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真的下沉了?山姆的“大路货”为何越来越多了
2025-09-10 21:26:13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人物

一家传统大卖场的SKU(库存控制的最小可用单位,通常指一款商品)是1到2万件,在山姆,这个数字只有4000左右。它承诺和强调“千挑万选”,每个商品品类只保留1至3个精品。这个特性为它吸引来近900万信众。
但最近,关于选品的争议反噬了它。由一枚好丽友派开启,信任的裂缝越来越深。
货架上的“小心眼儿”
山姆中国刚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风光。
2025年,山姆会员店在中国拥有56家门店,公开信息显示有近900万会员——一座特大城市的人口体量。而在2024年,中国的会员们为山姆贡献超过1000亿的营收,让它成为中国首个突破千亿规模的外资零售企业。
同样在2024年,山姆的营收占据了母公司沃尔玛中国三分之二的业绩。沃尔玛的股价在一年内累计上涨了74%,这在今天由科技公司主导的市场里是罕见的。
除了在一二线城市广泛布局,山姆逐渐下沉到县级市昆山和晋江,张家港的门店也预计在年内开启。
无论是会员数量还是企业发展,山姆正迎来它的鼎盛时期。戏谑的是,在这风光无限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危机也爆发了。
今年夏天,中国的会员先是被一枚好丽友派惹怒——新上架的“低糖版好丽友派”虽然号称山姆独家特供,但商品配料表中的“起酥油(含反式脂肪)”与宣传的“减糖”标签不符,差评不断。
此前,会员对于山姆的信任感,来源于清晰健康的配料表、不错的质价比,还有来自全球选品的新鲜感——大家乐于支付260元的普通会员年费,或680元的卓越会员年费,以期待买到那些独特的、在“外面”难以买到的东西。
由好丽友开启,信任的裂缝越来越深。盼盼、徐福记、卫龙等“大路货”也陆续在山姆上架,被称为中产俱乐部的山姆,有了街边小卖部的品牌。同时,消费者发现,很多有口皆碑的爆款商品在山姆的货架上悄然隐退:低糖蛋黄酥、米布丁、太阳饼、杨枝甘露……有媒体统计,近几年,山姆下架了约200款独家爆品。
部分商品质量也被质疑抽条。有网友晒出,同样是标价36.8元的MM(Member’s Mark,山姆自有品牌)有机大豆,去年买的黄豆1级质量,标明非转基因,今年变成了3级。
山姆耍的小心眼儿还不止这些,不少会员指出,很多国产商品披着国际化的外衣上架。
走进山姆,尤其在零食区,可以观察到这样的情况——500g的桶装葵花籽仁,桶上写着“ChaCheer”,翻转过来,才看到桶底是“洽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小泡芙饼干的外包装上印着法文和法国国旗,也是在箱底才能看到“PANPAN”字样,委托方一栏写着“福建盼盼食品有限公司”。这两样商品的价格标签上都没有品牌名。

山姆会员店里的盼盼法式小泡芙。
从事零售行业、同时也是山姆会员的张起认为,2025年以前,山姆惹上的争议更多是偶发性的,而今年很明显,这家巨头在选品策略和品控上,都出现了系统性的问题。
杭州的会员元子也察觉到了变化。比方说,浏览山姆App时,商品页面中MM的占比在下降,“如果原来一页能刷到7成是自有品牌,现在最多就5成。”
去年年底,为了庆祝自己升职,元子想在山姆为同事们买些小礼物,她早在这时就发现了“溜溜梅”。她算是西梅爱好者,原来常吃MM的西梅,但不知不觉间,这个自有品牌的产品消失了。她买了一袋“溜溜梅”试吃,结果有些失望,“和在外面买的那种差不多,只是包装更大。”
为同事们分装礼物时,她很犹豫,礼包里都是MM的巧克力和零食,要不要把“溜溜梅”也放进去?她最终放了,不过很忐忑,“其他东西都有山姆的logo,只有这个梅子没有,人家可能以为我在外面买的,是在敷衍他们。”这是她第一次感到会员费略显不值。
在她的印象中,山姆以前很善于满足人们对独特的追求。她常复购小青柠汁和芥末味夏威夷果,比较起来,别的商超里的东西味道“总差一点”。另一方面,她坦承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印着山姆的logo,就显示出消费的门槛。算是一种虚荣心吧。”
现在,她有一种普遍存在于消费者中的困惑:下架独特又颇受好评的爆款,费心上架一些看似寻常却不讨好的商品,眼见着商品质量下滑——正如日中天的山姆,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多位零售界人士和山姆供应商看来,今天的局面,是山姆扩张的必然结果。
高速扩张,山姆突围
而扩张,是它不得不做的战略选择。
山姆是第一个把“付费会员制仓储超市”概念带入中国的:顾客像走进一间上万平方米的“毛坯房”,码满商品的货架快顶到天花板,就连购物车也是所有商超里最大的。当然,大包装和进口货,才是它最独特的商品基因。
除了独特,山姆一度也是小众的代名词。1996年,深圳香蜜湖开起了全中国第一家山姆门店。那时的会员年费是150元,有人算过,一年买够3000元刚够回本——有数据显示,1996年,深圳人均GDP是2.25万元,许多人的月收入或许到不了1800元。
史进算是山姆最老牌的会员,那一年他11岁,一家人才搬到香蜜湖不久,闲逛时发现,家附近开了一个“巨大的商场”,以前他和家人只去过菜场和小超市。出于好奇心,他的父母购买了山姆会员。
之后的购物体验并不坏。史进的父母每周都在里面买菜,“盒装的、保鲜膜盖好的一盒鸡,差不多10块钱,外面也是这价格,处理得还不一定有它干净。”蔬菜要比外面贵一点,但品控好,不必像在菜场里那样摘掉烂菜叶,也不会缺斤少两。2000年,他们在山姆买了一台进口的背投电视机,“全深圳只有山姆有。”一年后,他在其他电器城里见到同款电视,价格仍然高于一年前的山姆。
可惜,这不是宾主尽欢的场面。在媒体的传播中,山姆会员店毛利率控制在13%左右。对比起传统大卖场20%以上的毛利率,山姆是相对薄利且高度依赖会员费的——但对于一家立志薄利多销的企业而言,“小众”不算好事。
沃尔玛集团曾多次表达过对山姆在中国扩张的需求,现实却很艰难。到2016年,山姆进入中国的第20年,它一共开出门店14家。年均增速不到1家。
转折点发生在2019年。这年8月,另一家会员制仓储超市巨头Costco进驻中国大陆地区,在上海落地。开业当天,因为客流量太大,供不应求,门店甚至提前停业。这在业界引起了极大震动。
同样是在这一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大众消费力有了直观提升。
为中产量身定制的仓储式会员店模式,从此按下了快进键:盒马在2020年筹备X会员店,随后一年多连开6家门店;2021年,中国第一家家乐福会员店在上海开业,本土仓储式会员店fudi在北京迎客。麦德龙也开始在全国多地布局会员店,2022年年底,付费会员突破300万人。
当惯了“独一份”,同行的增速让山姆压力倍增。
还有来自内部的压力——在电商冲击下,传统大卖场衰落了。公开资料显示,沃尔玛中国从2020财年的412家减少到2024财年的296家。母公司疲态尽显,山姆必须撑起门面。
身担重任,又腹背受敌。对山姆而言,为了守住市场,必须快速扩张。

江苏扬州,一家山姆会员店的施工正在进入尾声。图源视觉中国
宋九亮是商业媒体《零售圈》的负责人,他介绍,按照山姆在中国早期的节奏,从选址、拿地开始,开起一家新店需要3到5年的筹备期。2020年起,这个周期被打破了,山姆开始保持每年5家以上的新店增长速度。
2019年之前,进入中国23年的山姆,只有28家门店,在随后的5年里,门店的数量翻了1倍。相应暴增的是会员数量,近5年,山姆在中国的会员从300万涨至900万。
互联网上曾流传过山姆会员的基础画像——中产家庭占比过半,年收入20万以上;60%的客户为家庭女性,60%的客户年龄在26岁至45岁之间。
按营收来算,去年,中国的会员人均在山姆消费超过1万元。
2020年夏天,昆山人老金在单位食堂见到了山姆的地推摊位,顺势加入为普通会员,后续又升级为卓越会员。性价比是吸引她的原因之一,但山姆显然花了更多心思来抓住她的注意力。
购物返钱、送优惠券、送洗车券之类的是最基本的,满足一定消费条件后,会员还可以抽奖得茅台。山姆还与某家银行有合作,“在银行里存款满30万,在山姆消费给打89折,满100万打79折。”老金的丈夫在这家银行里存了100万,只为每个月以7.9折购买2000元额度的礼品卡。也就是用不到1600元的支出,换取2000元的消费。
老金回忆,初开业的两三年,她的社交圈里,朋友们互送的年货都只在山姆买。
在上述情势之下,2024年,山姆中国的营收超过1000亿也就不足为怪了。
1000亿,在中国的商超里是什么样的存在?2024年,永辉超市的营收是676亿元,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2025财年的营收是715亿元。而二者在去年拥有的门店数量,分别是775家和505家。
山姆的扩张仍在继续。业界传言,之后的每一年,山姆预计至少新开8至11家门店。“一年平均新开10家店,每家店的平均销售额近20个亿。那每年又是200亿的增长。”宋九亮说。
如果让ChatGPT评价,它会给出这样一句总结:这意味着山姆中国从一个“外资高端细分品牌”,跃升为中国零售市场的“全国性主力玩家”。

上海一家山姆会员商店,市民正在购物。图源视觉中国
挤进山姆的“朋友圈”
零售专家荆言描述过一个定律,在零售行业,规模与品质总是互为掣肘,高速扩张和精益品质,很难两全。山姆也难逃这个定律。
高速拓店,意味着在线上、线下,山姆正卖出更多商品。而前提是,它需要有更多的库存和储备,而且能及时供应。如果一年要满足900万人(家庭)的购物需求、维持200亿元的业绩增长,山姆必须在短时间内提升产能。压力就传导到了供应商那里。
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要追上山姆快速增长的产能需求不是容易的事。宋九亮告诉我们,即使立刻建厂房、买设备,企业们实际投入生产也需要一到两年的周期。不少过往的供应商因此被淘汰,而近期处在风口浪尖的“大众化”品牌们,或许因为企业规模大、生产能力强等原因,获得了合作的机会。
张一天是山姆的二级果蔬供应商,为山姆合作的供应商供货。以他的经验,行业里的几个领头企业,早期和山姆合作时,年产量不过几个亿(销售额),最近几年,暴涨到了30甚至50亿。他去年年底加入了山姆的供应链,不到一年,他的供给量也翻了起码一倍。
在供应商这个圈子里,山姆的确是以“严格”闻名的。
一个单品要进入山姆货架,至少要经过首轮提案淘汰、内部盲测、消费者盲测和定价四个大关卡。细分起来,还有许多其他的要求。以张一天供应的果蔬为例,不仅农残标准比国标高,山姆对果子的克重、尺寸都有要求。这实际是苛刻的,张一天说,“如果你去过果蔬基地就会知道,果子结在树上,有大有小很正常。”甚至在运输过程中,山姆会对果子的颜色作出要求——发货前,要确保有70%左右的果子是绿色的,让它们在运输途中自然成熟,山姆接货时,就能收到接近百分百金黄色的果子了。

上海一家山姆会员商店,市民在选焙水果。图源视觉中国
一车水果被运到山姆,“前面10箱要验5箱,中间几箱再验一次,尾巴上的几箱也要单独验。”果品一旦与品控要求有出入,就要退还。这几乎是行业里最严格、最精密的标准。
但《超市周刊》曾有报道,进入扩张期后,山姆供应商审核周期从90天压缩到45天,冷库抽检频次减半。
即便是最严格、最精密的准入标准,面对越来越大的、近千亿的盘子时,实践难度也随之提升了。缝隙因此出现。
供应商们有更深的体会。他们一边承接着大量的供给,一边经受着过独木桥般的业内竞争。
十年前,只要是沃尔玛的供应商,基本都有希望为山姆供货,但在山姆大幅扩张以后,“难度水涨船高”。竞争太激烈了,张一天举例,比方说姜,山姆只需要一家企业来供应,但同时,它还与至少四五家蔬菜供应商保持合作关系,更不必提那些多如牛毛的备选暴应商、潜在供应商。
去年,张一天试着申请成为山姆的一级供应商。三五天后,山姆采购给他发了一封邮件,“很有礼貌地问了一些傻白甜的问题,你回答他,他就会再回复,『我们了解了,谢谢,有需要联系。』你就知道了,他们对你不感兴趣。除非你的产品有非常独特的地方,否则山姆永远不会主动来找你。”
一个业界共识是,山姆对上架的新品有考核期,在考核关键期内达不到销售目标,新品就有可能被淘汰。为了留在山姆,个别厂家会在考核关键期内安排人去“消费”,“比方说,自掏腰包,买走自己在货架上的500万的货。”一位接近山姆的业内人士说,这种操作,即便山姆内部也很难发现(或认定),于是,“人造的”新品火爆销售场景诞生了。
还有供应商说得更直接。据新浪科技报道,山姆供应链人士揭秘产品减料:价格压得过低,被迫降品质。
两个月前,张一天去长三角的一家山姆买荔枝和杨梅,发现果品的新鲜度不如从前了,甚至大小也不再均匀。“商品少的时候,你想怎么把控都容易,一旦量大了,验收难度自然就变大。”再加上长期合作带来的人情变化,这在行业里也常见,他说,“合作双方熟了,供应商要掺一点水,你有时候就会睁只眼、闭只眼——即使山姆这样严格的企业,一样是人在管理。”

山姆会员商店的水果区。图源视觉中国
进口商品锐减,山姆正在国产化?
扩张之后,山姆的海外供应链也经历了调整。
交了24年会员费的深圳居民亭亭曾经是山姆的铁粉。她每个月都去山姆买两大推车的东西,“基本都要2000块钱以上。”在她的印象中,山姆的肉类、零食、家居用品都是进口品牌为主,这也是推动她年年续费的关键原因之一。而最近这几年,“进口商品明显少了。”
山姆货架上的独特性在渐渐消失。根据会员海鸥的观察,“原来山姆里70%都是进口品牌的饼干,现在你扒一下,进口量占比都不足20%了。”
公开信息显示,山姆自有品牌MM的占比从2023年的68%下降到2025年的43%。在见证了今年夏天的争议以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注意到,山姆的供应链已经渐渐地本土化。
最容易被发现的是牛肉。据公开信息,山姆的肉类原本高度依赖美国进口,但在2024年,山姆国产牛肉采购量同比增加了40%。

山姆会员商店的进口牛肉。图源视觉中国
以“进口”为标签之一吸引信众的山姆,为什么逐渐本土化供应链?
效率是首要的考虑。一位接近山姆的人士说,大部分国产商品上架,里里外外可比进口商品少走3到4个审批环节——本土化供应链的线路更短,正好应对近年竞争激烈的中国零售行业,“以前,山姆这样的商超引进一个进口商品,可能前后要两年的时间。但最近几年的要求是,你半年甚至三个月就要完成上架。”
业内的另一种普遍解释是,这是受了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也是对未来贸易政策变化的预案。今年3月,美国向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后,中国也对美国进口的农产品、肉类、乳制品等加征同等比例的关税。
“山姆最早可能有70%左右的进口产品,在贸易战后,继续维持进口,成本和到货率都会受影响。”宋九亮说。
在宋九亮看来,这次信任危机中,“好丽友、盼盼等国产品牌在山姆上架,虽不讨喜,但也不算太离谱”。重要的是,这次危机释放了一个信号,是国际政策的投射,是山姆扩张的反馈。真正值得担心的是,高速扩张,山姆真的准备好了吗?
去年,宋九亮去广东的一家山姆游学调研,发现门店总经理只有29岁,“我挺惊讶的,这在零售企业里是一个比较高的职位,要管理店里200多号人。”通常,这个岗位上的管理者年龄多在35岁以上。
界面财经号小食代曾发文介绍,山姆一家门店通常配备30至40名管理人员,包括一位店总经理及多位副总、不同品类及后台职能的主管等等。若包含普通店员,单店人员规模更为庞大。
这篇文章引用了Costco的心得:在国际市场加速开店的阻力之一是成熟员工培养,Costco依然依赖将老员工调至新店。以开市客上海首店为例,当时至少有60到70位员工是来自台湾省的。
张一天告诉我们,至少在过去,山姆的采购是行业里“相当专业的”,“比方说做肉类的采购,就只做肉类,对肉的各种指标都非常清楚。”山姆扩张以后,精专的采购人才是否备足?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一家知名零售平台的前任CEO说,门店的高速扩张,给商品带来的影响倒是其次,最关键的是管理上的压力,具体就是专业人才的储备:新开的门店散落各地,能否充分执行总公司的战略和策略,决定这家店能不能活下去,活得好。
访谈中的一个细节是:受访者本来是化名,后来又希望能更改化名。“上面有要求,不能用真名,而且每次化名都不一样,怕被挖。毕竟行业里细分的专业人才有限。”
“可以承受,但没必要”
在中国的零售行业里,流传着“千亿魔咒”的说法:2020年,永辉和大润发的营收分别达到931.99亿元和954.86亿元,离1000亿指日可待。但随后的几年里,这两家企业的市值和营收连续下跌,1000亿成了它们的瓶颈。
对山姆来说,1000亿是成就,但也担负着很大的成本。
据《零售圈》的一篇文章,在山姆爆火出圈的这五年,门店数量虽然翻了一倍,但三线城市客单价仅为一线的61%,运营成本反而高了15%。财务压力一直在依靠那些“销冠”门店来支撑。
实际上,整个公司都能感到这种压力,“增长”与“利润”是公司内部通传的关键词。在2023年的一场投资会议上,沃尔玛集团宣布“在未来3至5年内,实现销售额增长4%和营业收入增长4%以上”的财务承诺;2024年的财报电话会也仍在强调,通过增加山姆付费会员数、增加销售额等等,确保集团的增长与利润。
维持甚至增加会员续卡率,是山姆对冲成本压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文钦曾在山姆东北某店任职,集团的压力传导到了她所在的门店,“所有推销员和收银员都有了办卓越卡的任务。”在她们店,目标是每个月10张。以当地的消费水平来看,“几乎没有人可以完成。”办成一张卓越卡,员工可以提成30元,如果几个月都不达标,就会被主管找去谈话。每周,主管都会把上周的办卡情况发在工作群里,每周都要鞭策。
人手不足是同事们抱怨的另一个主题。文钦常被调到不同岗位,补暂时的缺。店里的负责人力资源的同事每天都在面试,但基层同事流动性很大,“有些坚持不了几天就会辞职。”无人分担,每个人的站立工时都很长,很多老员工得了静脉曲张。
其实,作为消费者,山姆货架上的变化暂时还没给老金一家带来冲击。他们喜欢的鲜奶和榴莲大福仍然在卖,店里车厘子、奇异果和榴莲的品质仍然比外面的要好,黑虎虾仁也仍然是最新鲜的,“烧起来几乎不缩水”。但她发现,原本商店与银行合作的折扣优惠是不设年限的,但从去年开始,这个优惠限时一年。“可能山姆的重心从吸引顾客,变成了控本增收。”老金说,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同样人之常情的是,她和家人对山姆的粘性变低了。
山姆刚刚入驻昆山时,一切都那么新鲜,很快在这座富裕但并不总在潮流一线的县城引发了热潮,“这家店在苏州和上海早就有了。”人们都说,就像过去,所谓大城市的人们知道,“这家店在美国早就有了。”
2022年,艾瑞咨询发布报告,“精选商品”是最吸引消费者前往仓储会员超市购物的原因,其次为“产品价格优惠”和“独有或新颖产品”。
然而,近几年,昆山开起了奥乐齐和多家盒马鲜生,这个夏天,闪购也流行起来。体面且品质良好的商超多了太多。像奥乐齐里的一袋饼干只要10块左右,味道也不赖,容量还只是山姆的一半——山姆的单品包装太大了,尤其烘焙类的保质期只有两三天。为了跑赢保质期,老金和丈夫每次在山姆采购完,都要把食物分到双方的父母家。疫情封控期间,一大盒瑞士卷送不出去,他们还分给过邻居。
新鲜感褪去了,至于680元的卓越会员,“可以承受,但没必要。”老金说,明年她会降级至普通会员。老金和丈夫年收入几十万元,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中国中产家庭。在很多中产家庭的消费观里,会员费可以交,“但不能变成智商税”。
任何会员的价值都应该是独特的——近5年,伴随着仓储式会员店的扩张,是传统商超的衰败。它们衰败的核心原因是什么?“我们去华润万家、大润发、沃尔玛和永辉,看到的商品可能都是一样的——同质化竞争太严重了。那5年或10年后,仓储式会员店变得越来越普遍,山姆有没有可能『泯然众人矣』?”宋九亮说,这是它需要提前想到的局面。
7月中旬,山姆下架了在此次选品风波中最受争议的低糖好丽友派。7月底、8月初,被消费者千呼万唤的低糖蛋黄酥重新上架。
几天前,我去了一趟山姆北京亦庄店。店里的人依然很多,推购物车穿行都很困难,试吃摊前总有长队。盼盼的法式小泡芙、洽洽的葵花籽仁、卫龙的牛肝菌魔芋,堆头都很显眼,但四周稍显冷清。在来往的巨大无比的购物车里可以看到,一扎扎果汁和牛奶、漂亮的面包或者蛋糕、进口的膨化食品等等,才是最受欢迎的商品。
结了账,在出口处,一位工作人员走近,有些机械地开始推销升级会员卡——我做山姆会员也有5年了,这在过去从未遇到——“要不要看看卓越卡?开卡有礼包,每个月最高返**元……”我在看手机,没有立刻回答他,他自顾自地讲了下去。离开前,他丢下一张宣传单在我的购物车里。
(除宋九亮外,其余受访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