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去世前,面色灰黄、嘴唇青紫
2025-07-01 06:25:37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搜狐新闻
从1975年年底开始,毛主席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他几乎无法再独立行走,甚至从卧室到客厅都需要他人的搀扶。尽管身体变得如此虚弱,他始终没有放下对国家的关心与责任。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毛主席忍受着严重的病痛,仍坚持会见了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总统尼克松,以及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即便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无法再开口说话时,他依然用默契的手势和眼神与卫兵交流,传达自己仍希望了解日本时局的心情。
1975年12月2日,毛主席在病榻前接见了基辛格。基辛格关切地问候主席的健康,毛主席微笑着指向自己的脑袋,表示这部分依然很正常,“我能吃能睡。”随即,他拍了拍自己的大腿,笑着说:“这一部分不太灵光,走路时总是站不住。肺也有点问题。”看着基辛格,毛主席戏谑地说:“我差不多是一个陈列品了,我很快就会见上帝,已经收到上帝的请柬。”基辛格也随即笑了,表示:“不要急着接受。”因为身体已无法支撑他说话,毛主席用纸写下回应:“我接受Doctor的命令。”这巧妙地用双关语表达了基辛格既是博士又是医生的身份,展现了毛主席一如既往的幽默。
稍作休息,毛主席与基辛格开始讨论正事,谈话中依旧夹杂着他的自嘲幽默。他举起一个拳头,竖起大拇指说:“这是美国。”随即又露出小拇指,轻松地说:“而我们就是这个。”基辛格立刻笑着摆手:“军事力量不可能决定一切,中美双方有共同的对手。”毛主席用英文在纸上回复:“对。”这种带有自嘲的幽默既展现了毛主席的智慧,也试探了对方的真实态度。
1976年2月,尼克松夫妇再次访华。那时,毛主席刚刚从病中恢复,身体尚未完全恢复。尽管身边的医生和亲友都劝他不必再亲自见尼克松,毕竟尼克松已经不再是总统,毛主席依然坚持与尼克松会面,且长达近两个小时。会谈期间,由于毛主席身体极度虚弱,他时常需要暂停休息才能继续交谈,许多观点也只能写在纸上。尼克松感慨地表示:“无论人们如何看待他,没人能否认,他已经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两位领导人讨论了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哲学观点等等。虽然毛主席的身体难以支持长时间的发言,但他依然在与尼克松的交谈中保持了极大的热情,他的脸上充满了兴奋,无法言表的内容则通过纸笔表达。当会谈接近尾声时,毛主席依然用颤抖的双手拿起桌上的青瓷杯,笑着示意尼克松碰杯。尼克松起初并未理解这一举动,但很快他意识到这是中国传统的礼节,于是他也举杯回应。毛主席最后笑着说:“我们是几十年的冤家啦!不是冤家不聚头,不打不成交嘛!为冤家干一杯!”这简短的话语,折射出毛主席对中美关系的深刻思考。
毛主席的去世后,尼克松也动情地回忆起这位“冤家”的深情:“1972年我们在北京见面时,虽然我们是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观点,但我们都认识到,中美友谊已经是两国利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尼克松的图书馆里,毛主席的雕像位于十尊世界政治家雕塑的中央。
1976年,毛主席的健康状态越来越差。多年来的辛劳使得他的身体变得虚弱,肌肉萎缩,膝关节无法伸直,心肺功能也因病情而日益衰退。然而,尽管身体状况极其糟糕,毛主席依旧未曾放下对国家的责任。
1976年5月,巴基斯坦总理布托来华访问。布托一抵达便表示希望与毛主席见面,但由于毛主席正在接受治疗,这个愿望没有得到实现。5月27日,布托临别前再次提出了见面的请求。当秘书传达给毛主席时,他刚刚结束手术不久,还刚服下安眠药。然而,毛主席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见面。
这次会面是毛主席与布托的第二次会晤,距离上次已经过去了两年。毛主席关切地询问布托的健康,听到布托表示一切安好,毛主席自嘲地说:“我的身体可不好,哪都不行了。”布托则赞扬毛主席:“您创造了伟大的历史,您高举着人民革命的斗争旗帜。”毛主席淡淡地回应:“我没做什么大事。”这次会谈虽然只有几分钟,但却让布托深受触动。在离开时,布托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像毛主席这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里,甚至一千年里也许只能出现一个,他们的天才不仅创造了历史,更为世界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毛主席在延安时曾说过:“如果再过十年我就死了,那我一定要学完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确实将这一承诺践行到底。即便在弥留之际,毛主席仍不忘研读书籍,曾因书籍匮乏而向上海党中央请求提供书籍。年轻时,毛主席酷爱读书,特别是在井冈山时期,他见到书籍总是眼睛一亮,书籍成了他精神食粮的重要来源。长征途中,他曾因病躺在担架上,却仍不离手中的书籍。
毛主席在菊香书屋留下了超过九万本书籍,书中充满了他的批注和圈画。无论是马克思的著作,还是唯心主义的书籍,甚至蒋介石的书,毛主席都在研读。对于书籍,他认为,只有有用的书才值得阅读,反面的东西也要学,以便了解对方的差距。
毛主席最后一次醒来时,已虚弱到无法开口,只能通过简单的手势表达意图。当他用颤抖的手在纸上画了三道不规则的线时,没人理解他的意思。过了一会儿,他用力敲了三下床头,卫兵终于明白他想要查看关于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资料。那时日本正举行大选,三木武夫的名字成了毛主席最后关注的政治人物。主席的护卫及时为他带来了三木的资料,这成为毛主席临终前最后的一费棠件。
在毛主席离世后,身边的护士孟锦云回忆起了毛主席最后的日子。她印象最深的是,尽管身体逐渐虚弱,毛主席依旧固执地坚持自己书写,甚至在手抖得无法控制的情况下,仍坚持亲自动手。孟锦云心疼他,曾劝他说:“您不用写了,咱们可以让别人代笔。”但毛主席固执地回应:“我自己来,不能以嘴代劳。”他不愿意放弃任何自己能做的事,这正是他性格的写照。
尽管最后的日子里毛主席对治疗有些排斥,他仍在护士的劝说下同意使用鼻饲管补充营养,这让他的身体状况有所改善。尽管如此,毛主席的健康逐渐恶化,直到9月8日晚上,他的心肌保塞发作。经过一番紧急抢救,他的生命延续了几小时,但终究未能挽回。毛主席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孟锦云说的:“我很难受,叫医生来。”这一句话,是毛主席一生操劳于国家、为人民奋斗的写照。
9月9日下午,中央广播电台宣布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世界各地纷纷表达哀悼,联合国总部降半旗致哀,世界各国的政治人物纷纷发表悼词。毛主席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他的思想、勇气和决心,深深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