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练就一颗强悍“大心脏”
2025-07-13 16:25:13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有书公众号
今天,让我们继续共读乒坛名将邓亚萍的代表作《心力》。
上一节,我们讲了如何对抗压力,面对人人都可能碰上的“詹森效应”,我们要反思失败。
但不要过度沉溺于失败,应该有不服输的心,用成长型思维,从挫折中汲取力量。
在抗压技巧上,我们可以尝试“系统脱敏训练”“像赢家一样依赖直觉”以及给自己安排“负能量宣泄时间”,释放压力,改善情绪。
那么,在最后的这一节共读中,我们再来聊聊如何训练自身的意志力?
1
意象训练法
在训练意志力方面,奥运冠军们经常用到“意象训练法”。
这种方法源于运动心理学的经典理论,指的是通过想象模拟具体场景的细节,让五感预先经历,使大脑提前进入状态,等到正式行动时,就能更加游刃有余,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保持冷静。
什么意思呢?我们来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你左手有一个黄色的柠檬,右手有一把水果刀,前面有个案板。
你把柠檬放在案板上摁住,右手拿着水果刀,开始切片,不用切太厚,切5毫米厚就可以。
随着刀刃缓缓划开柠檬的表皮,一小鄙清新酸涩弥漫在空气里,现在,你的嘴里有没有感到什么味道?
柠檬汁溅了出来,溅到了你的眼睛里,这又是什么感觉?
好,回想一下这个过程,其中包括了触觉、听觉、嗅觉、视觉、味觉五种感官体验。
这就是意象训练的方法。
运动员赛前经常做这样的训练,大家可以留意下,像是篮球、网球或者乒乓球比赛,赛前,经常有运动员闭着眼睛坐在休息区或者替补席上,嘴里念念有词,他们就是在做赛前的意象训练,在想象比赛开始后的画面。
网球运动员纳达尔曾经说过,比赛前,他会先在脑海中想象自己比赛的样子,想象自己站在球场上,拿着球拍,汗水流下额头、掉在场地上。
他还会想象自己在场地上奔跑、跳跃、摔跤、身体划过场地的感觉。
甚至会想象第一排的观众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戴着什么颜色的帽子,一脸严肃的样子,还有比赛中他们的呐喊和唏嘘。
纳达尔说,只用两三分钟这样的想象,他的大脑就能热起来,迅速进入比赛状态。
这种意象训练法看似很“玄”,其实非常有用,美国奥运训练中心曾做过问卷调查,发现100%的运动心理专家和90%的奥运选手都在用这种意象训练法,不仅在赛前会用,日常休息时,这也是他们常规的训练方法,用碎片时间来提升自己的技能。
意象训练的本质,就是在脑海中想象人、事、时、地、物,以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还有生理、心理、行为的反应等,是在有意识地创造新的经验,通过在想象中进行预演,建立条件反射。
这个方法可以用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做销售,你可以用这招提前模拟和客户谈判的场景;
比如汇报工作,你也可以用这招提前进行充分的准备。
意念训练法对时间地点没有限制,即便是在休息的时候,你也能通过想象模拟具体的场景,到了正式行动时,就能更加游刃有余。
2
有效利用意志力
有人说,自己意志力最强的时候是高三,那时每天早起读书,苦学一天,深夜才睡,甚至每个课间做什么都有安排。
等上了大学,入了社会,做什么都容易半途而废,再也找不到当初那种满满的意志力了。
还有人说,自己想减肥,办了健身房的卡,想好了一下班就去锻炼,可是到了下班的时候,已经累了一整天,实在打不起精神再去运动,只想回家躺平了。
没错,意志力这个东西,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美国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指出,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任何困难的事情,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管是工作、学习、减肥、还是控制情绪等等,都要消耗意志力资源。
还有美国学者40年前就做过一项实验,发现意志力就好比一个燃料池,我们每天做的任何事情,只要不是特别简单的,都会消耗意志力。
消耗尽了,自然就觉得累到不想动了。
意志力是很宝贵的资源,既然有限,我们就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利用。
在感觉自己的意志力快用完时,及时休息调整,给自己加满“燃料”,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
首先,建议大家把最困难的事情放在早上做。
因为早上人的精力是最充沛的,意志力资源也是最充足的。先把最困难的事情做完,肯定比拖在后面做效果要好。
其次,在给自己做日常计划的时候,越简单越好。
就像我们常说的“断舍离”,目标也要进行“断舍离”,把每天最重要的目标放在首位,先去完成它。
最后,还要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饮食最好加入优质蛋白质,因为这些食物消化慢,可以在更长时间里给我们提供能量,能量是维持意志力资源不可或缺的因素。
如果觉得劳累、坚持不了的时候,应该及时休息,出去散散步,或者补补觉,都能帮你恢复意志力。
3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该怎么办
近几年就业环境不太好,很多朋友工作压力大,常常感到迷茫、焦虑和不安,那么,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该怎么办呢?
对此,我们不妨来看看邓亚萍的经历。
在乒乓球场上,她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连续八年世界排名第一,获得18个世界冠军,还是女子乒乓球大满贯第一人。
但是,1997年,她宣布从中国乒乓球队退役,从此,一切风光都是过去式。
而且,在绝大多数人看来,退役之前的邓亚萍,已经达到了人生巅峰,是她这辈子能取得的最高成就。
不管她以后做什么、怎么做,从政也好,经商也好,都很难再超越自己前20年的成绩。
也许不管走到哪里,别人对她的介绍都是“前世界冠军、前乒乓球运动员”。
在那个当口,从任何角度来看,邓亚萍退役后的人生,即将面对的,是一条清晰无比的“下坡路”。
但即便如此,她从不曾绝望。
现在回过头再看,邓亚萍说,她不认为自己真的走了一条下坡路。
这些年,她把打乒乓球的拼劲儿用到求学上,拿到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又用到工作中,开始做投资、做管理,样样都拿到了骄人的成就。
也许在这些行当里,有很多比她更优秀的人才,但邓亚萍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外界证明了:运动员,不一定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运动员,也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
就像胡适先生曾说过的那样: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邓亚萍的故事,相信会给迷茫中的我们带来新的指引和启迪。
4
《心力》教给了我们什么
好,到这里,邓亚萍这本《心力》我们就讲的差不多了。
这本书以邓亚萍个人的辉煌体育生涯为蓝本,为我们总结了一系列提升心理素质的实用策略。
邓亚萍指出,体育竞技中“实力=技力+心力”,而心力,即心理素质,往往在关键时刻决定了运动员能否发挥出最佳水平。
在心态提升方面,邓亚萍讲了很多自己的亲身经历。
她曾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中,用“思维阻断”法缓解紧张情绪并最终卫冕,诠释了强大的心力在关键时刻的重要性。
她还建议我们提前准备“失败清单”,预演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利用“小动作”进行心理暗示,增强自我控制感,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运动员,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
在提高效率方面,邓亚萍分享了自己如何通过给大脑设定自动程序,克服拖延症;
还建议我们培养“微习惯”来拆解大目标,这样,在遇到困难的任务时,更容易坚持下去。
书中还介绍了顶尖运动员常用的三种训练方法:刻意练习、精准练习和高效练习。
刻意练习强调的是练习的质量、目标和反馈,而不是只看时间长短;
精准练习是针对某一点进行反复练习,打造自己的绝对优势;
高效练习则是强调练习后的及时总结和复盘。
在抗压训练方面,邓亚萍指出,对抗“詹森效应”,我们应该反思失败但不要沉溺于失败,要把固定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
书中介绍了运动员常用的抗压技巧,如系统脱敏训练、依赖直觉和留出负能量宣泄时间。
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压力和焦虑时,保持冷静,积极应对。
在意志力训练方面,书中讲解了意象训练法,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意志力资源。
建议我们对任务清单进行断舍离,先做最困难最重要的事情。
同时,还要保证合理饮食、充足休息和睡眠。
通过《心力》这本书,邓亚萍给我们讲了很多国家队训练的方法,还有精英运动员自己的小窍门;
就是要告诉我们,心理素质不是“天生”说了算的,我们完全可以在后天进行锻炼,提升自己的心力,用更乐观、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挑战。
好了,《心力》这本书的共读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每本书都是一场值得期待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