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革新百年宫颈癌手术标准
2025-10-22 01:25:16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中国科学报
10月16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正式发表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刘继红发起并牵头,联合国内10家顶尖医疗中心共同完成的原创研究成果——前哨淋巴结活检或联合淋巴结清扫治疗宫颈癌(PHENIX研究),标志着中国肿瘤外科研究首次登上NEJM舞台。
论文通讯作者刘继红对《中国科学报》表示,这项历时十年的研究有望重塑沿用一个世纪的宫颈癌手术标准,开启精准治疗新纪元。
NEJM主编Eric Rubin则评价该研究“设计严谨,极有可能改变临床实践”。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自1898年由Wertheim医生首次实施以来,一直是宫颈癌根治性手术的“金标准”。这一术式标志着肿瘤外科理念从单纯切除原发灶,扩展到彻底清除肿瘤引流区域淋巴结,成为肿瘤治疗史上的里程碑。然而,临床实践显示,超过80%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并无淋巴结转移,传统术式存在过度治疗问题,且伴随血管神经损伤、下肢水肿、淋巴囊肿等并发症风险。在肿瘤治疗日益精准化的今天,这一沿用百年的术式亟需革新。
论文第一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副主任医生涂画表示,宫颈癌淋巴引流具有固定规律,前哨淋巴结活检术通过注射示踪剂精准定位肿瘤引流的第一站淋巴结,为减少手术创伤提供了可能。但此前研究多停留于小辨模探索,能否以活检替代清扫仍缺乏高级别证据。
刘继红多年前就带领科室在此领域进行探索。尽管初步研究显示前哨淋巴结活检对发现淋巴结转移具有非常高的准确率,但能否以前哨淋巴结活检替代淋巴结清扫却不能贸然下结论。要科学严谨地回答这个问题,唯有开展大型的III期随机对照研究,以远期生存结局作为评估标准。
2015年,在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支持下,刘继红团队联合国内10家顶尖医疗中心,发起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PHENIX研究。该研究历时10年,克服多中心招募、质控标准化、长期随访等难题,共纳入838例早期宫颈癌患者。
所有患者首先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冰冻病理确认状态后,按1:1比例随机分组,分别免除或接受盆腔淋巴结清扫。研究以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主要终点,淋巴结复发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次要终点。
研究结果显示,单纯前哨淋巴结活检组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与清扫组无统计学差异(96.9% vs 94.6%),且活检组淋巴结复发率显著更低(0 vs 2.2%)。此外,活检组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术中并发症更少,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降低。这一成果为前哨淋巴结活检替代传统术式提供了高级别证据,实现了“疗效不减、创伤更小”的精准治疗目标。
涂画指出,PHENIX研究是宫颈癌前哨淋巴结领域全球首个随机对照试验,也是NEJM发表的首项亚洲妇科肿瘤界随机对照研究。此前,该领域最前沿研究均由欧美国家主导,亚洲学者鲜有参与。此次突破标志着亚洲妇瘤界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研究结论引发国际同行广泛关注。
“PHENIX研究的成功,是中国临床科学家恪守初心、勇攀科学高峰的生动写照。”刘继红指出,该研究不仅攻克了关键科学难题,更显著提升了宫颈癌患者的生存质量,让患者“活得更久”的同时“活得更好”,为医学界应对此类难题贡献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