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浪潮中的关键角色:社工(上)

2025-07-18 20:26:15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在语言不通、文化隔阂、子女教养、经济压力以及社会融入的多重压力下,新移民家庭常承受巨大身心压力。一家之主往往自顾不暇,为了适应新生活耗尽心力;青少年则在教育体系中挣扎于语言适应、文化认同与心理健康;对于年迈的新移民来说,身体健康与复杂的美国医保制度更是一道额外的挑战。当一个家庭同时被这些问题包围时,往往步步艰辛。

在这些夹缝与裂缝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穿梭于家庭、学校与政府部门之间,不只是解决个案问题的实务者,更是连结社区与资源的桥梁,是理解与倾听的开端,是倡议与制度改革的推手。

早在1967年,来自香港的移民母亲伍宝玲(Po-ling Ng)踏上纽约土地时,未曾预料自己会成为华人社区社会服务的“开荒牛”。那时的她,只是为了三个孩子的未来,逃离动荡的香港。然而,六十年后,当偷渡与走线潮再度涌入华人社区,熟悉的困境重演于无数家庭。伍宝玲的故事,也因此成为一代又一代新移民的镜子与借鉴。

从动荡中出发:感恩节踏上新旅程

1967年11月的感恩节,伍宝玲带着两名年幼子女和腹中胎儿,搭上从香港飞往美国的班机。身后,是动荡不安的香港——1967年香港的左派组织响应大陆文革,发起对抗港英政府的六七暴动,街头冲突与炸弹袭击频传;前方,则是一个语言不通、未卜前途的新世界。

初抵纽约,她英语蹩脚,没有美国学历,怀着身孕,唯一能找到的工作是进入制衣厂做车衣工。感恩节隔天,她就拿着剪刀跟嫂子学上工。她回忆初入工厂的恐惧:“听到衣车声就害怕,布料堆满桌,分不清哪片是袖子,哪片是领子。”

但生活不容退缩。她每天早上八点送孩子去托人照顾,晚上八点下班,一周工作超过72小时,才领到她在美国的第一张薪资支票——21美元。那张银行回单,她至今仍珍藏,视为奋斗的起点。

但她从未忘记一句话:“要改变命运,就要读书,先学好英文,再拿到美国的学历。”孩子出生后,她用车衣赚的工资报名纽约大学的英文课,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最终打开命运的另一扇门。

六小时面试:踏上社工之路

1968年8月,女儿刚出生,伍宝玲开始四处寻找工作。有天,她在报纸上看到下东城一家社福(戒毒)中心招聘社工,便决定一试。面试当天,看到进出的多是吸毒或酗酒者,几乎看不到华人,让她心惊胆跳。

当时中心唯一的华人员工刚好是华策会董事,便介绍她到新成立不久的华策会申请。1969年1月27日,伍宝玲来到华策会位于Pell街3号的办公室,接受犹太裔主管柯恩(Allen Cohen)长达六小时的面试。尽管英文有限,她仍自信地表达:“我愿意接受挑战,回馈社会。”

华策会最初的办公室设于华埠Pell街3号,与图左的孔子大厦仅一街之隔。(施萍/大纪元)

柯恩事后回忆:“她英文不好,但全程很自信,教育背景扎实,又吃过苦,正是我想找的人。”

华策会当时经费拮据,年薪仅5,100美元,发薪也不稳定。但伍宝玲毫不犹豫接受了这份工作。白天继续在工厂做三小时;下午则投入社区服务,从此开启了她长达半世纪的社工生涯。

她与柯恩也成为最佳拍档。伍宝玲熟悉中文与华人文化,柯恩擅长与政府沟通、争取经费。“他说我就是他最好的资源。因为你懂社区,我懂制度,我们合作,就能把资源带回来。”她说。

一次在市长林赛(John Lindsay)主持的公听会上,柯恩突然踢她一脚:“你上去讲!”尽管英文不流利,她仍站起来谈华埠老人问题,细述社区需求。会后不久,相关拨款便批下来,奠定了他们与政府机关合作的基础。

探访孤老:靠宝济丸、百花油撑命

1970年代初,唐人街尚无任何华语社会服务。伍宝玲开始逐户探访独居长者,亲眼目睹许多老人过世多日才被发现的悲剧。

当时华埠因美国移民政策限制,女性难以来美,形成以年长单身男性为主的“单身汉社区”,住在条件恶劣的“散仔房”(Single Room Occupancy, S.R.O.),一间公寓里隔出数个床位,摆上双层床,租客采“轮更制”轮流睡觉——白天上班的一批人下床后,夜班回来的人接着躺上去,租金低廉,赚到的薪资大都寄回中国养家。

她发现,多数年长者生病时不懂如何就医,加上当时唐人街的中医生有限,许多人习惯以“宝济丸”与“百花油”自行治疗。她笑说:“我常戏称他们为‘宝济丸、百花油’,因为他们生病了也只能吃那个、擦那个,就靠这两样撑着命。”

那时大家普遍的观念都是自己解决问题,或通过同乡会,都不会伸手去政府要钱。她发现,多数长者拒绝申请福利,原因有三:一是爱面子,怕让乡亲觉得丢脸;二是怕有“案底”,影响日后申请家人来美;三是语言与文盲问题,根本不知去哪里求助。

在此期间,古巴难民大量涌入,伍宝玲主动协助他们申请白卡(Medicaid),因而深受感谢。她笑说:“他们把我当皇帝一样对待,感恩得不得了。”正是从这样的实务工作中,她逐渐打开名声,建立跨族裔社区的信任与口碑,并将服务从古巴人扩展到华人。

老夫少妻与移民家庭的隐痛

随着美国放宽华人移民政策,许多年长未婚的华侨终于返乡娶亲。他们多已年过六十,甚至七八十岁,却迎娶家乡十余岁的少女。对方家庭为了移民机会,甘愿牺牲女儿的青春。这些女孩初来美国,对生活一无所知,只知道自己肩负着“救家人”的任务。1970年代的中国贫困问题突出,许多人面临温饱问题,特别是农村地区。这些年轻新娘来美后努力寄钱回国、申请亲人来美团聚。

然而,这类婚姻多半潜藏危机。双方年龄与价值观的差异导致关系紧张。丈夫多半控制妻子,不准她们外出工作,怕她们外出后“变心”。现实是,许多年轻妻子一旦进入车衣厂工作,靠着手脚快、年轻力壮,很快能赚到远超丈夫的薪水,开始质疑自己是否该为这段不平等的婚姻牺牲一辈子。最终,有人选择离家出走,留下子女给年迈丈夫照顾。

孩子成了最大受害者。母亲离家后难再照顾子女,父亲又年老体衰,根本无力应对育儿责任。当父亲送孩子上学,孩子常被嘲笑“爷爷接送”,心理受创。那时也没有托儿所或课后照顾,孩子常在学校放学后无人看管,回家也缺乏情感与生活照顾。再加上学校依年龄分班,却无双语与特教资源,使他们成为教育死角;不少孩子因此流入帮派,只为寻求归属感与庇护,这成为当时华青帮派问题的温床。

伍宝玲深知这些问题的根源,她协助家庭重建,也曾为被房东恐吓的百岁老人争取权益,带着传票与法律援助律师上门抗争,甚至在送达传票时遭房东夫妇推拉拉扯和羞辱。虽曾崩溃落泪,丈夫劝她辞职,她却坚定地说:“我不想放弃这份工作。”

这些经历促使她推动设立“人瑞中心”,为无依长者提供生活、法律与社交支援。1972年,她与柯恩合写提案,成功向州府争取三年共13.2万美元经费,为华人长者服务立下里程碑。

拯救迷途青少年

“当年人瑞老人中心还没成立时,我做了很多不同的工作,其中一项是帮助华人青少年。”伍宝玲回忆道。那时华埠帮派横行,如飞龙帮、鬼影帮等,她几乎都有接触、甚至帮助过其成员。

后来,他们在华策会策划成立了专门服务青少年的部门——Project REACH。“那时候65初中(今华埠131孙逸仙初中的前身),没有双语课程,许多刚来美国的移民青少年听不懂英文。我们便租用一个地下室,找义工放学后帮他们补习。补完习再教他们打乒乓球,就是希望他们不要被帮派吸收,有正当的兴趣。”

然而现实比想像残酷。“华青帮派不高兴,因为我们等于切断了他们的财路。”她回忆,“有一次,我们正在地下室补习。那里位于街道下方,有一道闸和楼梯通往里面。因为没钱装冷气,只好打开闸盖透气。没想到,有华青在闸外对着地下室开枪扫射,有些人当场就中弹身亡……”

“那些孩子原本活泼开朗,那天就这样没了。”她说,“我们的社工是一位ABC(美国出生的华裔)女生,平常很有爱心,亲眼目睹整个过程后,吓得呆住了,后来她说再也无法回去工作,太伤心了。但我坚持下来,因为我相信——如果我们不做,谁来做?”

(未完待续)

人瑞中心于2005年迁入华埠格兰街168号,进驻这栋前警察局大楼一楼,使用空间达一万九千多平方呎。(蔡溶/大纪元)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小学文凭的他,40天救下中国工业命脉
  2. 【秦鹏观察】政治局会议造假 党化三重浓妆
  3. 北京洪灾 人祸震动官场 山东帮尹力不妙?
  4. 瑞士媒体:习影响力变弱 胡锦涛重返政治舞台
  5. 英伟达芯片遭中共审查 美中科技脱钩压力加剧
  6. 因习一句话释永信落败,习近平先宠后弃有玄机!
  7. 川普:鲍威尔不降息 理事会应接手控制美联储
  8. 财政部通报点名厦门、成都新增隐性债务均超600亿
  9. 宗馥莉,首战输了
  10. 很多癌症是“省”出来的
  11. 川普:已部署两艘美军核潜艇
  12. 尹锡悦拒捕现场曝光:门口僵持140分钟,终失败
  13. 川普怒斥梅德韦杰夫
  14. 紧要关头 它狠狠捅了北京一刀
  15. 中美贸易谈判:美方劝中国再平衡消费型经济
  16. 防止洗产地 美将全面加征40%惩罚性关税
  17. 泰空军F-16咆哮空袭,中国远火跨山狙杀
  18. 726罢免大挫败 民进党团总召曝主因
  19. 《731》被曝淡化罪恶,洗白日本人
  20. 中国队,打破一项亚洲纪录
  21. 川普:鲍威尔再不降息 美联储理事会应接管控制
  22. 诸神的黄昏:香港四大家族集体谢幕
  23. 乡村女教师新婚后遇害,22年后丈夫再出庭坚称无罪
  24. Meta又盯上了两家AI视频公司
  25. 【百年真相】刘志丹之死与毛泽东的忌讳
  26.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英伟达,让我怎么相信你?
  27. 美联储官员:就业市场风险可能增加
  28. 北京洪水淹养老院31死 官员承认失职遭网民怒轰
  29. 台海战争剧集《零日攻击》揣摩“中共威胁”
  30. 香港高等法院对娃哈哈宗家“信托案”决定宣布了!
  31. 24岁大陆男子飞抵柬埔寨数小时即被抛尸郊外
  32. 从10个细微之处 看一个人的未来格局
  33. 川普:对台关税20%
  34. 台风天满目疮痍 民宅、店铺挨淹 上班女崩溃!
  35. 从童年苦难中走来 在信仰中坚定前行
  36. 一晚人数1000万,“擦边团播” 越擦越疯狂
  37. 马斯克,消停了
  38. 川普和美国深层政府为何爱反复“撞南墙”?
  39. 宗庆后唯一信任的还是宗馥莉
  40. 女子称彩超漏诊婴儿唇裂,到卫健委反映问题竟遭怒斥
  41. 暴雨侵袭美东 陆空交通中断 纽约州进入紧急状态
  42. 回应俄挑衅言论 川普下令部署两艘核潜艇
  43. 少年误食芬太尼致死 家长起诉社媒Snapchat
  44. 卡尼想在5个月内强制对燃油车征税
  45. 体检报告中这些“字眼”,可能是癌
  46. 新疆乌孙古道爆发山洪 至少2名徒步者遇难
  47. 美国一道闪电延伸829公里 刷新世界纪录
  48. 北京水库泄洪酿灾 密云一养老院31人被淹死
  49. 离奇命案和怪病皆是偿还各自的宿业
  50. 欧洲大国为何开始承认巴勒斯坦国?
  51. 娃哈哈风波进展:信托协议存在但双方没谈拢
  52. 新关税出炉 彭博点名最大输家是中国 最大赢家这些国
  53. 数据不如意就走人 川普宣布开除劳工统计局长
  54. 娃哈哈遗产争夺首战打响:宗馥莉,败诉
  55. GTA又一商场将被拆除
  56. 香港经贸处加强与青年联系
  57. 华男疑赴迪士尼乐园途中绑走3子女 在巴拿马被捕
  58. 美联储两理事齐吁降息 忧动作慢冲击经济
  59. 川普39%关税冲击瑞士哪些商品
  60. 哈根达斯等品牌为何在中国炎夏中感受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