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新矿产主义":一份清单如何牵动全球供应链
2025-08-31 21:26:13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全球知识网络
2025年8月26日,美国地质调查局在内政部统筹下发布《2025年关键矿产清单》草案,铜、钾、硅、银、铅、铼首次入围,碲、砷悄然出局。这份名单不只是一次技术性更新,更是美国用风险量化、产业补贴、联盟外交三线并举,重塑全球矿产版图的宣言书。
关键清单更新:一份清单为何牵动世界目光
此次清单更新呈现出美国关键矿产从静态储备到动态风险管理的转变。清单的法律底座是《2020年能源法案》,要求USGS每三年重审。此次最大革新在于采用新一代风险评估模型:对1200种贸易中断情景进行蒙特卡洛模拟,追踪402个工业部门的连锁损失,把概率与损失相乘得出概率加权影响。举例:南非铑若断供,美国GDP可能失血640亿美元,但发生概率仅3.9%,加权后风险25亿美元,远低于预期。
通过把风险算成可比较的数字,美国第一次让矿产安全走出仓库,走进实时决策系统。报告直言:在美国资产负债表上,任何一种关键矿物消失,都可能让半导体、国防系统、就业网络同步失血。换言之,美国已将矿产安全升级为对产业底座、技术领先、国家就业的系统性威胁评估,而非单纯成本计算。

此外,新的产业政策与精细化实施同样是本次清单的一大亮点。把某种矿物写进清单,等于把它送进《通胀削减法案》《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的补贴快车道。国际铜业协会曾游说多年,终于借清单把铜送进快车道,随后将获得税收抵免、简化许可、定向贷款。这种由上而下的指挥棒,让企业拿到清晰投资信号,也让政府资金钉在最不可替代的环节,从而与中国展开精准竞争。
这份清单的发布,是美国寻求供应链韧性建设的核心举措。清单开宗明义指出:对单一生产国依赖是红线。这与友岸外包、关键矿产安全联盟一脉相承。统计显示,中国以60%产量、85%加工份额的压倒性优势领跑全球;反观美国,29类关键矿产的第一大来源国是中国。通过重塑贸易规则、设立绿色标准,美国正在削弱中国在绿色能源、数字经济上游的咽喉地位,打造一条去中国化的资源走廊。
谁上榜,谁退场?新增与移除矿产背后的战略逻辑
关键矿产扩容凸显技术竞争与供应链安全的博弈。从美国此次关键矿产清单调整来看,新增与移除矿物的决策均围绕战略需求、供应链安全及风险可控性展开。核心逻辑是聚焦关键领域依赖风险,通过清单调整强化自主能力与盟友协同,同时降低对中国的产业依赖。
铜作为建筑、电力领域的基础材料,在能源转型中成为电动车、光伏、风电、智能电网的核心支撑,一辆纯电动车平均需八十三千克铜,远高于燃油车的二十三千克,而美国铜产量下滑导致进口依赖度达百分之四十五,中国不仅消费量占全球百分之三十七,更在加工环节占据主导,因此美国将铜纳入清单,意在推动国内勘探冶炼并联合盟友,掌握能源转型与产业竞争的主动权。
高纯度硅是半导体芯片、光伏及有机硅产品的关键原料,支撑着计算机、智能手机、汽车、人工智能设备等核心产业,中国占全球工业硅产量七成以上,美国将硅列入清单,既是为在芯片和光伏原材料环节实现去风险化、保障材料供应,更是芯片战争的战略准备,以维护半导体产业链安全与技术优势。

美国田纳西州火车运送铜矿石
银凭借导电、导热、抗菌性能,工业需求快速上升,广泛应用于电子元件、医疗、净水设备,其全球主要产地为墨西哥、秘鲁、中国,而美国自给率仅约三成,主要依赖墨西哥、加拿大进口,将银纳入清单契合美国友岸外包战略,为与盟友建立更稳固的贸易投资关系提供政策基础,保障清洁能源转型所需原材料供应安全,降低需求激增或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钾作为农业三大必需养分之一,对作物增产、土壤改良至关重要,战略地位已上升至国家粮食安全层面,全球钾资源高度集中于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美国主要从加拿大进口,2022年美国对白俄、俄罗斯实施制裁期间,钾肥供应骤减、价格飙升,暴露了供应脆弱性,将钾纳入关键矿产是防范地缘政治风险的预防措施,确保极端情境下粮食生产稳定,也体现出美国关键矿产战略向农业、民生领域的延伸。
铅长期用于电池生产、建筑、通信领域,在储能、电动车备用电池及电信基础设施扩展的推动下需求持续上升,美国在铅精炼环节高度依赖进口,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铅精炼国与消费国,将铅纳入清单表明美国警惕能源储备、通信设施受制于外部供应,希望通过政策引导强化国内循环与盟友合作。
铼作为航空航天、燃气涡轮、高效能喷气发动机的核心材料,直接影响军用与民用航空的性能及寿命,美国长期依赖少数国家供应,尤其依赖智利铜矿副产品提取,将铼列入清单是为未来高端航空与军工技术提前锁定资源,确保战略装备领域的领先优势不被削弱。

移除矿物依据风险评估下的优先级调整。本轮调整中,碲与砷的退出格外引人注目。从应用场景看,两者活跃度未减:碲是光伏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半导体材料,砷长期用作木材防腐剂与农化产品成分。但美国政府依据最新生命周期模型评估,认定两者供应链风险相对可控,战略脆弱性权重显著下降。
碲的案例最具代表性:美国虽需从加拿大、菲律宾等国进口碲,但市场榜局高度分散,且国内回收体系逐步完善,多重因素使碲的供应风险降级,不再是制约产业的卡脖子环节。砷的情况类似:美国对砷的进口依赖度近乎百分之百,但其用途集中在木材防腐与农化领域,且全球砷生产由秘鲁、中国、摩洛哥三分天下,供应格局稳定,风险被界定为可承受范围。显然,碲与砷的退场并非因需求消失,而是战略权衡下的优先级重新排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成为美国资源布局棋局中的弃子。

关键矿产的选定矿床、矿点及矿区分布图
中国视角: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资源格局
清单调整带来供应链重构的挑战。美国对关键矿产清单的调整,本质是对产业链的重新塑形。铅与铼的加冕、碲与砷的退场,看似是技术性更新,实则暗藏对中国产业优势的直接牵制。铅领域,美国仅占全球铅产量的极小份额(约30万吨),但消费量高达140万吨,净进口依赖度约28%,能源、通信等核心领域被迫仰赖外部供应。将铅纳入清单后,美国计划通过政策驱动国内产能扩张、深化与盟国合作,逐步削弱中国以190万吨产量构建的主导地位。
铼领域,美国对铼的对外依赖度高达65%,进口主要来自智利与加拿大;若美国加大国内开采与盟国合作投资,势必挤压中国本就有限的铼资源优势。换言之,美国正积极打造去中国化的矿产生态体系。配合20亿美元CHIPS法案资金的方向调整,供应链重构范围已从稀土领域延伸至铅、铜、铼、钾肥等全产业链条,中国曾凭借产量与出口构建的护城河,正面临被系统性削弱的风险。

调整巩固了技术与产业的双重壁垒。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在技术层面同步展开针对性战略布局。铅被新增入清单,看似是旧能源矿产回潮,实则战略意义远超电池原料:当前美国约86%的铅消费集中在电池领域,从汽车SLI电池(启动、照明、点火电池)到电信备用电源,再到物流叉车动力系统,铅已成为支撑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石,被重新定义为基础设施核心矿物。一旦美国借助清单政策推动相关研发与替代技术突破,中国在铅冶炼和电池市场的长期领先地位将直接面临挑战。
铼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超合金制造对铼的依赖度高达80%,而超合金质量直接决定航空发动机与燃气涡轮的性能及寿命。换句话说,掌握铼资源主导权,就相当于掌握高端航空发动机的心脏。美国将铼点名纳入清单,既是为自身军工产业供应链兜底,也是进一步加固产业壁垒。
未来,在航空航天、石化催化等高端领域,美国极有可能通过构建标准体系与专利壁垒,筑起技术长城,将中国阻隔在价值链上游环节之外。当产业链重构与技术壁垒交织,中国面临的不仅是常规市场竞争,更要直面带有制度性色彩的封锁,这正是美国此次战略调整的深层逻辑。
矿产博弈的结果将影响未来国家安全。展望未来,中美在矿产领域的博弈将愈发激烈。美国通过更新关键矿产清单,已将供应链安全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中国则需在全球资源舞台寻找新的战略支点,应对挑战。
从宏观格局看,美国正试图构建资源北约——通过与澳大利亚、智利、加拿大等资源大国深化捆绑,打造绕开中国的替代供应网络。与之相对,中国的应对路径是依托冶炼—加工—应用完整产业链优势,同时深化与非洲、拉美、中亚等非西方国家合作,通过多元化合作对冲西方联盟的排他性影响。
可以预见,这场博弈绝非简单的矿产贸易数字比拼,而是对全球产业版图的重新划分。美国希望通过构建少依赖中国的供应链,保障高科技产业安全;中国则需凭借不可替代的完整产业链条,捍卫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这无疑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资源战争。

关键清单背后的地缘算术
《2025年关键矿产清单》表面是一次资源分类更新,实质是地缘政治的精确演算:加铅铼,是为高端制造提前押注;减碲砷,是风险权衡后的理性弃子。无论加减,终极目标皆是去中国化。
对中国而言,清单不仅预示市场份额流失,更可能动摇全球供应链权力格局。随着美国资金、技术、联盟网络全面铺开,中美矿产博弈将升级为全球供应链竞争。这份清单既是美国国内政策的注脚,也悄然拉开世界矿产版图重构的帷幕。谁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资源战争中掌握主动权,将深刻影响大国博弈的最终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