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中共悄然掌控俄远东地区
2025-08-31 13:25:36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英文大纪元专栏作家Tamuz Itai撰文/原泉编译)漫步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布拉戈维申斯克(Blagoveshchensk)或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街头,映入眼帘的并非苏联时期的建筑或辽阔的西伯利亚景观——而是随处可见的中文。
肉眼可见的转变:在日常生活中的中共影响力
商店招牌、菜单、酒店宣传册,甚至部分交通标志都出现了汉字。去年底,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当地居民拍摄到只用中文标示的市中心新指示牌,引发了争论,随后边境大桥附近的标识更换为中俄双语。
这并非领土吞并,而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反映出深刻的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转变:这些城市正重新定位向南发展,积极寻求阿穆尔河(Amur River)对岸的贸易、旅游和投资。
近年来,两条新的基础设施项目显著缩小了边界。2022年6月,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第一座公路桥在布拉戈维申斯克—黑河开通,2022年11月,同江—下列宁斯科耶首条铁路桥通车。这些跨境通道将昔日的天然屏障——河流,转变为繁忙的交通走廊,促进了人员流动、木材、矿石和消费品的双向运输。
那么,中共是否正在“接管”俄罗斯远东地区呢?
并非依靠坦克,而是通过经济、基础设施与微妙的影响力,使该地区与北京的纽带比与莫斯科更为紧密。
俄东的丰富战略资源
此现象反映出俄罗斯东部更广泛的动态——这片从贝加尔湖延伸至太平洋的辽阔区域,面积超过500万平方英里(1,300万平方公里),占俄罗斯国土的77%。这片土地绝非空旷的冻原,而是资源宝库,几个世纪以来,全球大国一直对其垂涎三尺。
该地区以丰富的能源享有盛名: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通过管道输送,比如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ESPO)直接向中国输送原油;“西伯利亚力量一号”天然气管道自2019年通气,启动为期30年的合同,向中国输送天然气。
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根据俄罗斯自然资源部2025年2月的数据,该地区蕴藏着29种类型的矿产,总计达6.58亿公吨,包含黄金、钯及关键稀土元素。西伯利亚供应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钯,钯对汽车催化剂和电子产品至关重要。
地面上,北方森林提供木材出口,而租赁的农田则种植大豆供应中国市场。鄂霍茨克海和太平洋沿岸是渔业金矿,出产鲑鱼、鳕鱼和螃蟹——截至2025年2月,俄罗斯渔船仅捕捞鳕鱼就超过33万吨,科学家建议2026年的捕捞配额为242万吨。
该地区在全球海产品中占据重要份额,历史上约占10%,尽管具体数字因配额和气候变化而波动。从战略上看,俄罗斯东部的地理位置——毗邻中国、蒙古、朝鲜和太平洋——使其距离北京或东京比莫斯科更近,这既是俄罗斯的边境弱点,也是争夺影响力的关键地区。
中共的微妙渗透
中共的策略并非公开征服,而是通过油气管道、人民币支付和持续努力,进行耐心的渗透。
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和“西伯利亚力量一号”管道将俄罗斯对华出口牢牢绑定,中共通过融资获得优惠的市场准入。截至2025年5月,拟议中的途经蒙古的“西伯利亚力量二号”(Power of Siberia-2)仍在谈判中,但停滞不前,中共利用俄罗斯丧失传统欧洲市场之际,争取包好的条款。
在金融领域,人民币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西方国家因乌克兰战争制裁俄罗斯后,更为显著:超过95%的中俄贸易以人民币或卢布结算,尽管上半年贸易总额下降9%,达到1,064.8亿美元,这一比例仍保持稳定。这使得俄罗斯成为人民币的试验场,但中国银行对美国二级制裁的谨慎态度赋予北京类似否决权的权力,使其能在适当时机暂停支付。
贸易情况也类似。西方汽车品牌在制裁后纷纷撤离,中国汽车填补了市场空缺,2025年上半年占据55%至57%的市场份额,略低于2024年的60%,原因是莫斯科提高了关税,以及征收“回收费”以保护本土制造商。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消费品也纷纷涌入俄罗斯市场,货架上充斥着“中国制造”的商品。
森林、农场和渔业加深了区域联系,中国企业在外贝加尔边疆区租赁大片土地,通过特许权采伐木材,船队控制着太平洋渔业捕捞,并在南边加工,形成了对粮食安全的依赖关系。
经济不平衡与地方依赖
对于远东地区的州长们来说,这种经济往来并非不受欢迎,而是关系到生存的问题。莫斯科对该地区的长期忽视可以追溯到后苏联时代,中央计划经济的崩溃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动荡和人口大规模迁移。
自1991年以来,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人口流失超过四分之一,从约800万下降到2010年代的约600万,官方统计显示,仅在1990年至2010年间就减少了175万人。人口流失主要源于中央政府长期投资不足,导致基础设施破败,医疗、教育和交通网络资金短缺,发展滞后,尤其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
许多当地人抱怨莫斯科优先发展西部地区,尽管远东拥有丰富的资源,却被视为遥远的边疆,这加剧了高生活成本、气候恶劣和就业机会有限等问题,促使人口向西迁移到莫斯科或圣彼得堡等城市。
鼓励俄罗斯族人向东迁移的激励措施收效甚微,基础设施依然破败不堪,促使地区领导人转向北京寻求替代方案,北京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和项目。中国承包商修建道路、农民耕种土地、银行提供信贷。结果呢?俄东成了在经济上更倾向于哈尔滨而非克里姆林宫的地区。
不平衡的伙伴关系
这种不对称性重塑了中俄关系,让“合作无上限”的说辞不攻自破。
在能源领域,中共在“西伯利亚力量二号”项目上的拖延,使莫斯科沦为价格接受者,尤其在失去欧洲市场的情况下。人民币的主导地位虽然提供了稳定性,但也让俄罗斯暴露于北京的政策变动风险中。区域一体化推动远东省份向南发展,那里的市场和投资者距离更近。
在政治层面,北京谨慎调整支持力度——足以让俄罗斯维持下去,但不足以形成真正的联盟。以伊朗为例:在2024年与以色列的紧张关系中,中共既未提供军事支援,也未在联合国提供庇护,而是优先考虑石油安全,而非捍卫其“伙伴”。这是交易关系:北京换取资源准入,同时将风险降至最低。
中共的长期战略
这符合中共的长期战略,而非单纯的投机主义。俄罗斯远东地区确保了陆上能源和资源的供应——石油、天然气、金属——绕过海上脆弱通道,如马六甲海峡,避免美国海军的封锁。
俄罗斯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场,双边贸易95%使用本地货币,为“一带一路”伙伴提供了模式。依赖关系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力:贷款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与非洲矿产或拉美石油交易的模式如出一辙,在维护名义上的主权同时,由中共主导谈判条款。更深层次的合作将俄罗斯与西方隔离,防止莫斯科重新站队。
非天然盟友:历史上的紧张关系
然而,中国和俄罗斯并不是天然盟友。历史上充斥着冲突:1960年代的中苏分裂在1969年乌苏里江冲突中达到项点,当时莫斯科甚至考虑核选项。俄罗斯作为殖民者向东扩张;中国则记得清朝时期因不平等条约失去的领土。
两国的世界观不同:俄罗斯是被围困的帝国,寻求缓冲区;中国则是共产主义政权,利用经济实力谋求战略优势。
如今的伙伴关系是务实的,源于俄罗斯的孤立,但脆弱且不平等。
虚构与现实的对比 以及人性因素:来自汤姆‧克兰西的启示
美国作家汤姆‧克兰西(Tom Clancy)2000年创作了小说《熊与龙》(The Bear and the Dragon),这篇军事题材长篇小说惊人地预见了这一点。在书中,危机中的中国为了资源入侵西伯利亚。克兰西准确捕捉到了关键点——西伯利亚的财富,中共作为挑战者、俄罗斯作为摇摆国家。但他误判了中共的手段和本质:扩张通过合同而非坦克实现——更安静、更有效;现实中也没有理性的党内长老带来实质性改革。
到目前为止,俄罗斯选择依赖中共而非与西方和解。在小说中,俄罗斯的转向归功于美国总统杰克‧瑞安(Jack Ryan),他正直,有战略眼光,虽然是虚构,但领导人至关重要。我们见识了中共领导人习近平的强势;如果美国、欧洲或亚洲的领导者德才兼备,联盟格局或许会发生变化。关于美国总统川普等人的争论不断,但核心问题超越意识形态:明智的决策或许能帮助俄罗斯摆脱中共的影响。
潜在的退出路径:“和平走廊”
如果美国及其盟友提出一条退路呢?
“和平走廊”可以将俄罗斯东部的资源(如钯或钛)以有限且受监控的方式出口到日本和韩国,与乌克兰停火协议的遵守情况挂钩。付款可以通过审计的托管账户进行,如果违约可撤销交易。俄罗斯可以获得多方买家,减少对北京的依赖;盟友可确保获得矿产资源,强化供应链稳定性,中共则失去影响力。
但这充满了风险,如执行问题、公众反弹、报复。但回报呢?乌克兰局势缓解、盟友的韧性,以及让俄罗斯人看到摆脱对中共依赖的替代选择。
结论
那些汉字标牌象征着持续的倾斜——俄东的油气管道、市场和货币逐渐向南靠拢。中共已获得资源生命线、人民币试验场以及地缘政治楔子,逐步侵蚀莫斯科的主权。克兰西洞悉了这场博弈的关键,却误判了实现手段——交易而非入侵。然而,若由可信且有能力的领导者展现创造性的政治智慧,例如建立和平走廊,或许能重新平衡局势。
作者简介:
塔穆兹‧伊泰(Tamuz Itai)是居住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的记者、专栏作家。
原文:China’s Quiet Grip on Russia’s Far East: Resources, Dependency, and the Geopolitical Wedge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