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免风暴下的暗潮:中共外宣如何对台渗透?
2025-07-29 07:25:55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台湾于7月26日进行的大规模罢免投票结果出炉,24位立委与1位县市首长全数未被罢免成功。此时正值国际社会对中共可能武力犯台的担忧升高,罢免失败不仅牵动台湾内部政治板块变动,也引发关注北京是否借机加强对台统战与渗透行动。
曾多次准确预测台湾选举结果的日本政治学者小笠原欣幸26日接受《产经新闻》采访时明言:台湾公民团体与民进党诉求的“抗中保台”未能发挥作用,中共可能借此深化对台的政治与媒体渗透。
中共对台外宣三主轴:反赖、疑美、亲中
罢免案刚落幕,中共旋即发动话语攻势。27日上午,中共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公开评论称:“投票结果显示,民进党的政治操弄完全违背岛内人心民意,不得人心。”他批评民进党“出于‘台独’本性和‘一党独大’野心,不择手段打压异己、制造‘绿色恐怖’、加剧社会撕裂,充分暴露出‘假民主、真独裁’的虚伪面目”。
台湾资讯研究组织IORG日前曾统计,仅2025年上半年,中共官方媒体及其附属社交媒体账号共发布约425则内容,将罢免行动描述为“独裁”“绿色恐怖”或“打压异己”,其论述与国台办同步。这样的舆论节奏,正是中共对台外宣工程中的一环。
根据一份研究中共对台外宣策略的报告指出,其核心宣传逻辑可浓缩为三主轴:“反赖、疑美、亲中”。所谓“反赖”,即针对台湾领导人赖清德总统展开全面攻击;“疑美”则试图削弱台湾社会对美国的信任;“亲中”则透过包装中国的经济、科技与文化优势,营造“依中求生”的幻象。
这种论述操作甚至渗透到无关政治的议题中,例如比亚迪电动车被形妊酞中国经济强大象征、动画电影《哪吒》卖座和电玩《黑神话:悟空》受欢迎,则被赋予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意,“说好中国故事”。
前自由亚洲电台(RFA)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AFCL)主任李志德表示,“他们论述经常不就事论事,所有话题最终都导向上述三项特定主轴。”
7月22日,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举办相关论坛,李志德在会中说道:中共对台外宣策略高度集中于福建地区的“福建网络”,其作用犹如广东之于香港,承担对台渗透主责。
李志德是今年5月由AFCL发表报告书《中共外宣在台湾》的筹划兼撰写人。
他强调,福建距离台湾最近,且两地在语言与血缘上有高度相似性,这使福建成为对台宣传与统战操作的最前线。

双轨渗透台媒:从老牌报纸到小媒体集群
报告书分析道,中共对台媒体渗透采取双轨策略。一方面透过收购或合作,让老牌台媒质变为亲中平台。
例如1950年创立的《民众日报》,原本为草根反国民党媒体。2007年在林文雄接手后,开始承接中国的业配,也就是“有偿报道”,大幅宣传海峡西岸经济区等中国发展议题,最终转型为《台湾导报》,并于2017年加入中国报业协会,成为台湾唯一会员媒体。
另一方面,小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典型如《指传媒》,这些网站成立门槛低,透过操作搜寻引擎算法,在网络上形成“舆论热点”。
报告指出:“它们多为无名网站,内容雷同、语气一致,借此骗过算法,让亲中消息自然浮上谷歌(Google)搜寻首页。”
操纵网红与电台带风向:诱导台湾民间舆论
中共还大规模经营政治网红与地方电台,影响基层舆论。报告说,其策略分为三种:
一是“直营模式”,如福建媒体直接投资YouTube频道并制作节目;二是“加盟模式”,吸纳本地意见领袖入驻;三是“滑向红化”,即部分本来独立的军事评论者,参与中国珠海航展等活动后逐渐转向亲中立场。
典型案例有曾任台湾“统一促进党”发言人的张孟崇。他被控2020年至2023年依照“福建省便播影视集团”提供的脚本,录制与台湾四大公投案等事件的视频,之后收取堡资,同时接受国台办资金,在台湾南部四家FM电台播送节目,宣扬包括“解放军来了不需抵抗”等言论,已遭《反渗透法》起诉。
另一起案件,是在2024年台湾总统大选前夕,台湾指传媒记者林献元涉嫌接受国台办与“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海峡导报》干部林靖东等指示,捏造不实民调企图影响选举,也遭到台湾《反渗透法》起诉。
林靖东于2010年左右曾是派驻台弯的记者,随着她来台湾多次累积一些人脉,也随着她在《海峡导报》的地位提高,而成为一个统战台湾的操盘人。

台积电风波:中共操控舆论的缩影
李志德日前在时评节目《三国演议》中披露,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今年3月4日与美国总统川普在白宫共同宣布在美投资案后,引发福建网络系统性舆论攻击,从本没受到特别关注的新闻,变成了一个主流媒体成天讨论的议题。
李志德描述,监测显示福建网络操作旗下八个TikTok账号,在短短一周内发布99支短影音,主题集中于“台积电出走”“台湾被掏空”与“美国不可信”等。
更令人关注的是,这些内容八成以上来自台湾媒体,包括旺旺中时(47支)与TVBS(9支)。中共宣传机构刻意使用“台湾人批评台湾”的语句,以增加可信度,内容再经剪辑后转至抖音与TikTok,对内外输出一致信息。
台湾安保协会副秘书长何澄辉曾向大纪元表示:“假信息的本质并非完全造假,而是依据真实事件扭曲叙事,精准攻击特定族群,最终瓦解对政府与制度的信任。”
台媒“媒体寻租”与“选择性沉默”
报告书还提到,在商业利益与政治压力驱动下,台湾主流媒体出现“媒体寻租”现象,即透过话语权换取中国大陆利益。2006年《联合报》曾获准在中国印报与贩售,《中时》于2008年被蔡衍明收购后亦逐渐转向亲中。
而部分绿营媒体如《民视》则曾采“选择性沉默”策略,为了换取戏剧节目能在中国大陆登陆等利益,因此降低报道中共敏感议题。
民视于2009年7月与厦门广电合制《神医大道公》连续剧,是两岸史上第一部合制戏剧。李志德说,媒体是否亲中,对“六四”事件的报道算是一个指标。2009年“六四”的前后几天,民视播出了15则“六四”相关新闻,但翌年(2010年)则大幅减少,仅播出三则。
此外,中共与台湾媒体的合制节目亦成为外宣工具。例如福建海峡卫视的《宝岛,报到!》节目,虽为中国大陆出品,但有些拍摄地点实为台北,并经由中天二台等平台转播,形成“Made in Taiwan”的假象。
研究指出,此类节目多数使用正体中文,内容极具“本地化”伪装,具高度迷惑性。
台湾民主试炼中的媒体攻防
台湾此次罢免案未能改变国会结构,而在地媒体变质、网红红化、中共外宣节目“在地制播”的交错布局下,台湾社会正处在民主深化与信息战激烈交锋的关键时刻。
华府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印太计划主任葛莱仪(Bonnie Glaser)7月26日接受中央社采访时提醒,台湾政治极化正在危及国家安全,她呼吁朝野寻求妥协、加强治理,以抵御中共“政治作战”与舆论侵蚀。
葛莱仪与“布鲁金斯研究所”学者何瑞恩(Ryan Hass)、前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合著的《美台关系——中国挑战会导向冲突吗?》一书中提到,中共的军事威胁与外宣渗透同步进行,若不严加防范,将对台湾民主与美国利益造成双重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