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千秋功业” 高调纪念胡耀邦 释放何信号
2025-11-24 10:26:03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德国之声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日之间围绕台湾问题的争执日益升温,却在无形中遮蔽了另一个更值得关注的信号——习近平近日高调出席胡耀邦诞辰纪念活动所带来的象征意义。对于当下的中国政治而言,“收复台湾”(不排除武力选项)与“解放思想”(推动和平性的社会改革),几乎代表着通往未来的两条不同路径。若从历史的长时段视角衡量,后者无疑更有可能成为真正具有建设性的政治遗产。
中美贸易战历经数年起伏,自上月釜山峰会之后,两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结构性格局愈发呈现“并立”。一方面,自工业革命以来长期处于被动位置的中国,如今能在全球供应链和金融体系中重新取得关键地位,殊为不易;另一方面,若将这一阶段性的战略平衡误读为有能力在台湾问题上通过强势手段与日本及其盟友“正面碰撞”,则可能重蹈晚清甲午战争的覆辙——因战略冒进暴露制度脆弱,最终吞下深远代价。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空前高调纪念胡耀邦,不仅具有象征层面的突破,也释放出某种犹疑乃至试探性的政治信号:这位权力集中程度空前的领导人,是否正在考虑重新开辟政治空间,部分借鉴胡耀邦当年倡导的“解放思想”?若以思想松绑作为凝聚社会共识的方式,从而推动中国重新回到改革与现代化的轨道,这无疑将比任何短期的地缘政治动作更深刻地影响其历史评价。
“收复台湾”与中国内部的结构性风险
在中国政治语境中,“收复台湾”经常被叙述为民族复兴的必然步骤,不仅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也成为判断领导力的政治标尺。然而,问题在于:这样的民族主义叙事是否能够真正支撑中国未来数十年的制度竞争力?
从经济发展层面看,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瓶颈并非外部冲击,而是内部机制的僵化。过去十年,虽然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扩张取得亮眼成就,但制度环境的收紧正在削弱其可持续性:
高度集中的政策决策、社会空间的持续压缩,使创新生态日益保守;国家扶持产业往往导致产能过剩和激烈的内卷竞争。而出于地缘政治上的“风险防范”,全球产业链正加速重组,资本与技术流动亦更加敏感。例如,中概股在海外遭遇连续审计,导致大量企业从纽约退市;融资渠道收窄,限制了科技企业的国际扩张能力。
同时,从治理层面观察,“收复台湾”在象征意义上的政治收益,无法解决中国内部愈加凸显的结构性难题:人口老龄化加速、地方财政压力骤增、青年失业率攀升、社保缺口扩大、社会流动性下降所导致的群体焦虑等。这些挑战的复杂性,即便伴随一次外部地缘政治胜利,亦不会自动消失。
换言之,在未来的历史评估中,真正影响中国国家能力的,并非在当下实现罔顾制度差异的“统一”,而在于能否通过制度松绑与社会信任重建等,重新释放经济社会的内生动力。若内部结构持续僵化,即便完成形式上的统一,也难以提升国家能力,反而可能进一步挤压资源、加重治理负担。
“解放思想”与国际性制度竞争
从国际视角看,美中两强在经济规模上的此消彼长固然重要,但世界更关注的是两国在“制度竞争”上的差距:透明度、法治、科研自由、资本市场可信度、政策可预期性等。
“收复台湾”固然可以带来短暂的民族主义动员,但无法改变外界对中国制度收紧趋势的警惕,反而会加剧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性。
相反,“解放思想”所代表的改革方向——恢复政策辩论、允许社会试验、给予市场包大自由、激活官僚体系的专业能力、强化法治监督等——均有助于重建国际信任,使中国从“高度警惕的孤立巨人”回归为“可预测的大国”。这种制度层面的改善,其长期战略价值远胜于一次性的地缘政治成就。
韩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做出的选择,为中国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平行案例:当经济瓶颈、外交压力与社会紧张共同逼近时,韩国并未诉诸民族主义的“对外冲突”或统一议程,而是选择制度开放与民主化。1987年后的改革释放了深厚能量,通过科研投入、制度升级和国际规则参与,韩国迅速跃升为全球科技与文化强国。
因此,中国当下的真正瓶颈,既是八九六四时期未竟改革希望的延续,也是崛起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结构性考验。若不能依靠制度创新与思想开放来提升国家弹性,即便勉强完成统一,也难以承受后续的治理成本,国际形象与公信力亦难以改善。
习近平的政治遗产:真正的历史检验
当外界普遍将习近平的历史地位与台湾问题绑定时,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正在浮现:在政治结构日益紧缩的条件下,中国是否仍有重新开启改革空间的可能?
习近平主动提升胡耀邦纪念规格,至少表明改革时代的某些象征力量仍具社会召唤力。真正问题在于:其是否愿意在高度集权的政治架构下,重新为中国打开一个可讨论、可试验、可创新的社会空间?
如果答案趋向肯定,那么他的历史地位将不取决于台湾问题,而取决于能否带领中国突破制度边界,实现新时代的“思想解放”。历史上的伟大领导者,往往并非因民族主义动员而名留青史,而是因其能够引领国家摆脱旧框架、创造新的制度与思想空间。
换言之,不管“收复台湾”的诱惑何等强烈,习近平最终的“千秋功业”,不会由该地缘政治姿态所决定,而将取决于其是否有勇气突破自身政治体系设定的边界,使中国真正走上思想开放与现代治理之路。
作者: 吕恒君
吕恒君(Dr. Hangkun Strian),华裔德籍汉学家,柏林洪堡大学亚非研究所哲学博士。研究领域涵盖文学史、电影、国际关系及基督宗教本土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