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富”梦碎 Labubu创业潮成割韭菜陷阱
2025-07-21 13:25:34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2025年上半年,潮流玩具角色Labubu掀起中国年轻人创业潮,数十个周边品牌迅速涌现。短短30天后,多起“暴富神话”破灭,创业者欠债离场。这场喧闹的IP创业潮,折射出创业跟风与“割韭菜”乱象的深层问题。
Labubu创业潮迅速蔓延
“单人月入3万元”“年收益200万元”……《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Labubu服装定制这样一个“冷门”生意,今年5月爆火,该企业泡泡玛特的业绩预告显示,收入同比增长不低于200%。
新开售的“搪胶毛绒挂件盲盒”刚上线就秒空,原价99元的Labubu3.0盲盒隐藏款在二手市场溢价达20倍,价格飙升至2300元。
Labubu,是香港插画家龙家昇(Kasing Lung)创造的奇幻世界“The Monsters”(怪兽家族)中的卡通形象,2025年4月以来,随着Labubu热度进一步扩大,多地掀起“周边创业潮”。
Labubu自2021年在泡泡玛特(Pop Mart)推出后迅速走红,尤其在2023–2025年间,Labubu周边产品热卖,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开箱、展示与转售影片,部分限量款在二级市场价格翻10倍。
直到现在,周一(21日),大纪元记者调查发现,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仍涌现大量“创业致富”教程,如“月入10万靠Labubu制作徽章”“自学3D建模制作Labubu香薰机”等。
综合媒体报道,在天府熊猫文创集市摊位上,有最近爆火的国产IP(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Labubu出售。在广州、杭州等地的文创市集,同样有各类“非官方”周边产品售卖。
淘宝平台上,一家名为“泡露不露”的创业店铺在短短一周内销售额突破20万元,创始人自称“从自由职业转型为创业导师”。
这些创业者多为90后、95后,包括在职白领、失业大学生及全职妈妈,普遍投入5万至30万元资金进行IP周边生产与店铺装修,梦想“复制成功公式”。
“暴富”崩塌:30天内数十人退场
Labubu爆火之下,平民的“造富神话”开始涌现。《中国企业家》杂志说,被冠以“义乌最牛女老板”的谷会杰靠娃衣两个月连开3家店、雇500名女工踩缝纫机,粗略估算单月流水上百万元;被捧上微博热搜的“00后手作娘”,靠给Labubu做衣服,单月收入数万元。
从2017年起就做娃衣厂的豆子,今年她的曝光量突然大了起来。从她去年4月嗅到商机开始,幼稚园款的Labubu娃衣最终卖出了17万套,远超她的想像。按市场上30元每套的均价计算,单一款产品就带来了约500万元的销售额。
然而,报道说,5月开始爆火的Labubu,“暴富神话”不到一个月迅速破灭。6月初,Labubu周边创业者群中开始频繁传出关店、退款、库存堆积等消息。
小红书ID为“labula猪猪丁”的沈筑,曾经也有靠娃衣“暴富”的幻想,甚至一度打算辞掉工作全职做娃衣,然而试水了2个月后,发现现实与幻想背道而驰。“我现在连成本都没有收回来。”沈筑说。
一位在杭州创业的女孩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二十多天投了12万,开模做了300个Labubu陶瓷香薰,结果平台下架、收到版权侵权警告、一天只卖出3个,现在押金没退、模具厂跑路。”
根狙挞博账号“IP法务观察”统计,截至6月15日,全中国至少有38家与“Labubu”相关的小型创业品牌在遭到平台下架或版权投诉后关停,其中一线城市店主的平均损失高达8.4万元。
上海一位电商律师指出:“许多创业者并未真正理解‘授权’与‘版权’的边界,落入中介设计的违法商业陷阱。”
Labubu成“短视频割韭菜剧本”的载体
根据艾媒咨询2025年报告,超过63.7%的Z世代创业者受到社交媒体内容直接影响,导致高估风口机会而低估商业风险。
2025年4–5月,小红书平台“Labubu+创业”相关笔记增长560%,大量标题如“只需5万,开一家Labubu周边店”、“零经验赚到第一桶金”引导用户进场。
《中国企业家》杂志调查说,产业链中存在专门提供“IP变种建模”、“去标定制”、“侵权规避宣传图”的中介机构,针对新手创业者开设课程,收费从999元到16,800元不等。
报道说,某社交平台的“娃衣创业课”,全套课程定价为1999元,单月购买课程人数已超800人,单月创收超过160万元。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韩玉明认为:“这是一种‘创业神话套皮’,实质是利用流量热点进行快速收割。”
一名受害者在接受《财新》采访时坦言:“我们不是创业,是参加了一场预设收割(韭菜)顺序的投机游戏。”
中国式创业的“热点沉迷”与“迷你韭圈”
这场Labubu创业泡沫的快速崩塌,不只是个别失误,更是反映了当前中国青年创业结构的某种病态。
营销领域的知乎专栏作家小马宋指出,像Labubu这样的热点一旦被迅速商业化复制,就会从“风口”变成“割口”。他强调:“Labubu爆红只能事后总结,后来者只能跟风,风口一旦泛滥,就容易变成割韭菜的场所。”
所谓“风口”变“割口”:从“元宇宙小店”、“直播孵化器”、“剧本杀创业”、“手作市集创业”,到现在的“Labubu周边”,每一次“风口”都诞生一批自媒体“导师”与“赚钱话术”,却鲜少提及现实风险与法律边界。
短期心态普遍:2024年清华大学的一份青年创业调查显示,56%的创业者期望“半年回本”,并希望“流量换钱”;真正拥有商业计划书与财务预算表者不足18%。
迷你“韭圈”盛行:社交平台上的创业圈子成为小型“闭环传销”,先行者赚取培训、带货佣金,中后段参与者则多数被收割出场。
分析认为,Labubu创业潮的快速兴起与快速崩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年轻人在焦虑、流量、与致富梦交织下的现实困境。IP不是提款机,模仿不是商业模式。当“创业”被视为逃离打工现状的捷径,“成功学”则演变为被操纵的叙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