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是一场修行:读书感悟《无条件的爱》

2025-05-18 19:29:27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看中国

爱心
亲子关系是一场修行:读书感悟“无条件的爱”。(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你乖一点,妈妈就爱你”、“考得好就给你买玩具”、“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这些话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在中国家庭里,我们几乎都是在这样的‘有条件的爱’中长大的,也不自觉地把这种方式延续给了下一代。最近我读了美国教育学者艾尔菲.科恩(Alfie Kohn)的《无条件的爱》(原书名《Unconditional Parenting》),和许多中国父母一样,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亲子互动,其实常常带着交换的意味。我们并不擅长表达真正的爱,更多时候是在用或惩罚或奖励来换取孩子的“乖”和“听话”。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感受到中国传统“严教”与西方“无条件养育”理念之间的碰撞,也促使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育儿方式。

畅销书《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养育》是美国教育学者艾尔菲.科恩(Alfie Kohn)的一本极具影响力的育儿书。2012年翻译出版中文版后,成为大陆亲子教育类书籍中的畅销书。书中主张父母应以“无条件的爱”作为亲子关系的核心。

《无条件的爱》可用一句话概括: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应该有任何附加条件。科恩认为,我们应当爱孩子是因为"他们是谁",而非"他们做了什么"。这意味着,无论孩子表现如何,是否达到父母期望,是否乖巧听话,父母对他们的爱都应当始终如一。

科恩大胆挑战了传统的奖惩教育模式。他指出,表扬、奖励与惩罚、责备本质上都是控制手段,只是一个是"糖衣炮弹",一个是明显的威胁。书中写道:"当我们说'真棒,你真聪明'时,孩子读到的潜台词是'只有表现好,我才喜欢你'"。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常见场景:孩子不收拾玩具,父母说“如果你现在不收拾,今晚就不带你去公园。”这其实是用爱的“条件”来交换孩子的服从。

科恩质疑这种做法,他写道:“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只有在表现好的时候才值得被爱。”他认为,这会让孩子把自我价值和父母的认可紧紧绑定,长期下来,孩子容易焦虑、缺乏安全感,甚至变得只会讨好别人。

可是读到这里,我也会像一般家长一样担心,什么都不管?太溺爱了吧?会不会让孩子无法无天?科恩在书中澄清:“无条件的爱,并不是没有规则,而是无论孩子表现如何,都让他知道自己被爱。”他举例:当孩子因为打碎杯子而沮丧时,父母可以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我们一起小心点”,而不是大吼大叫一味责备。这样,孩子既能学会承担责任,也能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中国传统观念里,父母的权威地位一直很突出,比如“父为子纲”这样的说法,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些都强调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重要责任。不过,其实中国文化也并不只有严厉的一面。《孟子》里就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意思是爱的起点是亲情,然后逐渐扩展到他人和万物。很多古代家训也提到“慈严相济”,认为父母既要有爱心,也要有原则。宋代理学家朱熹也说过,“爱之而知其恶,恶之而知其善”,意思是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做到宽严并济。其实,中国古人也反对一味严苛,比如老子就说过:“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主张顺应人的天性,这和“无条件养育”里强调尊重孩子本性的理念,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这本书还是有让我受到触动的地方。科恩认为,父母的目标不应是让孩子"听话",而是帮助他们成为能思考、有同理心、自律且勇于负责的人。正如书中所言:"孩子不是等待被塑造的黏土,而是需要被发现和欣赏的独特生命。"哇,读这段时,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心头一震:我们不是塑造一个听话的乖宝宝,只不过是引导者。

为什么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听话、好管教呢?我觉得,这和当下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密切相关。如今,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非常普遍。数据显示,中国父母和孩子交流最多的话题是学习(71.8%)和学校(69.6%),而有86%的家庭日常互动主要围绕着辅导功课展开。这样的以成绩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让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功利,甚至有点像一场投资,父母希望通过“经营”孩子获得理想的回报。

在这种模式下,很多父母打着“一切都是为你好”的旗号,对孩子的生活、兴趣,甚至未来的发展都进行全方位的干预和安排。这种养育方式往往限制了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中国父母普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但当孩子表现不如预期时,父母却常常难以接纳和理解。于是,很多孩子会陷入“我还要多优秀才算好?”的困惑和压力之中。

其实,中国传统教育也是讲究培养“君子人格”,强调德行和修养。“无条件养育”则更关注孩子的同理心、自律和责任感,重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成长,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点不矛盾。

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方法。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奖惩分明和权威引导,相信“严师出高徒”;而“无条件养育”则更相信孩子自身的成长力量,主张用理解、尊重和接纳去陪伴孩子成长。

亲子教育:一场双向的修行

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答案。所谓“教育”,更多是一场案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觉察自己的情绪、行为习惯,甚至是那些不自觉流露出来的偏见。

如果把亲子关系看作一场修行,很多事情就容易理解了。修行的意义,是学会放下对孩子的掌控和对结果的执着。我们常常希望孩子变成理想中的样子,却忽略了他们本来的独特。其实,父母要学会放下那些“非得怎样”的期待,学会顺其自然,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修行也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心传心教”。父母的内心状态、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会在日常点滴中影响孩子。教育的本质,是父母自己的修炼和成长。只有当我们学会觉察自己、保持谦卑,才能真正看见孩子,理解孩子。

从这个角度看,“无条件的爱”本身就是一场修行。在这个讲求利益、讲求结果的时代,能做到无条件地爱孩子,不求回报、不附加条件,其实已经很难得。这需要父母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日常琐碎和挑战中,依然保持温柔和坚定。

中国古人说:“爱之适足以害之,恶之适足以成之。”意思是,过度的溺爱和过度的严厉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真正的爱,不是放纵,也不是控制,而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支持,陪伴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无条件的爱》这本书,对于习惯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中国父母来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它提醒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成长和修炼的过程。

正如禅宗所说:“修行不是寻找新的东西,而是看清本来的面目。”亲子关系的修行,也是帮助我们回归爱的本真--学会无条件地去爱。

【附录原书摘句】:

1、我意识到这就是社会上很多人对孩子的最高要求:不必拥有爱心、创造力或好奇心,只需表现乖乖。对于家长来说,一个“很好”的孩子,就是从婴儿期到青春期从不给自己找麻烦的孩子。

2、他们将成功的养育模式定义为使孩子听话的任何手段,也就是说,他们的焦点仅限于孩子如何表现,而无视孩子对服从某个特定要求的感受,或者就此而言,无视他们如何看待强迫自己听话的人,以此衡量家长干预行为的价值很不靠谱。有证据表明,如果用更有意义的标准去衡量,会发现那些看起来“有效”的养育技巧通常并不那么成功,孩子对某个特定行为的顺从往往是肤浅的,因而通常也只是暂时的。

3、孩子的行为只不过是其感觉、思想、需要和意愿的外在表达,简言之,重要的是实施行为的孩子本身,而不是行为。

4、我在很多场合下说过多次:爱一个听话的孩子很容易,但爱一个不那么乖巧顺从的孩子则比较困难。但恰恰是爱那些不容易爱的孩子才开发我们的真爱,做那些不容易做的事情才锻练我们的能力。“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鲁道夫.史坦纳如是说。科恩也说,“无条件的爱在孩子难带的时候最重要。”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巴西第一夫人当习面狠批TikTok
  2. 新教宗就职弥撒 预迎多国政要及25万信众
  3. 95后天才创始人突然被赶走!美国激光雷达乱套了
  4. 【翻墙必看】与男生偷情的男教授又上热搜
  5. 川普再吁美联储尽快降息 批鲍威尔令经济放缓
  6. 北理工帅哥院长出轨同性男生 遭举报后轻生身亡
  7. 华人斩获白金雷米奖
  8. 中美两军差距巨大,除兵员其他全是劣势
  9. 男子用假支票换现金,至少2女中招
  10. 2025年,巴西人真的拿到了乒乓球世界冠军
  11. 广西一把手蓝天立与妻同被抓 官方“去蓝化”
  12. 川普“大法案”卡关,仍按计划推进
  13. “空中无人机航母” ,来了
  14. 川普提议双引擎F-35战机 F-55未来前景如何
  15. 拜登罹癌,川普盼早日康复
  16. 这就是曾经的“文革” 你还怀念吗?
  17. 墨西哥海军居然撞上布鲁克林大桥,原因是...
  18. 沈舟: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危险军备竞赛
  19. 贝森特承认:沃尔玛或仍涨价 川普关税会转嫁消费者
  20. 驼鹿妈妈在阿拉斯加州医院外生产 实属罕见
  21. 若美日谈判未突破,日元将有走弱风险
  22. 坎耶30岁妻子近乎赤身逛西班牙 当地民众也无奈
  23. 北斗系统进入11个国际组织标准体系
  24. 川普“刀子还在往下掉”,台湾靠3招避开血洗
  25. 我军为何要新组建三所军事院校?
  26. 印度向印控克什米尔“增兵”
  27. 中美烟硝再起:对美征74.9%反倾销税
  28. 【马克时空】川普爆料新战机 双发F-55 超级F-22
  29. 想囤货?去Costco买8种常吃食物可省不少钱
  30. 俄罗斯认清现实,放弃推销苏-35
  31. 前亿万富姐吴英丈夫周某波去世
  32. 总统就职一周年专访 赖清德:能上街头证明无独裁者
  33. 长期低头玩手机 日本男子头部下垂难以抬起
  34. 原北理工男教授宫琳出轨男学生 被爆最新消息
  35. 利奥十四世每年赚多少钱?
  36. 拜登确诊前列腺癌且转移骨骼 正探讨治疗方案
  37. 印巴刚停火不久,一个更大噩耗传来
  38. 我的资产配置思路
  39. “阵风”尴尬时刻要来了
  40. 印度军方:印巴停火“没有终止日期”
  41. 伊朗总统:川普同时提“和平”和“威胁” ,该信哪个?
  42. 美编制中国芯片商出口黑名单 两大龙头赫然入列
  43. 美国之音1/3员工被裁 其中很多移民必须离开美国
  44. 鲍威尔“认错”声明 “零利率时代终结”是隐含结论
  45. 美国恢复“追债”行动
  46. 纽约州开展大规模打击假车牌行动
  47. 密约在先 潘汉年必然被毛泽东消音灭口
  48. 美国“印太战略”新布局——第四岛链
  49. 2中国大学生擅闯富士山遇险 辩称“以为整年可登山”
  50. 他俩环游中国1年,从存款40万干到负债70万
  51. 哈佛带头,硬杠川普
  52. 中国AI产业的机遇:5大方向与3个预测
  53. 厄多安怪异握手,马克龙手抽不掉
  54. 中美博弈,东南亚“一体化”注定分崩离析?
  55. 中国卫星立功,首曝美航母“挨打”画面
  56. 歼36横空出世,美军急吼吼甩出F-47项目
  57. 101岁还能开车和环游世界 营养学家曝长寿秘诀
  58. 全北京“不争气”的年轻人,都聚集到了石景山?
  59. 日本半导体面临的真实挑战
  60. 使用230万块巨石造成“最大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