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高校新生拒入学 分析:对高等教育失信心
2025-08-07 00:25:30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今年高考录取季,中国多地高校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拒收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50所本科和职业院校收到新生明确拒签录取通知书的情况,有些学校的签收率甚至不足六成,这一反常现象在网络上迅速引起热议。
近来,一批录取通知书“无人签收”甚至“集中退回”的视频和消息,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上传得沸沸扬扬。以贵州黔东南一所高职院校为例,短时间内有88封通知书被快递退回;深圳技术大学有29名新生直接拒收;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有30位学生放弃了入学资格;而广州科贸职业学院更出现16人拒签的情况,其中有12人的手机已无法接通,联系不上人。
北京一位长期研究教育政策的学者刘大军(化名)告诉记者,学生拒收录取通知书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教育市场化后,学生和家庭越来越理性地选择。“当今的学历不再能轻易换取斑薪,家长和学生开始仔细盘算接受高等教育的价值,这种‘拒签’行为正是他们用脚投票的一种表现。”
刘大军进一步说明,如今不少硕士、博士毕业生仍然找不到理想工作,有些甚至只能靠送外卖等基层服务维生。这种现实情况,让年轻人对高等教育失去信心。“新生拒签录取通知,正是教育体制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缩影。若不及时调整,明年恐怕不止50所高校会面临同样的困境,数量可能会激增到数百所。”
一名抖音用户在视频中爆料称,广东一所民办高校今年虽然录取了1,477名新生,但这些学生完成报名手续后大多没有按时报到。她还指出,历史、哲学等传统文科专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招生不易,理工科专业出现了约1.5万个招生空缺。
该用户在视频中感慨称:“过去是学生拚命赶往大学,如今却变成学校一个个打电话挽留学生。”她说,许多家庭开始认清,高额的大学学费和四年的时间投入,并不保证能换来理想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面对毕业起薪偏低、职场竞争激烈,加上“996”工作文化的压力,部分学生另觅出路,其实并不令人意外。
新生拒收录取通知书的现象并非仅限于普通高校或民办院校,一些“211工程”重点高校同样受到冲击。上海东华大学近日公告,有42名新生未按时报到,学校已取消他们的入学资格,这些弃读学生多集中在纺织与艺术类专业。华东师范大学也有8名学生未完成注册,北京工商大学更是有高达102名录取新生最终选择放弃学位。
山东大学副教授邓舟(化名)分析指出,许多高校专业结构跟不上市场变化,是招生难题的核心原因。他告诉大纪元记者:“就业市场对于历史、哲学、纺织等传统专业的需求不断缩减,学生获取信息更加便利且态度务实,集体拒读现象正反映出对这些过时专业的否定。”
面对录取通知书大批退回的情况,部分高校选择不再补寄,而是将此视为考生自动放弃入学资格。广东一所职业院校已明确宣布停止第二次寄送通知书;佛山某高校也发布公告表示,逾期未联系的学生将被视为自动退学。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人员黄文翰表示,当前大学生对985、211高校的向往已大不如前,更多人将焦点放在实际就业与生活压力上。他向记者表示:“学生并非不努力,而是在仔细权衡学历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他认为,中国经济疲软与企业缩编的形势,正深刻影响着年轻人的升学和就业选择。
不少网民在社交平台上表达看法,认为是否接受大学录取应是学生的自主决定,不能被过度的道德审判所左右。“面对文凭贬值与就业压力,重新规划教育和职业道路,是一种理性而成熟的选择。”另有声音指出,这种现象应成为高校改革的催化剂,推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实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