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欧盟论坛探讨关税战及台欧整合前景
2025-08-31 12:25:35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美国与欧盟的关税在7月底已达成协议,多数欧盟输美产品将课15%关税,台湾智库“台湾欧盟论坛”近日特别以“关税战、欧中峰会与欧洲整合之未来”(Tariff War, EU-China Summit, and the Future of European Integration)为主题,邀请台湾多位欧洲与国际事务、政治学研究学者与专家探讨欧盟政经发展的重要议题,进行论文发表及交流。
台湾欧盟论坛(EUTW FORUM)召集人张台麟教授表示,开辟这一论坛是让关心欧盟事务与发展的各界产官学专家,有一个集思广益、共同研讨对谈的平台。
他表示,针对近日国际焦点集中于川普关税战与俄乌战争停火谈判,美国对欧盟大多数出口产品课征15%关税,双方将展开新一轮公平互利贸易协议谈判;对欧盟而言,挑战包括如何因应美方压力、科技与无人机竞争、数位市场反垄断调查,以及欧中建交50周年峰会的后续发展。
首先由淡江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系卓忠宏教授发表《从地缘政经观点分析川普关税政策》,探讨川普第二任期关税政策的经济与地缘政治意涵。
他表示,川普政府以高额关税、补贴与重新谈判协定取代传统自由贸易思维,转向强调本国利益的“公平贸易”模式。在经济上直接保护美国产业免受外部竞争的冲击。他也试图矫正贸易逆差,更将关税作为战略工具,藉以牵制与美国立场相左的国家,如中共与金砖国家等“反美势力”,并削弱“一带一路”外扩效应。
他说,在与欧盟、日本、韩国等存在巨大贸易逆差国家的互动中,关税既是谈判筹码,也是迫使对方在能源、军事与市场开放上让步的手段。
卓忠宏特别提及,欧盟与美国于2025年8月共同发布“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联合声明”,标志着双方在高关税与贸易摩擦的阴霾下,成功重建一个“公平、均衡、互惠”的贸易新框架。
他表示,总体而言,川普关税政策兼具经济保护与地缘战略双重目标,象征全球贸易秩序正走向重构。
科技力智库执行长乌凌翔发表题为“全球竞相发展无人机 欧洲的挑战与机遇为何?”的文章,探讨全球无人机发展竞局下,欧洲所面临的处境。
乌凌翔表示,目前无人机已广泛应用于军事与民用领域,涵盖侦察、攻击、农业与救援,并带动“无人机反制系统”产业的崛起。“俄乌战争”凸显无人机在战场上的巨大影响,也揭示供应链与技术依赖的风险,美国与中国在研发、制造与市场辨模上显然遥遥领先。
不过,乌凌翔也认为,欧洲虽具备足够强的工业基础与足够大的本土市场,如俄乌战场便催生了最务实的军事无人机应用科技,但却缺乏完整供应链与先进晶片来源,面临成本、技术与战略自主的挑战。
乌凌翔表示,欧洲的挑战与机遇在于,善用庞大内需市场、战场经验累积的技术迭代,以及透过欧中、美欧互动,推动产业与政治整合,才能将挑战转化为战略契机。
来自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的助理教授彭睿仁发表题为“欧盟数位治理之规范与策略”的文章,他以近期Google以及Meta个案为例,指出欧盟透过各种数位法规,将过去的“事后调查裁罚”转向“事前监管预防”,以保障人权为主,确保欧盟的新科技发展能合法合规。
彭睿仁特别提及,欧盟《人工智慧法》(AI Act)于2024年8月正式生效,主要规范建构一个对AI技术之整体规范。借此,要求设计者、供应商与部署者/运用者须持续人为监控、修正AI系统并降低潜在风险,以预防AI系统的运作侵害个人隐私、言论自由、人身自由、生命安全及平等对待等基本权利。
欧盟与中共今年适逢建交50周年,国防安全研究院国家安全所副研究员李俊毅发表题为“从第25届欧中高峰会论欧中关系前景”的文章。他提到,7月24日欧中高峰会未能突破双边僵局,主要双方在经贸与投资等核心议题依旧分歧。欧盟取消原定的经贸高层对话,反映其对贸易失衡、产能过剩与市场准入限制的长期不满;中国(中共)则将“全面投资协定”解冻视为重点。
在政治层面上,李俊毅表示,“欧盟批评中国(中共)在俄乌战争中支持俄国,认为其立场将决定双边关系前景。”整体而言,欧中领袖虽持续对话,但关系仍停留在“冷和”状态,缺乏实质进展。欧盟将加强与日本等理念相近国家合作,以平衡对中关系。
曾在英国伯明罕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林子立副教授发表《英国对中战略:渐进式现实主义》。他指出英国工党睽违14年再度执政,却从胜利走向灾难,面对前朝保守党留下的财政黑洞、经济困境与政治不稳,工党政府支持度偏低,导致其对中政策只能在务实合作与安全疑虑间拉锯,无法在美中之间左右逢源。
林子立说,自“黄金时代”(指2010-2016年卡梅伦就任首相期间),到近年视中国(中共)为“系统性竞争对手”,英国态度逐渐转趋谨慎。虽然中英在金融、绿色能源与部分贸易领域重启合作,但关键技术与基础建设仍对中国设限。工党政府需在经济成长需求与国安压力间平衡,美中竞争更限制其回旋空间。
林子立直言,贸易成本与政治对立高涨成为英国内部治理的双元困境。
根据英国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公司YouGov(舆观),今年7月对中国喜爱度调查中,只有23%的英国民众对中国有正面看法,不喜欢中国的民众占37%,但在所有受调查的国家中排名113。老一辈的英国人对中国有较高担忧与不信任,对中国的行动表示担忧,并将其视为重大威胁。但年轻一代(18-25岁)对中国的担忧程度明显较低。整体而言,2/3的英国民众认为需要增加国防开支,以应对全球安全挑战。
林子立表示,民意的变化使得工党政府对中策略必须在经济成长和投资的愿望与国家安全利益之间寻求平衡。进一步而言,经济成长的来源仍然是地缘上的欧洲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