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限额问题?大陆重症患者“1个月换4家医院”
2025-10-27 04:29:06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看中国

2023年1月12日,上海一家医院急诊室走廊上躺着很多病人。(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近年来,中共医保部门着力推进住院服务按病种付费的政策,以便使医疗机构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管理。不过,有些医院基于医保控费考量,限制患者住院天数,因而出现频繁转院等情况。
据《工人日报》、中国青年网等陆媒报道,近年来,医保部门着力推进住院服务按病种付费的政策,开展了按病组(DRG)和病种分值(DIP)付费两项试点,即通过历史数据精准测算,根据患者的病情分组,对同组患者征收相似的费用。
不过,有一些患者反映,有的医院基于医保控费考量,限制患者住院天数,因而出现频繁转院、分解住院等情况。有患者表示,每次病情刚有点好转,又得出院,觉得很无奈。
江苏南通的赵琳表示,患有脑卒中后遗症经常面临频繁转院的困扰。她说:“我爸陷入植物人状态差不多10年了,年前因为肺脓肿需要治疗,可是长期卧床病人的免疫力很低,对各种抗生素已经有了耐药性,用了药也不一定能在短期内见效,但医保费用达到限额就必须出院。”
赵琳告诉记者,好在当地医院比较人性化,能根据病情酌情处理,病人不用动地方,家属办理出院和继续住院的手续就行了。
一些患者及家属反映,按病种付费模式确实减轻了患者的费用负担,但在现实中,也给一些患有非常见疾病或有并发症、基础病的患者带来不便。有些医院甚至会以“床位不足”等理由拒绝这类患者入院治疗。
日前,安徽合肥的陈丽霞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描述她父亲的情况:“今天是转院的日子,住了4天又出院了。”
陈父是一名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后因肿瘤造成的呛咳引发重症肺炎。今年4月以来,她陪父亲辗转多家医院,最频繁时1个月换了4家医院。
陈丽霞向记者解释父亲需要频繁转院的原因:“针对脑癌的靶向治疗,医保限额是8000元左右;治疗肺炎的医保限额是8000元左右。为了不超过限额,住院10天左右就不得不出院,找别的医院继续治疗。”
她说,当地一些医院不愿接收她父亲这样多重病情的病人。“其实医院就是担心这种病人出现医保‘超费’,我爸因为这个原因耽误了两个半月的治疗时间。”
她解释说,治疗重症肺炎时,一般“痰培养”就得一周时间,但等到出了结果准备治疗时,又该出院了。她无奈地表示,“每次病情刚有点好转又得出院”,转到新医院又要重新了解病情,重复检查、化验。
陈丽霞说:“本来我们的医保限额是8000元,由于上次住院花了1万元,超了2000元。我们再去住院时,就要从本次额度里扣2000元补上一次的缺口,这次住院就只能花6000元。”由于医保费用超标牵扯到罚款和写说明,她和家人也不想给医生添麻烦。
北京市一家三甲医院的王均主任告诉记者,一些医院基于“超支自负、结余留用”的考量,需要在医保控费和服务患者之间寻找平衡点。
王均举例说,比如A病种的医保限额是10万元,但治好这个病需要完成两次手术。如果病人一次住院把两个手术都做完,那很可能费用就超标了,医院需要贴钱。所以,有的医院就会让患者分两次住院做手术,这样一来,医院就会有盈余。
此外,病人转科也会涉及类似的问题。王均解释说,比如病人入院是内科,诊治期间发现需要动外科手术。如果直接转入外科,治疗费用、住院时长已经被内科用了一部分,外科就会担心费用超标。所以,有的医院会让患者当天在内科办理出院,再在外科办理入院。
王均指出,这种将患者单次住院治疗分解为多次的行为是违规的。前不久的医保飞行检查时,也多次针对个别医疗机构的分解入院行为进行处罚。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伦理与法律系教授王岳指出:“不应该把经济指标与医生的职业行为挂钩。相反应该更多地体现医生对医疗资源的配给作用。可以适当地给予一些绩效奖励,这个奖励应该从医保控费和健康改善指标两个维度考量。”
王岳认为,应尽快推广福建三明医改的经验,通过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等措施,改善医院的收入结构和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包括实行年薪制,这样医生就不必每天上班时还要考虑如何创收的问题。
同时,医院除了现有的医保、财政和自费3个资金来源外,应拓展第4个资金入口渠道,即医疗慈善,通过社会再分配来发挥医院更重要的社会价值,以体现公平正义。
网友表示:“真希望医院能多考虑患者需求,别让患者因为政策问题而奔波了。希望政策也能人性化一点,毕竟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医保部门能不能替病人考虑一下?生病已经够苦了,别再折腾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