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利率也无效 中国消费贷拉不动内需
2025-07-11 16:25:39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今年以来中共监管机构密集发布指引,要求银行加大个人贷款发放,但银行的低息消费贷没有引来借款人,同时还面临个人贷款违约率的急升,陷入两难境地。
分析认为,中国经济需要的不只是货币工具,而是整体信心的重建,如增加居民收入、重构社会福利结构等。
中共扩大消费贷 银行降息没引来借款人
路透社周五(7月11日)报道,北京的贷款经理和银行高管们透露,他们难以增加消费贷款,因为需求低迷,而且家庭坏帐已经迅速增加,同时客户收入也存在不确定性。
要求匿名的一家国有银行分行负责人表示,“消费贷款很难找到借款人”,“银行陷入了满足贷款目标和控制不良贷款的两难境地。”
3月份以来,中共各部门接连要求银行发放更多、更低息的贷款,支持消费。6月25日,中共央行、财政部等6部位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信贷支持。3月14日,中共金融监管总局要求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3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
在中共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导向下,消费贷市场掀起一轮“价格战”,利率刷新历史低点。许多商业银行的消费贷年化利率低于3%,少数银行消费贷利率甚至下探至2.4%左右。
为了抑制客户存款。5月20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国有六大行宣布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调整后,1年期、2年期、3年期和5年期定存挂牌利率,分别为0.95%、1.05%、1.25%和1.3%。
个人贷款违约率急升 银行优先核销坏帐
中共官方数据并未披露整体消费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但银行高管和贷款经理告诉路透社,今年个人贷款违约率急剧上升。
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转让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出售规模为人民币742.7亿元(约合103.4亿美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190.5%。
规模较小的区域性银行的处境十分糟糕。渤海银行的消费者不良贷款率从2023年的4.44%跃升至2024年的12.37%。哈尔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则从3.94%升至5.51%。
中共监管总局发布的一季度银行业监管指标显示,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2.86%,净息差仅为1.58%,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为1.79%,净息差为1.37%,都出现“倒挂”现象。
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信贷员表示,“我们的不良贷款越来越多。对于许多无法偿还的客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协商延期”,“银行优先核销不良贷款,而不是发放新贷款。”
证券网报道,今年以来,平安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江苏银行等二十余家银行已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下称“银登中心”)挂牌转让不良资产,部分银行挂牌项目的价格低至原价的0.2折。
平安银行2025年首单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及经营性贷款)转让公告显示,该笔不良资产未偿本息总额达2.07亿元,转让起始价为422万元,相当于以0.2折的超低价出售。
收入放缓 客户抑制借贷
不良贷款急升之外,银行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消费者不愿意借钱。一位地区银行经理表示:“由于关税战,客户的经营状况不佳,无力偿还贷款。”
今年以来,全国很多地方都传出降薪裁员的消息,甚至包括教师、公务员和金融精英等高收入群体。收入锐减已从办公室蔓延至菜市场,引发消费信心崩塌的连锁反应。
自由亚洲电台报道,北京某央企基层员工李先生6月16日受访时大吐苦水:“我原本一个月拿六千元(人民币,下同),现在只剩五千了,有些津贴也没了。”
广东一位法律界人士透露,当地警察年薪从前年的30万元降至20万元。东莞某国有银行中层职员则称,两年内薪资已下降30%,绩效奖金几乎全无。
中共央行对2万户家庭的调查显示,61.4%的家庭打算增加储蓄,比疫情前的水平增加了近20个百分点。
龙洲经讯中国研究部副主任克里斯托弗‧贝多尔(Christopher Beddor)表示,“根本问题是收入增长正在放缓,家庭感到焦虑,因此他们正在抑制支出和借贷”,“并不是说他们无法获得低息贷款。”
消费贷治标不治本 增加居民收入和福利是根本
银行的困境预示着官方刺激消费贷款的努力将面临不利的前景。自由亚洲称,消费贷款被视为提高家庭收入的更快捷的替代方案,而提高家庭收入需要负债累累的地方政府提高公务员工资等。
荷兰国际集团(ING)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宋林表示,任何由债务驱动的消费刺激都可能是“暂时的”,“为了实现更可持续的复苏,收入增长驱动的消费将是更可取的”。
台媒“优分析”表示,当低利率都无法打动消费者,刺激消费就不能再只靠银行和利率。与其一味要求银行放贷,不如从更根本的层面出发:稳就业、保收入、提预期。唯有当家庭相信未来收入会增加、生活会更稳定,才有意愿借贷与消费。
中国经济的下一步,需要的不只是货币工具,而是整体信心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