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大量、真实地表达自己
2025-07-14 00:25:09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武志红公众号
心理学里常有一个误会:
以为只要把“感觉”说出来,就是在表达自己,在做真实的自己。
但请仔细想想:你真的在表达自己吗?你用的是怎样的方式在表达呢?
表达的本质,首先在于“呈现”——
呈现那个真实的自己。它不是你向世界索要什么的工具,而是你向内探索并向外映照内在真实状态的桥梁。
你以为那些脱口而出的生气、指责、抱怨,就是真实的自我展现吗?
很多时候,这恰恰是对真实自我的背离。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运用一种叫“派生情绪”的能量来发声。
什么是派生情绪?
它是我们对原生情绪(即事件触发的第一本能反应,如恐惧、悲伤、喜悦)进行加工、压抑或逃避后,升级演变出来的夸张表现。
比如,明明是担忧,却用愤怒来武装自己。
想象这个场景:一位妈妈带孩子外出,孩子突然走失。
瞬间席卷她的是恐惧和慌张,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原生情绪。然而,当她终于找到孩子,脱口而出的却是:
“你跑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告诉我?走丢了怎么办?!被坏人抓走怎么办?!气死我了!!”
一顿铺天盖地的指责倾泻而下。
看,我们用了“派生”的愤怒,掩盖了“原生”的恐惧。这真的是在“真实地表达自己”、真实地“呈现”自己吗?
扪心自问,很多时候,“我要勇敢表达自己!”的宣言背后,不过是派生情绪的泛滥失控。
实际上将关系推得更远,制造分裂。
它只是顾着自己“爽”,把情绪炸弹扔给别人——
让孩子成为你焦虑的容器,让伴侣消化你所谓的“真实”。
爽过之后呢? 关系疏离,连接断裂,自我成长停滞。
因为你并未触及内心真实的需要、渴望和核心,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
表达,不是达到某个外在结果的工具或终点;它是一条路径,一条通往自我完整的路径。
真正的“真实表达”,是勇敢地触碰并呈现那份原生的情绪。
再次回到刚刚的场景,若那位妈妈能稍作停顿,连接自己的感受,回归身体中心,根植大地,再走到孩子身边,拍拍孩子肩膀说:
“宝贝,刚才突然看不到你,妈妈好担心、好害怕啊。我以为你走丢了,或者被别人带走了,吓坏妈妈了。
来,让妈妈抱抱。下次离开妈妈视线,一定要先告诉妈妈一声,好吗?”
这样说话会有什么不同呢?孩子感受到的是什么呢?
是妈妈真实的爱与担忧。
这份真实的连接,远比愤怒的指责更能打开孩子的心扉,激发他的同理心,并出于对这份爱的珍视而改变行为。
我常常说,人不会改变,除非他感受到爱。没有爱的触动,任何改变都只是表面的顺从。
而要传递爱,我们必须先学会用本真的自己与他者相遇——
放下派生情绪的盔甲,让原生的情感自然流动。
原生情绪——无论是恐惧、担忧、悲伤还是喜悦——它们本身充满了人性,是生命力的源泉,是活生生的证明。
压抑它们,或是用派生的愤怒、冷漠去伪装,只会让你的生命失去流动、活力和与人连接的能力。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常被教导要压抑“负面”情绪。
结果,当我们终于想“做自己”时,喷涌而出的往往是失真的派生情绪。
当一个人用派生情绪的能量说话时,对方感受到的是攻击、排斥和不安全,本能地会战斗、逃跑或者麻木——
一场必系的战争就此点燃。
那么,如何做到真正的真实表达呢?
一、觉察与区分:
当情绪涌起,暂停!
识别这是原生情绪(如恐惧、悲伤),还是派生情绪(如指责、抱怨)?问问自己:
“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是什么?”
二、喊停派生反应:
一旦识别出派生情绪(如习惯性的愤怒),先喊停!
深呼吸,将注意力拉回到身体,感受脚下的大地,尝试从“崩溃”状态调频到一个相对平静、中正的状态。
三、聆听原生情绪:
问问自己:
“在这股(派生)情绪下面,我真正的感受是什么?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担心、害怕被抛弃、需要支持?)。
四、从中心表达原生情绪:
连接着身体中心,找到一种宁静的根植于大地的感觉,从中心去发声,去表达你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例如:“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很担心你······”,“我需要······”。
真实地表达自己,绝非情绪的肆意宣泄。
它是放下派生情绪的铠甲,从内心深处,让真实的情感和需求自然流淌。
这样的表达,才能穿透隔阂,连接彼此,滋养关系。
并且,当你表达得越多、越真实,你就越靠近那个完整的自己。
世界也会以它独特的方式,回应这份珍贵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