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印太战略”新布局——第四岛链
2025-05-18 17:25:15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九万里
近日,美国向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基地调派数架B-52“同温层堡垒”战略轰炸机,引起广泛关注。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美国为加强对华战略围堵,整合盟友资源和军事基地,在亚太地区打造了三条“岛链”,从太平洋方向上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
随着川普第二任期加速调整“印太战略”布局,美国在印度洋上打造“第四岛链”的构想逐渐浮出了水面……
“岛链战略”的历史由来。
美国远离欧亚大陆,两面临海,是典型的“海权国家”。二战以来,美国凭借强大的海空军事实力,在全球打造军事支点,对各类对手国家进行多域立体的战略围堵。
冷战阵营对抗的产物。
上世纪50年代,美国首先提出了“东方弧线”这一地缘战略构想,主要目的就是围堵、封锁、制裁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1950年,时任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明确划定防御范围,宣称“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圈,是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琉球到菲律宾”;次年,继任者杜勒斯明确提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务范围,应是日本—琉球群岛—台湾地区—菲律宾—澳大利亚这条岛屿链”。
杜勒斯认为,太平洋海域是冷战时期东西方对峙的重要战线,为了封锁苏联战略核潜艇及相应海上力量,阻止其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美国应通过串联西太平洋的岛屿和军事基地,梯次构筑海上“军事封锁线”,通过地理空间封锁实现政治军事压制,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力量。
这也标志着“岛链”作为明确的军事政治概念首次被提出。
被誉为“冷战斗士”的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
“冷战遗产”针对中国。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正式宣告结束。然而美国决策层与军事战略界的零和博弈、冷战思维却并没有随之消散。
冷战后,全球多极化加速演进,中国作为一支重要的地缘力量,逐步发展壮大,美国战略界预判中国将成为下一个主要竞争对手,于是将“岛链”这一“冷战遗产”继承下来,开始在亚太地区针对中国展开战略围堵。
基于既有布局,美国在太平洋上重点打造了三重“岛链”。
美国三重“岛链”示意图。
第一岛链分布于花彩列岛,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地理跨度覆盖从千岛群岛至马六甲海峡的关键水域,形成对中国东部沿海的第一道封锁。
第二岛链分布于日本列岛,北起小笠原诸岛、马里亚纳群岛,中接哈马黑拉岛,南至印尼的马鲁古群岛,以关岛海军军事基地为核心,以澳大利亚达尔文港、新西兰帕平岛等为依托,是第一岛链的“备份防线”。
第三岛链则是以夏威夷群岛为核心,北起阿留申群岛,南至大洋洲群岛,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印太司令部等重要指挥机构均驻扎在这条岛链上。
第一岛链是封锁中国的最前沿,也是战略对抗最激烈、最有可能爆发冲突的地域;第二岛链承担军事系统、物资支撑的关键作用,是第一岛链的“给养站”;第三岛链则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哨,是对华海上围堵的最后防线。
全新布局“第四岛链”。
近年来,随着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的增强,美国疑华、遏华心态不断加剧,五角大楼宣称三重“岛链”已无法限制中国“海上扩张”的脚步,原有岛链战略已无法满足美国的战略需要。
2024年美国空军大学发布的《印太事务专刊》上,一篇名为《美国印太司令部的地面力量、国土防御和前沿防御》的文章探讨了在印度洋上构建“第四岛链”围堵中国的可能性,引发了全网热议。
2024年,美国空军大学发布的文章。
按照设想,“第四岛链”北起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经印度、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延伸到美国迪戈加西亚基地,直抵南极洲。
这条岛链的线路选择绝非偶然,而是美国基于地缘政治“咽喉点理论”的精心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将印度洋从“公共海域”转变为“制度联盟内海”,对中国形成“多点钳制”。
“第四岛链”示意图。
北锚点:巴基斯坦瓜达尔港。
2016年11月13日,巴基斯坦中资港口瓜达尔港正式开埠启用。
瓜达尔港地处“中巴经济走廊”的陆海交汇处,紧靠波斯湾“能源阀门”,是中国在印度洋西岸的关键战略支点,是突破马六甲海峡运输“瓶颈”、保障能源安全的命门所在。
因此,美国将瓜达尔港纳入“第四岛链”,企图强化对新兴战略水道的控制力度,联合印太盟友国家进一步阻断“中巴经济走廊”陆海联通通道,遏制中国借瓜达尔港南下的通道,削弱“一带一路”项目辐射影响力。
中继站: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
2017年12月,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的资产和经营管理权正式移交中方。
汉班托塔港位于斯里兰卡南部,紧邻全球最繁忙的亚欧国际航运主航道,全球50%的集装箱货运、1/3的散货海运以及2/3的石油运输都途经该区域,是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作为中国和斯里兰卡合作的核心项目,汉班托塔港已突破单一港口的传统航运功能,凭借其独特的军事与地缘战略价值,日渐成为中国保障能源安全、拓展区域合作、提升国际规则话语权的综合载体。
因此,美国将汉班托塔港纳入“第四岛链”,企图进一步强化“跨洋封锁体系”框架,通过“债务陷阱”污名化和替代性投资削弱中国影响力,联合印太盟友国家构建联动封锁网,削弱中国对亚欧主航道的控制能力。
核心枢纽:迪戈加西亚基地。
迪戈加西亚基地位于印度洋中部查戈斯群岛南端,面积虽然仅有44平方公里,却是美国在印度洋的核心军事堡垒。
迪戈加西亚地处印度洋几何中心,覆盖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南非好望角等多条重要国际航道的交汇点,是美国唯一一个无需加油便可覆盖东西半球的海外基地,控制范围辐射中东、南亚、东南亚及非洲。
这里常年驻扎B-52战略轰炸机群、俄亥俄级核潜艇等美军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具有强大的后勤保障和战略投送能力,被誉为“永不沉没的航母”。
因此,美国将迪戈加西亚基地纳入“第四岛链”,就是要利用美军在该区域的跨洋军事联动与封锁能力,卡住中国通往印度洋的战略航道,围堵中国西南侧瓜达尔、汉班托塔两个重要的出海口。
美军在迪戈加西亚基地上部署的轰炸机部队。
战略伏笔:南极洲。
长期以来,美国都在国际社会渲染“南极军事化”的必要性,同时借助“科学考察”的名义,在南极建立实质性的军事化设施。
美军在南极大陆的麦克默多军事基地,是“第四岛链”的最南端。这里能容纳1000人常年驻守,部署着卫星监测站与通信系统,能与南美战区保持军事联动。
因此,美国将南极纳入“第四岛链”,以确保对印度洋-太平洋-南极三角区域的全域控制,完成“遏华封锁弧”的最后闭环。
“第四岛链”短时间难以成型。
虽然“第四岛链”的构想得到美国战略界的充分肯定,但要真想实现这一战略布局,难度极大。
一方面,“岛链”战略是冷战时期的“应激性围堵”策略。事实上,现代战争早已非二战时期的“岛屿锁链”可限,美国试图通过岛屿基地封锁海权的想法,犹如“用渔网拦截5G信号”,说到底,“岛链”战略已不适用今天的大国博弈。
另一方面,美国在印度洋军事资源有限。印度洋区域内国家众多,地缘政治关系错综复杂,美国在该地区缺乏像类似西太平洋的盟友体系和军事基地网络。
印度洋远离美国本土,美军在该地区军事行动的后勤补给线漫长且脆弱。虽有迪戈加西亚基地,但相较太平洋地区的大面积密集军事支点,显得格外形单影只。
美军要想复制对太平洋地区的掌控能力,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从燃油供应到零部件更换,每一项后勤保障都面临巨大挑战,这严重限制了美军在该地区长期、高强度军事行动的能力。
加之目前瓜达尔港和汉班托塔港均由中国参与建设或运营,涉及多国利益,美国难以实现对港口的完全控制,短时间内,“第四岛链”还难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