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音时刻】北京阅兵名单被讽“奇葩阵容”
2025-08-29 12:26:49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今日焦点:一个发达国家都没来?北京阅兵名单遭群嘲;美国防系统由中国工程师维护? 防长急下令清查;卖不动的“未来之星”中国氢能车困境全曝光。
一个发达国家都没来?北京阅兵名单遭群嘲
中共将在9月3日举行抗战阅兵。日前,中共官方公布出席阅兵的外国元首名单,由于名单上的多是亚非拉国家的领导人,而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却集体缺席。名单曝光后,引发嘲讽。
8月28日,中共官媒新华社称,共有26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应邀出席阅兵式。
从官方列出的名单来看,排在名单最前面的是俄罗斯总统普京;排在第二的是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金正恩。
除此之外,名单中的其他领导人都来自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比如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越南国家主席梁强,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暨国家主席通伦,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尼泊尔总理奥利。刚果总统萨苏,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等。
虽然名单搞得挺热闹,但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却没有来,就连日本、韩国的现任领导人也不到场。
名单发出后,引发大量嘲讽。有网友在海外X平台上留言讽刺,“这一波是撒出去多少出场费啊!”“一个发达国家都没有。”“朝鲜都排到第二了,可见根本没啥人来”??
在此之前,日本共同社就援引多名外交消息人士称,日本政府已通过外交渠道,呼吁欧洲及亚洲各国不要出席中共的阅兵式。
时事评论员李林一对大纪元称,十年前,北京举办阅兵,当时还有一些欧洲国家领导人参加,今年却连一个都没有,韩国总统也不来了,主要应该是因为中共在俄乌战争中的立场问题。除此之外,就是在美中之间的站队。他说,一方面是中共和西方越行越远,另一方面是,与极权的中俄朝伊领导人同场阅兵,会引起热爱和平的国际社会人士的警惕。
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战略与资源所所长苏紫云在接受大纪元采访时称,北京想要藉由阅兵达到四个目的,其一是试图篡改历史的话语权,强调政权的正当性。其二是要扭转民众对历史的认知;第三是要对内维稳,借此转移经济下行的舆论焦点;再有就是借此展示其战略武器,对台湾、美国,甚至欧洲释放胁迫讯号。
美国防系统由中国工程师维护? 防长急下令清查
美国国防部长海格塞斯(Pete Hegseth)在周三(8月27日)宣布,全面禁止中国籍工程师参与五角大楼的云端系统服务与维护。不仅如此,他还要求对国防部所有的数位系统进行紧急审查。
五角大楼的“数字护卫”(digital escorts)计划由微软公司(Microsoft)负责。但美国调查媒体“ProPublicaf”却在7月份爆料称,在过去的十年间,微软雇用中国工程师为五角大楼的云端系统提供技术支援、维护及程式码等相关工作。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轩然大波。
国防部长海格塞斯在声明中表示,五角大楼已经下令,废除“数字护卫”计划。并向微软发出正式信函,谴责微软的行为是“信任违约”。
海格塞斯称,他已要求相关部门,对微软在计划中的所有操作,进行第三方审计,包括检查程式码,及中国籍工程师提交的所有内容。目前,国防部已经采取措施,确保“中国不会插手我们的云端服务”。另外,他还要求在两周之内,全面排查其它系统,确保其中没有类似隐患。
海格塞斯指出,将中国籍人员排除在敏感系统之外是“常识”,但一些科技公司为了降低成本,罔顾国家安全,让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协助运作国防部云端服务,在当前的数位威胁环境下,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据悉,这套旧系统是在十多年前,在奥巴马政府期间建立的。海格塞斯说,美方将查明中国籍工程师是否在程式中加入了他们不知道的内容。
海格塞斯同时下令,所有和国防部合作的软件公司,禁止让中国籍人员介入。他警告说:“我们期望与国防部合作的供应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之前,优先保障美国的国家安全。”“国防部必须确保使用的数位系统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虽然海格塞斯没有提供云端漏洞的更多细节。但据ProPublica披露,微软曾使用中国工程师协助管理国防部系统,可能导致国防部最敏感的资料暴露。
消息曝光后,微软方面紧急回应,表示已经全面终止中国籍工程师参与美军系统的支援工作,并承诺要加强内部审查,避免类似事情再度发生。
卖不动的“未来之星”中国氢能车困境全曝光
可以说,大陆当局对氢燃料电池汽车寄予厚望,甚至认为它是新能源车里的“未来之星”。为此,政府还设定了目标,希望到2025年,销售量可以达到5万辆。
但现实却很骨感,截至今年6月,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仅有3.02万辆,距离5万辆的目标还差得很远。更别提,2025年上半年的总销量只有1,965辆,比去年同期跌了两成还多。
这样的成绩,与中国电动车相比,可谓天差地别。要知道,中国电动汽车的年销量高达数百万辆。有些热门纯电车型一个月的销量,就比氢能车一年的销量还多。这样一对比,氢能车的窘境就很明显了。
那么,氢能车为什么没有市场呢?有专家称,氢能车之所以未能普及,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1. 成本太高。氢燃料电池系统在核心部件上,比如质子交换膜与铂金催化剂,其价格远高于传统内燃机和锂电池系统,这就导致整车售价高昂,使得氢燃料电池车缺乏市场竞争力。
2. 基础设施跟不上。截至2024年底,中国仅有约500座加氢站,且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与数百万座加油站与充电桩相比,加氢站可谓“凤毛麟角”。说白了,想开氢能车,但加氢不方便,这谁能受得了?
为什么加氢站如此稀少呢?因为成本高,回本周期长。建设一座日加氢500公斤的加氢站,需要投入800万至1,500万元(人民币,下同),且加氢站的年运营成本在200万左右,而回本周期却长达5至10年。如此高昂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使加氢设施建设进展缓慢。用户加不到氢,自然也不会考虑氢燃料电池车。
3. 应用场景有限。目前,氢燃料电池车主要集中于公交、环卫与物流重卡等少数领域,订单大多依赖于地方政府示范项目,缺乏乘用车市场的自然需求。市场打不开,订单规模小,汽车的成本更难降低,形成“成本高—销量低—难以降本”的恶性循环。
4. 在以前,氢能源车还能依靠政府补贴撑一撑,但现在政策变了。以前是“卖一辆车拿一份补贴”,现在想拿补贴却要看整体表现,比如城市群的推广数量、加氢站建设等等。企业不能稳定拿钱,生存就更加艰难了。
5. 在资金层面,氢能企业也不好过。过去资本热钱不断涌入,现在投资人都讲究短平快,不愿意再投周期如此长的项目。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氢能领域融资超过百亿,但到2024年就只剩下五十多亿,缩水超过四成。很多公司靠裁员自救,但这只能缓一时,根本问题还是产品卖不出去。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教授孙国祥总结,氢能汽车“卖不出去”并非单一问题,而是一个涵盖技术、成本、基础设施、政策与市场等多方面的系统性挑战。他强调,若没有全产业链的突破,单一企业难以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国际经济所副研究员戴志言对大纪元称,氢能车的挑战不光是技术上的,还有商业模式上的。简单来说,氢能车既要面对“技术死亡之谷”,也要面对“市场死亡之谷”。他认为,对于中国的氢能车而言,3%的成功率可能过于乐观,实际的成功率甚至不足1%。
——《佳音时刻》制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