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济部长:新局势下重新定义社会市场经济
2025-05-09 08:25:48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在2025年路德维希‧艾哈德经济峰会上,德国新任联邦经济事务和气候保护部长卡塔琳娜‧赖歇(Katharina Reiche)发表了内容广泛且具有前瞻性的演讲,强调德国所面临的经济挑战、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并呼吁对国家经济基础模式——“社会市场经济”进行彻底的现代化重塑。
赖歇明确表示,德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尤其是在对华与对美关系中,必须重新校准政策方向,而国内政策也必须从“监管思维”转向“激励创新”。

对经济现实的坦率审视
赖歇在演讲一开始便对德国经济现状做出直言不讳的分析:失业率上升、企业破产增加(2025年预计达到32,000家)、自2020年以来超过3,260亿欧元的资本净流出,反映出企业对本国投资信心的减弱。
德国核心产业——汽车制造、机械工程、化学工业、能源密集型产业、金属加工、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和海事工业——正处于深度转型期。赖歇表示:“我们要么从强势地位进行投资,要么就要靠毅力与努力追赶。”
尽管面临挑战,她也指出了积极信号:2024年,德国新创公司数量超过2,700家,同比增长11%,创历史第二高水平。她强调:“这种创业精神让我充满希望,它表明德国依然是一个创新之国。”
全球贸易格局中的中美关系
赖歇在讲话中大篇幅探讨了影响德国经济稳定的外部因素:地缘冲突、关键原材料被当作政治工具、供应链中断,以及不断攀升的能源与劳动力成本。她特别指出,俄乌战争进一步加剧了德国能源系统的脆弱性。
在此背景下,赖歇呼吁重建“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贸易体系”,同时强调德国迫切需要完成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自由贸易协议谈判——其中包括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南方共同市场柄家(Mercosur),以及美国。
她指出:“美国是不可替代的。” 目前德美双边贸易额已达2,500亿欧元,使得美国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单一贸易伙伴。但她也明确表示,对华关系必须保持务实、清醒的态度——德国仍将继续与中国进行深入经贸合作,但要加强战略自主性与供应链多元化。

重塑“社会市场经济”的德国愿景
赖歇的核心论点是,德国战后奠定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必须因应21世纪的时代变革进行更新与重塑。这一理念由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 Erhard)与阿尔弗雷德‧米勒-阿尔马克(Alfred Müller-Armack)提出,旨在在市场自由与社会公平之间实现平衡。
她引用米勒-阿尔马克的话:“社会市场经济必须在正义、自由与增长三者之间实现合理平衡。” 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量子计算、网络安全、绿色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这一思想尤为重要。
赖歇直言:“我不是米勒-阿尔马克,也不是艾哈德,但我认为联邦经济部有责任重新发现这些原则,并使其与时俱进。” 她呼吁德国经济从“管制导向”转向“赋能导向”,以激发创新动能。
风险与责任文化的重建
赖歇对当前德国过度管制的经济文化提出批评:“如果政府试图吸收一切风险,企业家精神就会被扼杀。” 她主张建立一种“理性风险文化”,鼓励创新,不因失败而惩罚。
为此,德国政府将新设立一个专门负责简政放权的联邦部门,由马库斯‧维尔德贝格(Markus Wildberger)领导。
她强调:“我们需要释放经济活力,而不是束缚它。真正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公平的竞争与卓越的激励机制。”
四大政策优先方向
赖歇提出四个战略重点:
1. 能源政策
她主张德国必须确保可靠且可负担的能源体系,计划新建20吉瓦可调度燃气电厂,以弥补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同时,她呼吁降低电力税与天然气储气费,并强调“技术中立”,表示“任何能源解决方案都不应被排除”。
2. 对外贸易
德国必须强化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尽快与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市场签署自贸协定,同时提升供应链的安全性与多元化。
3. 简政放权
她指出,行政流程过于迟缓是德国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原因,设立新部门以推动“国家现代化”成为重要举措。
4. 强化欧洲合作
她强调德国应在欧洲发挥领导作用,深化与法国、波兰(即魏玛三角)合作,并与英国保持密切关系。赖歇表示:“强大的德国必须植根于一个强大的欧洲。”
结语:内生性的解决方案
在结束语中,赖歇重申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应坚持的四项原则:权力下放、个人责任、竞争机制与货币稳定。她认为这些价值仍具时代意义,但需要以开放心态重新阐释。
“我们负有责任。”赖歇总结道,“但我也邀请你们——企业家、行业领袖、市民——一同参与这场包新。答案必须来自内部,解决方案必须‘德国制造’。”
赖歇的讲话标志着德国经济政策从“国家干预导向”向“市场与创新导向”的战略转型。在中美关系不断演变的全球背景下,她所强调的贸易现实主义、监管松绑、风险激励机制与社会责任平衡,不仅为德国自身,也为全球民主国家如何在不确定性中重建竞争力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