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反制欧盟医疗贸易 分析:患者或受害最大
2025-07-06 23:25:43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中共财政部近日发布新规,对部分欧盟进口医疗器械参与政府采购提出限制,引发业界对中欧经贸关系走向及中国医疗体系运行风险的广泛关注。多位学者与医疗从业者指出,该政策虽为对欧盟近期贸易行动的回应,但恐导致普通患者成为最大受害者。
根据中共财政部7月6日公的《通知》,预算金额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的政府采购医疗器械项目,若涉及进口产品,须履行特别审批程序,且不得允许欧盟企业(不含在华欧资企业)参与投标。若非欧盟企业所供产品中含有欧盟制造部分,其金额比例不得超过合同总额的50%。对于“采购需求只能由欧盟产品满足”的情况,政策允许申请特别审批,并不溯及既往项目。
一位熟悉财政系统的政策知情人士向大纪元透露,此次措施主要是针对欧盟近日针对中国电动车与工业产品实施的反补贴调查与惩罚性关税,属于中方报复性回应。不过,对中国患者影响较大。
去年11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对中国进口纯电动汽车加征为期5年的关税。今年6月20日,欧盟再度推进类似措施,将中国企业排除在价值500万欧元以上的医疗设备公共采购之外,称此举是为促使中共结束对欧盟生产的医疗设备的歧视性待遇。
针对中共这项限制政策,北京大学经济学者方敏(化名)对大纪元表示:“欧盟在医疗影像、介入设备、神经外科系统等领域仍是中国主要进口来源。该政策短期内会对国内医疗机构的设备更新与采购造成压力,中长期或能推动部分国产替代。”但他同时警告,若忽视核心技术与材料的实际差距,该政策可能导致研发周期延长、医疗资源紧张,其代价终将转嫁至一线医疗机构与患者。
医生警告:医疗设备采购将受阻 临床风险升高
上海华东医院退休外科医生李方林(化名)指出,虽中共该政策设有审批豁免机制,但高预算门槛与复杂的审批程序,可能令部分医院无法顺利引进所需高端设备。“若政策执行过于刚性,会影响医生的治疗策略与设备更新效率,进而损及病患权益。”
同时具有经济背景的李方林进一步表示,中国国产高端医疗器械虽有技术进展,但部分细分领域如神经、眼科等仍难以完全替代欧系产品。“该政策的长期目标是推动国产替代,但不能忽视眼下临床现实与病人急需,否则只会让老百姓受苦。”
患者担忧药品供应受限 自费治疗恐中断
在一线医疗实践中,该政策带来的影响已引发医界担忧。一位曾在上海瑞金医院工作的退休外科专家(化名)对记者表示,“高端医疗设备被限制采购,可能降低手术精准度与安全性。像神经外科与高阶影像系统,很多医院高度依赖欧美品牌,若采购受限将直接影响临床操作。”
患者方面亦多表达不安。成都、武汉及太原多地的患者告诉大纪元,他们反对这种“损人不利民”的贸易反制。来自山西太原的眼疾患者陈先生表示,其治疗黄斑病变所使用的针剂为德国进口,需自费购买,“若政府不再采购这种药,会不会影响供应?作为普通病人,我很担心。”
针对民间焦虑,学者方敏呼吁,中共当局应设立科学评估与弹性机制,以避免“政策初衷”与“实际效果”产生偏离。需保障医疗可及性,避免让普通民众承担过高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