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招军国主义亡魂
2025-11-15 02:25:31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胡锡进博客/有理儿有面
胡锡进:普通人近期尽量不要去日本
中国外交部14日提醒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老胡个人建议,国家都这样正式提醒了,普通人能避免近期前往日本的,尽量就不要去了。
高市早苗通过在台海方向越线表态,挑起了中日近年来罕见的冲突。日方为了转移视线,近日疯狂歪曲、炒作中国驻大阪总领事的一个网帖,声称总领事威胁要砍高市早苗的头。日本的政党、媒体一起这样高喊甚至威胁驱逐那位总领事,大家可以想见,日本国民现在对中国和中国人是什么样的态度。
中国人现在赴日旅游,面临的风险肯定要比平时大很多。尽管它依然是低概率的,但是这种几率在低水平上的大幅上升也非常恐怖。旅游是为了开心,对应它的应当是近乎绝对的安全。现在政府已经做出旅行警告,如果有国人仍然在日本旅游出了事,受到伤害,我们国内的舆论恐怕将会非常复杂。
我认为这样的风险还是应当规避。按照以往的情况,高市早苗在台上应该不会太久,她之前几任日本首相的平均任期也就1年左右。躲过她,之后再去日本旅游,完全是可以的,耽误不了大家的什么。
高市早苗就是个政治巫女。日本无论谁上台,对中国都别别扭扭的,但像她这样,上台不到1个月,就在台湾方向连续跳着脚挑事,而且拒不调整,态度恶劣,短短时间里把中日关系搞了个底朝天,绝对是日本首相里最为激进、鲁莽的。鉴于她是议会少数党推举的领导人,原本是个弱势首相,她对中国的发难尤其显得穷横穷横的。
这段时间国人有事情该去日本的,没的说。但如果仅仅是去旅游的,无论是为了个人安全,还是对高市早苗“用脚表态”,老胡都建议推迟赴日行程,另选合适的时间。
当然了,去不去日本,什么时候去日本,都是每个人自己的自由,老胡的话仅供参考。
“大佐”归来,高市早苗招军国主义亡魂
随着高市早苗的言论,一场危险的“招魂仪式”正在日本紧锣密鼓地进行!
11月12日,日本右翼媒体《产经新闻》扔出了一颗重磅炸弹:日本政府正计划把自卫队的“1佐”“1尉”这些称呼,改回二战时旧日本军队用的——“大佐”和“大尉”!

历史符号的复辟,往往藏着最危险的信号。
当日本自卫队的军衔称谓即将从中性数字退回充满军国主义色彩的旧称,刻在亚洲各国集体记忆里的警惕与不安,再次被唤醒。
消息一出,国际社会一片哗然。
面对质疑,日本政府居然面不改色地给出了一个听起来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这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为了在联合行动中“便于理解”。

这简直是侮辱全世界智商!
事实上,日本自卫队现行军衔的英文翻译早已符合北约标准,“1佐”对应的“Colonel”(上校)在国际军事交流中通行无阻,完全不存在沟通障碍。
若仅为对外协作,根本无需大动干戈修改日文原称。
其真实意图,是通过渐进式恢复旧日军符号体系,潜移默化消除日本民众对军事化的抵触心理。
日本要接的,根本不是什么“国际轨”。
接的是“昭和”的鬼!
他们心心念念想要接上的,是70多年前,那辆满载着侵略、屠杀和罪恶的旧日本帝国军列!
看看他们的计划书吧:
把高级别的“将”,改回“大将”。
把“1佐”,改回“大佐”。
把“1尉”,改回“大尉”。
甚至连兵种名称,“普通科”要改回“步兵科”,“特科”要改回“炮兵科”……
朋友们,闻到那股熟悉而又腐朽的味道了吗?
这每一个称谓,都曾经是亚洲各国人民噩梦里的主角!
这哪里是改名,这分明是在为军国主义的阴魂“重塑金身”!
这一举措并非临时起意,而是自民党与日本维新会联合执政协议中的明确约定,看似简单的名称变更背后,是日本突破战后体制、推进军事“正常化”的深层图谋。

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美军占领下组建自卫队,为与双手沾满亚洲人民鲜血的旧日军彻底划清界限,设计者特意采用“1佐”至“3佐”这类中性数字称谓。
这些冰冷的编号背后,承载着日本对和平宪法的承诺,更是对曾遭受侵略的周边国家的安全保证。
如今,日本政府执意将数字称谓换回“大佐”“中佐”“少佐”,绝非单纯的“复古”。
在旧日本军队的体系里,“大佐”是个什么角色?
要知道,“大佐”在旧日军体系中对应联队长级别,是直接指挥一线作战部队的核心军官。
它绝不仅仅是一个等级符号。它往往是联队长的军衔,指挥着大约3800人的部队,是能够独立执行一场战役、制造一场屠城惨案的关键节点。
二战期间,正是这一级别军官下达了无数屠杀手无寸铁平民的残酷命令,成为侵略历史的“活符号”。
如果说“大佐”是屠杀命令的制定者,那么“大尉”就是这些命令最残忍、最直接的执行者。
他们通常是中队长,指挥着两三百人的队伍,是刺刀见红的前线恶魔。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改名”,这是在为战犯招魂!
是在所有战争受害者的伤口上狂妄地撒盐!
是对历史的公然背叛!

更值得警惕的是,军衔改名只是系统性复辟的一环:自卫队还计划将“普通科”改为“步兵科”、“特科”改为“炮兵科”。
这些兵种名称的全面恢复,几乎完整复刻了旧日军的编制体系,相当于在制度层面模糊了现代自卫队与侵略日军的历史界限。
当“大佐”“炮兵科”这类带有侵略历史印记的词汇成为日常军事用语,旧日军与现代自卫队之间的历史隔阂将被逐步抹平,为日本突破“专守防卫”原则、推进军事扩张扫清民意障碍。
这一动作与日本国家安全政策的转型形成精准呼应:2015年通过新安保法案解禁集体自卫权,2022年宣布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如今再恢复军国主义符号,日本正在一步步系统性撕毁战后和平承诺。
高市早苗领导的日本政府在军事领域的激进动作,远不止军衔改名。

她公开鼓吹将防卫预算提升至GDP的2%,意味着日本军事投入将实现跨越式增长。
在进攻性武器研发与采购上,日本更是动作不断:
计划引进美制“战斧”巡航导弹,自主研发超音速导弹,这些武器的作战半径远超“专守防卫”需求,让日本具备了远程打击能力;
在制度层面,2023年通过的《防卫省设置法修正案》强化了武官在决策中的话语权,彻底打破了战后长期坚持的“文官统制”原则,让人不禁联想到二战前日本军部独大、最终走向全面侵略的历史教训。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日本防卫预算已连续十年增长,2023年达到6.8万亿日元的历史峰值;
自卫队的作战范围也从本土周边不断扩张,如今已深度介入印太地区事务,其军事活动早已突破“自卫”范畴。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的态度却显得暧昧。
出于“印太战略”需要,美国对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发展进攻性武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双重标准让日本得以在军事扩张道路上越走越远。
日本右翼以为,改个名字就能让世界忘记过去?
做梦!
历史从不说话,但真相震耳欲聋。
更值得深思的是,当德国至今仍严格禁止任何纳粹标志和符号、深刻反省战争罪行时,日本却在小心翼翼地恢复旧日军的象征体系。
这种鲜明反差,暴露了日本对战争历史的暧昧态度,也让国际社会对其和平承诺产生严重质疑。
改名易,改心难。
当“大佐”的称谓再次回荡在日本军营,当旧日军的编制符号被重新启用,亚洲各国人民的历史记忆也被同步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