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经济承压 多领域需求或断崖式下跌
2025-07-11 14:25:41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中国大陆三年疫情封控重挫经济,外界指望解除封锁后各行业会迎来报复性消费,但却是街面冷清,消费乏力。日本投行野村证券日前提醒,中国今年下半年将面临“多领域需求断崖式下跌”的严峻局面,经济基本面可能显着恶化。
野村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与其团队于周三(7月9日)发布报告指出,今年中国经济会在年中出现转折点,尤其是需求将出现断崖式下跌。报告强调,此次下跌并非短期周期波动,而是由于结构性调整和政策不确定性,造成的系统性弱势。
报告中提到几个方面,都是造成这种“多需求断崖式下跌”的原因。
一、基础建设需求减少
报告指出,大陆房地产行业仍然深陷困境,近期销量和价格下滑势头加剧。在这些负面因素影响下,大多数城市的状况可能进一步恶化。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6,234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降10.7%;其中,住宅投资27,731亿元,下降10.0%。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降9.2%。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22.8%。房屋竣工面积18,385万平方米,下降17.3%。
陆挺曾在公开报告中指出,房地产行业下行,带动中上游产业链需求减少,对整体经济构成拖累。
报告说,尽管中央曾实施多轮财政与货币支持,但由于地方政府债务高企,特别是通过地方融资平台(LGFV)累积的“隐性债务”,地方政府新基建资金空间被压缩,“很多超常规基础设施项目如果没有中央财政、信贷政策支持,就很难大规模推动起来。”
根据彭博社(Bloomberg)数据,2025年上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同比下滑18%,显示出财政刺激乏力。
2024年11月,北京推出6万亿元地方债置换隐性债务计划,明确指出“隐性债务”末端约在14.3万亿元以上,地方政府财力吃紧削弱了直接基建支出能力。
专家指出,过去依靠高速铁路、桥梁与城市开发等项目拉动GDP增长的模式,已难以持续。北京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表示,“基建对经济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而新的增长引擎尚未形成。”
二、出口需求减少
随着欧美对中国输出商品加征关税以及推进供应链“去中国化”,中国出口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
报告指出,首先是前期“出口前置”效应消退。第一季度出口出现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贸易战前的“抢出”(front?loading)效应,但这一增长不具持续性,随之将逐步回落。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对美出口同比下降9.6%,其中以电子、服装和机械产品跌幅最为明显。
其次,关税压力依然存在。野村团队强调,即使美国对华关税略有缓解(如从高峰回落),总体水平仍接近15%,甚至部分产品关税维持在42%,使出口仍承压。
路透社(Reuters)分析表示,美国强化对电动车、锂电池和太阳能设备加征关税,使中国新能源产业“严重受创”,同时也削弱沿海地区工厂的订单与产能利用率。
上海浦东某汽车零件厂老板接受《财新》访问时坦言:“我们六成订单来自北美,但现在客户转去越南和墨西哥,我们只能裁员、限产。”
三、中高端消费与餐饮需求锐减
2025年初,中共发布内部纪检文件,严禁公务消费宴饮与饮酒活动。此举波及高端白酒、餐饮业与会展经济。根据《中国酒业协会》统计,2025年第二季白酒销售额同比下跌17%,高端餐厅订桌率亦下滑。
大陆人杨丹旭在网上发文《聚餐的难题》提到,一名在海外工作的朋友最近回老家探亲,想约几位老同学吃顿饭叙叙旧,没想刚提这事儿,聊天群里就有体制内的老同学犯了难,小心翼翼提醒“最近严查违规吃喝,最好不要到外头聚餐”。
上周,广州高档餐饮品牌陶然轩上周突然传出停业消息,因“高档消费确实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形势的要求”。中国内地餐饮市场迎来不景气,许多中高档食肆不得不在门外摆摊求生存。
杭州萧山宝盛宾馆今年4月开始做外摆摊,“做外摆也是在酒店经营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找的一条出路,让员工有事可做,也能增加点收入。”宾馆经理潘先生说。
四、“以旧换新”等刺激仅为短期效应 消费续下滑
虽然中共政府祭出如“以旧换新”等短期刺激政策,但整体内需仍低迷。野村分析报告指出,消费下滑并非短期情绪,而是“结构性疲弱”所致。
今年初中国推出多项家电、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在Yahoo财经(台湾)“财讯快报”6月24日报道中,野村分析指出:“仅靠一次性补贴难以撑起消费”,尤其“‘以旧换新’带来的净拉动点数将从上半年的0.9个百分点缩水至仅0.4个百分点”。
野村明确警示:消费下滑非“短期情绪”,而是结构性问题。
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2024年在凤凰湾区财经论坛上表示,消费是一种偏好,与个体的风险承受能力、收入水平、储蓄情况和对未来的展望密切相关。当人们拥有足够的财富时,他们自然会选择消费,而不需要外部刺激。
然而,近年来,随着不少中产阶级房屋价值缩水,部分家庭甚至面临负资产的困境,这直接导致了消费意愿的下降。
五、房贷压力:存量利率高 新旧贷款利差拖累消费能力
野村报告引用了对2023年存量房贷利率平均下调约73个基点(bp)的测算,目前存量房贷平均利率仍约4.5%,而新发放贷款利率普遍在3.4%~3.5%水平,利差达90~130bp。这意味着多数家庭仍背负高利率贷款,对可支配收入产生长期压制,尽管有提前还贷潮,但利差负担仍旧沉重。
据民生观察网报道,2024年7月3日发生的一起重大事件——一名来自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金公司)上海分公司的高管因公司降薪且房贷压力过重而跳楼身亡。她年仅30岁,年薪近百万,表面上看属于高收入阶层,却因房贷负担与收入减少无法支撑,最终酿成悲剧。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大陆并不少见。
据《第一财经》报道,许多中产家庭每月房贷支出占家庭收入比重超过45%,再加上子女补习费用与学区房压力,导致可支配收入大幅减少。
“哪还敢消费?基本就是‘活着’,不是‘生活’了。”一位北京IT工程师如是说。
六、低保障使家庭对消费态度保守
野村报告还指出,中国现有多达1.71亿农村老人,其平均月养老金仅223元,远低于城市退休人员水平。因低保障,人们倾向于高储蓄、低消费,不容易形成长期稳定的消费动力,教育、医疗等必要支出反而加重了中低收入家庭压力。
另外,报告还提到去产能与供给端改革也带来短期负面冲击。经济压力下,年轻人的婚恋观也不容忽视。
李砍柴在腾讯网发文说,年轻人似乎集体对婚姻按下了“暂停键”,甚至有人戏称:“不婚不育是这届年轻人最后的倔强。”28岁的程序员小林苦笑着算了一笔账:在深圳,一套刚需房首付至少150万,彩礼按老家习俗要18.8万,再加上婚礼、婚宴,没200万根本结不起婚。
另外,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养育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的平均成本高达68万元,相当于普通家庭15年的收入总和。在中国,这样的困境比比皆是。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数仅181万对,同比暴跌15.9万对,创下1979年以来的最低纪录。而离婚登记数却逆势上涨至63万对,比去年同期多了5.7万对。婚礼、家电、家具、旅游等“成家型”消费产业持续疲软。据《南华早报》报道,婚礼策划业者普遍反映“整个行业在萎缩,有些城市的婚庆公司倒闭率达40%以上”。
《日经亚洲评论》亦指出:“中国经济的真正风险,在于年轻一代失去信心,中产阶层不敢投入,政府则受制于高债务与低效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