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年”:多省一再强调的底线
2025-08-03 21:26:25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南方周末

2025年7月3日,湖北英山县石头咀镇冯畈村,返乡创业青年刘宇在喂养土鸡。
近两个月来,至少有12个省费抬绕同一主题召开会议,对“过渡期最后一年”的任务作出部署。
中国宣布脱贫攻坚胜利后,从2021年开始,设置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5年过渡期,2025年是最后一年。
2025年5月29日,中央层面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确保平稳过渡和无缝衔接,构筑更加牢固的防止返贫致贫防线。东部8省(市)与西部10个省(区、市)在会上签署了2025年协作协议。
10天后,青海率先召开动员部署会,强调分类落实帮扶措施,稳妥做好风险管理。省委书记、省长皆出席会议,各市(州)、县(市、区)设分会场。
接着,四川、河北、河南、山西、云南、安徽等11个省份相继召开省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会议。在会上,县域被视为有效衔接的重点,“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则是一再被强调的底线。
举一反三
多省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中,首先被提及的是2024年度考核情况。
其中,贵州、河北、山西等均表示要聚焦考核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整改到位;四川则对2024年度国家考核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做好2025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进行部署安排。略显特殊的是安徽,其是为数不多公开了全省考核结果的地区。
公开信息显示,在安徽省2024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中,16个省辖市中,六安市、宿州市、滁州市、芜湖市、阜阳市、池州市、安庆市、亳州市、铜陵市、淮北市、马鞍山市、合肥市、蚌埠市等13个市的考核结果为“优秀”;黄山市、宣城市、淮南市等3个市的考核结果为“良好”。
关于考核的设置,可以追溯至2020年12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
意见明确,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脱贫地区开展乡村振兴考核时,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要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此后,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2021年迄今,中央每年都会组织专业团队对22个省份进行综合评估,检查是否出现规模性返贫以及帮扶政策的落实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省在2025年6月召开的会议中还提及要“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整体战翻身仗”“确保‘三农’领域考核保持在‘第一方阵’”。
这样的提法和四川2023年度的考核结果有关。
2024年7月,四川省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问题整改暨工作推进会议。公开信息显示,该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在2023年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中,四川排名靠后。
《四川日报》在报道中指出,在国家考核评估与四川省内自查中,发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监测帮扶、产业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和短板上。
此后,四川聚焦于有效抓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大力推动帮扶产业发展、大力促进脱贫群众就业增收、持续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着力提升重点区域发展水平、增强自主发展的能力和底气等6方面开展整改。时隔一年,四川重回考核的“第一方阵”。
关于2024年度的考核,各省未透露更多细节。
不过,2025年7月17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麦尔丹·木盖提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5年上半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农业农村部也组织了蹲点调研。
农业农村部官网信息显示,农业农村部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由部领导带队赴中西部10个省份,深入22个县(市)60个乡镇72个村庄,开展解剖麻雀式蹲点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脱贫地区存在返贫致贫风险依然存在,帮扶产业基础还不牢固,务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重点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2025年6月25日,山东无棣县佘家镇牛王东村蛇床子种植基地的员工在采收中药。
县域是重点
如何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县域是重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在会议中表示,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是发展,“特别是要把县域经济发展好”。
江西表示要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山西则强调,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巩固脱贫成果,根本在于农民增收。”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在全省碑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中强调,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回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各级领导干部要多问问自己为农民增收、百姓生计、乡村振兴应该谋划什么、抓好什么,经常看看是否问准了、答对了、干好了。”
四川的会议表示,要扎实抓好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加快完成过渡期各项任务。河北强调,要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产业奖补等多种方式,支持有条件的脱贫户发展特色种养等家庭经营项目,拓宽增收渠道。
农民增收的关键和就业有关。多省都表示,要抓好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持续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更多脱贫群众务工就业。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为3283.3万人。这已是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在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郑风田看来,5年过渡期的存在,就是让近一亿脱贫人口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而3000万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要求,依然和近一亿脱贫人口有关:这涉及“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规划。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进一步解释,2023年的数据显示,农民工月均收入4780元。据此计算,三口之家的家庭年收入在5.5万元至6万元之间,家庭人均年收入约2万元。“如果一个劳动力失去了就业机会,这个家庭就面临返贫的风险。”
不过,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的压力仍然较大。
2025年3月,农业农村部帮扶司司长许健民曾公开撰文介绍,当前,就业形势总体稳中承压,房地产、建筑业等传统吸纳就业大户需求尚未恢复,受外部环境影响外贸等行业稳岗压力加大,脱贫人口就业空间受到挤压。
要想实现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就需要努力拓宽务工渠道,提升就业能力,稳住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2025年6月,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四川昭觉一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调研时亦强调,要紧盯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通过组织外出务工、发展帮扶车间、非遗工坊等方式,用好公益岗位资源,推动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每户至少一人就业。
不搞“急刹车”
距过渡期结束已不足半年,不同层级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强调了相似的工作重点。其中,“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是一再被强调的底线。
2025年5月召开的中央层面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强调,要长久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2025年7月,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麦尔丹·木盖提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已累计帮扶超过680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规模性返贫不是一个量化的数据,在工作实践中,一般以不能整村整乡出现大量贫困人口作为标准。”汪三贵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
河南、江西等均在省级会议中强调,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中央层面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还提出,要把开发式帮扶作为重中之重。
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指南》中明确,开发式帮扶是指通过提供劳动机会,帮助提高劳动技能或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或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开发利用土地、房屋或其他生产资料等途径,促进农户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帮扶措施。
河北、河南、山西、四川、江西、安徽等地,亦在省级会议中强调了开发式帮扶的重要性。同时,多省份还表示,要分类有序推进帮扶政策优化完善,确保平稳过渡、无缝衔接到常态化帮扶。
从开发式帮扶到常态化帮扶,多地格外强调“稳”。
贵州、安徽表示确保向常态化帮扶平稳过渡和无缝衔接。江西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不搞政策“急刹车”。
在汪三贵看来,过渡期后,常态化的帮扶政策将重点强调分层分类帮扶,“对患病的群体,医疗保障就很重要;对拥有劳动力的群体,稳定就业是第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