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职业“归零”,他蹚出一条转型之路
2025-07-22 07:25:10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在北京出差汇报研发项目进展、在深圳的企业调研无人艇应用需求......
暑假来临,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的教师梁贺君却并不清闲。
作为学校渔业工程与装备团队的核心成员,梁贺君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但事实上,他此前的专业是物流工程,也曾经历过职业转型的迷茫无措。回顾这段历程,梁贺君感慨:“只有主动求变、持续学习,才能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站稳脚跟。”
2023年,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新工科”建设战略部署,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全面启动新一轮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学院物流工程专业调整暂停招生,涉及8名专任教师,梁贺君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名深耕物流工程的科研人员,梁贺君在智慧物流、供应链优化等领域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也很好地支撑其教学工作,他对相关课程的课堂节奏、教学设计、学生反馈都驾轻就熟。
随着专业调整,梁贺君原本的研究方向不得不被搁置,同时还需要重新备课、重新规划教学方向。科研方向与教学的双重断裂所带来的无力感和失落感,至今让他记忆犹新。“这种‘归零’的感觉让人很不适应。”梁贺君坦言。
梁贺君很快收拾好心情,接受学院调整,转到机器人工程专业。这是一个高度交叉融合的新工科方向,涉及机械、电气、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为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与科研任务,梁贺君结合其大数据专业背景,系统地学习了相关课程内容,很快就弥补了机械、电气、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知识短板。
“这次专业调整,并不是被动‘撤退’,而是主动‘升级’。”梁贺君表示,这不仅仅是岗位的变化,更是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能力的一次全方位重构,只有正视变化、拥抱变化,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提及转型中的关键转折点,梁贺君认为是2023年11月前往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挂职的经历。上海海洋大学与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有着40余年的良好合作传统。梁贺君明白,他不仅要完成挂职岗位的职责,还应为延续两单位的深厚合作贡献力量。
“这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行业动态、积累实战经验的平台,我借此机会接触到远洋渔业智能装备、远洋渔业数字化、AI大模型等前沿的应用。”梁贺君说道。
挂职期间,梁贺君充分发挥自身的大数据专业优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期间,他主动到舟山、烟台、深圳等地的远洋捕捞船、渔获加工厂生产一线,与公司的技术骨干、管理人员交流探讨,了解远洋渔业在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方面的需求和痛点。
2025年3月,梁贺君跟船出海捕捞。图片由上海海洋大学提供
“远洋渔场斑精自主导航探鱼智能艇研发与应用示范”“AI国际履约助手及合规在线学习平台研发项目”“超低温蓝鳍金枪鱼高品质海产品开发及市场推广”等一系列科研项目的顺利获批,正是梁贺君挂职工作的“成绩单”。此外,他还获批了教委市级项目“基于AI 大模型的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助手”。
这段挂职的经历,不仅为梁贺君后续的科研工作找准了方向,也为推动我国远洋渔业数字化、智能化贡献了力量。
返校后,梁贺君进一步结合企业中工作的经历,主持了三门校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尝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机器人工程深度融合,探索更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模式。
从最初的抗拒不安,到后来的接受适应,再到现在的热爱投入,梁贺君认为:“未来的高等教育将越来越强调学科交叉与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具备开放的心态和持续进化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