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宰相”陈继儒,一生淡泊名利
2025-07-13 16:25:09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有书公众号
他从小聪颖过人,声名在外,却在29岁绝意科举,归隐山林,之后更多次推辞朝廷的征召,不愿入朝为官。
他虽身居方外,却有着极高的文化声誉和影响力,备受明代大家董其昌、文徵明等人的推崇。
他的书画被当朝宰相、文人视为收藏珍品,然而他却始终秉持着隐士之心,一生淡泊名利,笃行求真。
他就是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陈继儒。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陈继儒的故事,看他如何倾尽一生构建自己的诗意世界。
1
隐居山林,情操高尚
1558年,陈继儒出生于松江府华亭的一户贫寒人家。
他天资聪颖,4岁会认字、5岁能背诗,深受祖父与父亲的喜爱,连私塾先生都夸他:
“此汗血马驹也,当非凡品。”
9岁时,陈继儒跟随周云汀学习。
周先生不止教他诗文书法,还教他莳花种竹、月下吟诗。
在周先生的个人志趣影响下,年幼的陈继儒心中种下了一颗淡泊明志的种子。
16岁时,陈继儒便已是才学惊人,他的老师翼龙公在学识上都对他甘拜下风。
20岁时陈继儒第一次参加童试就考上了秀才。
因天赋过人,陈继儒年纪轻轻便在松江华亭地区小有名气。
然而他之后的科举之路却并不顺遂,屡次科举落榜。
面对仕途的无望,他想到,与其坚持下去耗费自己的生命,不如离群索居,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专注于文学和艺术创作。
于是,他一把火烧了儒生衣冠,放下了对仕途名利的追求,在小昆山开启隐居生涯。
从此,陈继儒潜心治学,闭门读书。
他爱书如痴,遇上奇书逸册便挪不动脚步,非买不可,久而久之家中藏书种类繁多。
他更爱抄校古籍,每次他琢磨一卷古籍,便反复抄校,仔细品读书中的知识。
多年下来,陈继儒博览群书,涉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闲时,陈继儒便与朋友游山玩水,或是溯清溪源头,或是攀山峦峰处。
“白云山岳皆文章,黄花松柏乃吾师。”
淡泊名利的陈继儒,在山水自然间陶冶情操,活得自在又悠闲。
虽结庐隐居,但陈继儒并没有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腐儒,而是乐善好施,怀有济世之心。
有一年,松江遭遇特大洪灾,陈继儒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赈济灾民。
在他的带动下,富贵乡绅为灾民捐款十万。
又过了几年,松江遭灾荒,陈继儒又上书请求设粥救荒。
在他的努力下,华亭、青浦等地每日为百姓设百余锅粥,持续一个多月时间,解了许多百姓的饥馑之苦。
陈继儒淡泊名利、心忧天下的情怀,赢得了世人对他的尊敬和赞誉。他的所言所行,完全配得上隐士的高洁之名。
2
书画兼修,交友广泛
除了博览群书、放怀山海,陈继儒隐居期间还醉心于书画创作,借此自由地表达他的内心情感,他也因为书画技艺结识了许多兴趣相投的朋友。
在书法研习上,陈继儒师承苏轼、米芾等人,书风潇洒秀雅,对笔墨的枯瘦浓淡掌握得尤其精妙。
他的绘画以墨梅、松竹和山水见长,点染精妙,名重当时,引起明朝书画界的轰动,文人墨客争相与他结交。
在陈继儒的众多朋友中,董其昌与他的关系尤为密切。
他们俩是金兰之交,从小一起长大。
虽然长大后两人一个在朝为官,一个隐居山林,但人生道路的不同也没有影响他们牢固的情谊。
在书画上,他们爱好相投,共同创作过多部佳作,例如《雾村图,仙坛记书画合璧卷》。
这部作品前段由陈继儒作画,后段为董其昌题跋。
在生活上,董其昌非常支持陈继儒隐居,花费重金为他置办山间生活用品。
为了方便陈继儒来与自己相聚,一起探讨书画,董其昌还在家中特意为陈继儒建了“来仲楼”,名称取自陈继儒的字“仲醇”里的“仲”。
又是花钱又是建楼,董其昌对陈继儒可谓倾囊相助、有情有义。
陈董二人的书画情谊,也推动了之后松江画派、云间书派的发展。
在他们长达八十年的友谊中,两人相互切磋、彼此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除此之外,陈继儒的才华也吸引了当时的众多名人。
其中不乏当朝首辅徐阶、礼部尚书陆树声、刑部尚书王世贞等高官,还有徐霞客、文徵明、李日华等文人墨客。
一时间,陈继儒的名声可谓响彻全国,人称“山中宰相”。
许多人远道前来只为求他的一幅书画,当时松江附近的酒楼茶馆,都悬挂着陈继儒的画像。
陈继儒以书画会友,不仅收获了深厚的友谊,更促进了晚明文化艺术的发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3
诗文隽永,著述传世
陈继儒不仅在书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文学成就也是晚明时期的一座丰碑。
他的文学作品不局限于题材,内容形式丰富,诗文风格如他的画风一般,意境深远。
陈继儒还勤于著述,一生刊刻作品达数百卷,编写了大量笔记、史书和文集,可谓著作等身,例如《太平清话》《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等作品。
其中,《小窗幽记》这本清言小品集可以称为陈继儒的代表作。
这本书分为十二卷,每卷独立成篇,记载了十二个主题共一千四百余条格言。
全书充满了哲人式的语句,深刻启发读者的思考。
比如书中写“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强调了人越是面临困难和复杂环境时,越要坚持清醒而处变不惊的态度,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立场。
书中还说“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在度过闲暇时,以读书为伴能丰富内心世界,保持内心的淡泊方能活得更踏实。
我们熟知的那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也是出自《小窗幽记》,意思是将宠辱视为花开花落般平常之事,才能心境平和;
视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淡泊自然。
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句话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陈继儒超然的生活态度,也警醒世人,看淡宠辱得失才能活得从容。
《小窗幽记》蕴含着太多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因此这本书与《菜根谭》《围炉夜话》一起,被人们称为“处世三大奇书”。
1639年九月二十日,陈继儒去世,终身隐居不仕。
陈继儒让我们看到,人生除了追求仕途名利,更应该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陈继儒不受世俗的规训,勇于追求精神自由,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了一生,也成就了自己的身后名。
他专注于自己所热爱的文学艺术,创造出非凡的作品;他淡泊名利,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操。
虽未入朝为官,但他仍然赢得了世人的尊崇,值得我们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