非”可以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报读香港大学,认为要及早妥善处理相关议题。

熟悉教育事务的区先生认为,近年DSE连番改革,包括中文取消“聆听及综合能力”及“说话能力”试卷;通识科由“很本地”的内容,改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公社科),评级只有“达标”与“不达标”;就入学条件,数学科延伸部分(M1、M2)被大学视为选修科目,而中国大陆考生强项为数理科目。

“让内地学生可以考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他说。



港府正如何堵漏?

根据大学联合招生办事处资料,2022年至2024年的香港DSE申请人数不到4万,惟今年突然增至约4.2万人;过去三年获得录取资格的百分比一直约为40%,今年则跌至36.53%。

社会有声音关注,“双非学童”及受养人子女涌港报考DSE,一方面拉高成绩,另一方面会影响本地资助学额。

不过,教育局日前发表文章,强调文凭试与俗称“拉curve”(钟形曲线)的制度不同,香港学生的成绩不会受中国大陆自修生成绩影响。文章又指,部分“双非儿童”或许选择留在大陆生活和就学,又或者在中小学阶段已到香港就学,并没有在将近适龄报考大学时,大量来港参与DSE以升读香港院校的情况。

面对受养人子女的情况,教育局在今年7月底加入居港年期规定,要求持受养人签证者申读资助课程时须居港满两年,否则不能申请资助学费。新规定2027/28学年起实施,首年设过渡期,申请者只需符合一年居港要求。

过去曾经有受养人长居中国大陆,报读大陆和本地学校合办的课程,变相以“挂单”方式用本地生身分报考JUPAS。当局表示,新措施下即日来回会视作离港,将不符合居港规定。

如果受养人不符合居港年期,仍然是可以透过大学联招报考学校,只是无法享受学费资助。立法会议员尚海龙表示,新政策出台,大部分高才亦满意安排,认为本地大学主要诱因仍在,受养人仍然是“本地生”,只是读书成本“贵了些”,预计日后政策再改动的机会不大。

据他目前估算,有不少于200名家长在新政策出台后立即带子女来港叩门入读本地中学,甚至会有零星家长担心未能在质历较好的中学插班,直接带同子女来港先修读补习社,以满足居港年期要求获取资助学额。



在新政策下,受养人和“双非”学童带来的竞争仍在。

区先生认为,“多了人跟你竞争,入学的机会自然是小了,这个是很自然,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没有影响”,而目前政府没有规划,亦无法规划,“不知道明年有多少人考、有多少人争大学”。

教育局发言人回覆BBC中文查询时表示,政府进行人口估算(包括相应的学位估算)时,会考虑过往的趋势和现行的政策,并一直有将“双非儿童”包括在内。

区先生坦言,问题不在于招收“中国大陆背景学生”,院校按例是“择优而录”。“若然大学联招的本地学额,最后是由中国大陆学生占用,那我们的比例就改变了。”他认为最终有可能演变成“本地生变成少数,内地生是多数”。

自2024/2025学年开始,政府资助的专上院校非本地学生限额已从20%提升一倍至40%。

投考香港DSE的风气近年进一步漫延至没有香港身份证的大陆背景学生:即他们没有香港身份证,无法参与JUPAS享有学费优惠。

本地大学职员陈小姐(化名)向BBC中文透露非本地生的收生情况:过去几年仅有零星学生会采用DSE成绩报考,近年此类学生则上升至10%以上。

熟悉另一间大学收生工作的何先生(化名)表示,在2024学年,约有200多名学生选择以文凭试成绩报考大学,2025学年以此形式的报考人数则倍增,急升至接近2000人。“他们不介意付出这一笔钱,也要来香港读书。”

政策背后的考虑

教育资源是香港吸引新移民尤其是中国大陆移民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香港政府来说,需要平衡“抢人才”带来的正反影响:新人口带来的资金、技术、消费和随之产生的新就业机会,以及他们可能占用的本地资源尤其是公共资源。

港府似乎频频出招应对人才政策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却在继续引进更多非本地生。

陈小姐分析,生育率下降导致收生不足,多间中小学已杀校,大专院校所获得的资助与学额直接挂钩,对于院校来说,“每一个学生就是钱”,某程度并不会在于学生是否来自“本地”,“在一个大趋势、大环境的框架下,本地生不是优先事项”。

她亦质疑,目前的教学及宿位等资源能否应付如此庞大的学生人口,过去曾有中国大陆学生无法适应本地生活而辍学,但认为在目前政策下,处境最困难的是本地基层学生,因先天资源已不足,面对的竞争对手由本地名校学生,变为“与大江南北的同胞去比拼”,“他们可能会处于一个更加弱势的环境”。

被问及高才通受养人子女是否争夺本地生资源,立法会议员尚海龙表示,大学的目标就是希望招收更聪明、拔尖的学生维持学校声誉,他指曾与大学招生负责人商讨,对方称“如果MIT和哈佛大学只可以在波士顿地区收生,会造成甚么呢?它一定不可以成为全球知名大学。”

他又指,日后如果没有“双非”学生,加上本地少子化,原定的1万5千个资助学额都可能无法用尽。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大陆演员于朦胧坠亡前一分钟视频疯传
  2. 80军、82军异动 潍坊居民目击“导弹拦截”唐山市区现大量坦克
  3. “防火长城”最大规模数据外泄 中共阴谋曝光
  4. 于朦胧坠楼15个疑点!他曝大佬背景硬“被玷污致死”不只一人
  5. 【纪元焦点】张又侠会攻打台湾吗?
  6. 喝茶也有“十八禁” 不知道的话越喝身体越差劲
  7. 硅谷这群人,放弃酒精与娱乐,唯一信仰是万亿市值
  8. 甘肃公示创新人才计划等部分项目
  9. 不只“战争部“ 美国这个政府部门更名为“战争局”
  10. 墨西哥加倍中国车关税 北京反弹 专家解析
  11. 中国餐饮业因预制菜再陷舆论漩涡
  12. 川普特使:若北京切断对俄支援 战争明天将会结束
  13. 债市暴跌,中国央行恐很快出手
  14. 美军官观摩俄白军演 川普借白俄罗斯突破俄乌僵局?
  15. 美国人2026年健康保险费预计将大幅上涨
  16. 英国夫妇移民加拿大,原因出乎意料
  17. 易会满儿子的金融进阶之路
  18. 美银:新兴市场明年初将迎来更多“资本流入”
  19. 网传中共军舰广播片 台海巡署:影片造假
  20. 和解!华女遭警员开枪重伤 获赔$675万 官方罕见认错
  21. 俄中之间重返“易货”贸易 以规避西方制裁
  22. 【军事情报局】击沉毒艇 MQ-9与F-35威慑马杜洛
  23. 中共军中清洗抓纪委书记 分析:人人自危
  24. 河北惊人血案女子被砍20多刀 警察不敢制止影片疯传
  25. 中共大使无礼行径震惊丹麦外交圈 外交官还有施暴“前科”
  26. 美国和印度周二重启贸易谈判
  27. 林彪坠机前 周恩来:请放心!飞机有我们的人
  28. 贝森特:如欧洲不先行动 美方不对中国加征俄油关税
  29. 贝森特:不对中国加征俄油关税
  30. “软饭男”烧掉富婆6.7亿后翻脸:我渣了7年 你才发现?
  31. 川普关税砸了餐桌!牛肉涨不停 消费者被价格吓到
  32. 大洪水将大陆分裂 南非爆发内战?
  33. 宋浩然同性恋骗婚,亲密照辣眼
  34. 广州女生宅家10年,复刻宋元宴席:太风雅了
  35. “要回我们的国家!”伦敦爆发空前大游行 保守派民意海啸撼动政坛
  36. 河北男子当街疯狂砍人 警察不敢制止影片疯传
  37. 【百年真相】毛的结拜兄弟 如何被卸磨杀驴
  38. 英国将再迎川普国事访问 王室礼仪成亮点
  39. 你的肾为什么越来越差?10大毁肾行为大公开
  40. 8旬修女撬锁进城堡,不走了
  41. 有钱人就一定更幸福更有安全感吗?
  42. 哪些犬种适合初次养狗者? 专家推荐这7种
  43. 提名卢泰愚之子,李在明什么意思?
  44. 2家上市公司的“童颜针”争夺战再升级
  45. 睡眠爱做梦,怎样减少做梦频率?
  46. 蒋介石曾警告 “共产主义一日不停止,世界一日无安宁”
  47. 美保守派活动家柯克遇刺 台外长谴责政治暴力
  48. 中美经贸会谈进入第二天
  49. 东兴证券举行2025年中期业绩说明会
  50. 南京高端餐饮店欠款590万元 疑老板卷款跑路
  51. 全球最远航线将开通 中国出发 睡24小时起来还没到…
  52. 陕西餐饮龙头从盛到衰 1.35亿元起拍卖
  53. 美最高法院10月开庭 将审哪些川普政策案
  54. CoreWeave获63亿大单,股价涨超7%
  55. 川普:无意吓跑投资者 欢迎外国劳工赴美发展
  56. 宋伊人卷入于朦胧事件?
  57. 中国捞女债务暴雷!急忙结婚化债!埃建男付90万彩礼女方退婚不退彩礼!
  58. 史上最惨!年轻人活不起!惊现一大怪现象!中国要“爆”?
  59. 查理‧柯克遇刺 公众担忧政治暴力升级
  60. 81岁刘兰芳近况曝光,住北京破旧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