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的“真凶”竟是它?潜伏在血管里好多年
2025-11-17 04:26:55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看中国

原来心脏病的“凶手”,可能不是油腻食物,而是细菌!(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心脏病不是只有胆固醇!芬兰研究发现:细菌可能才是潜藏在血管里的“隐形杀手”
芬兰坦佩雷大学(Tampere University)最新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AHA,2025)的研究,正颠覆人们对心脏病的传统理解。研究团队在超过200份动脉斑块样本中,检测到惊人的发现——斑块内竟然潜伏着口腔细菌的DNA,甚至可能形成“生物膜(biofilm)”结构,长期躲避免疫系统侦测。
这些潜伏细菌并非单纯的“旁观者”。研究显示,它们可能以极低代谢状态在血管壁中“冬眠”,当人体出现其他感染、压力、或免疫变化时,这些细菌可能被活化,释放炎症物质与毒性分子,导致动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最终引发心肌保塞。
研究主导者Petri Karhunen教授指出:“我们长期以来将心脏病视为生活型态与胆固醇的问题,却忽略了感染与免疫反应的潜在影响。这项发现让我们重新审视心血管疾病的根源。”
这项研究使用分子检测与免疫组织染色技术,发现高达65%的动脉斑块样本含有细菌DNA,其中42%为口腔绿色链球菌(Viridans Streptococci)。这种细菌平时无害,常见于牙龈与口腔中,但若进入血液并在血管壁中建立生物膜,就可能成为潜在威胁。
研究者发现,这些细菌生物膜类似“微型防御堡垒”——可抵抗抗生素、隔绝免疫细胞攻击,使得感染得以长期潜伏。当外界条件改变,细菌释放信号分子或毒素时,会在局部引起强烈炎症,损坏斑块纤维帽,引爆心脏病发作的“最后一击”。
这一观点也让医学界重新思考:或许未来心脏病的预防不仅是控制胆固醇、血压与血糖,而是同时管理感染与微生物平衡。
研究团队表示,接下来的重点将放在:开发可侦测潜伏细菌的生物标志物,设计抗生物膜策略,评估疫苗与免疫调控在心脏疾病中的可行性。
尽管目前仍属初步研究,但这项发现打开了全新的医学视野。

心肌保死导致“猝死”。年轻人也要警惕。(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心脏病,可能不只是“吃太油、压力大”的结果,而是一场被忽略多年的感染战争。
你知道吗?有时候你以为心脏病是因为吃太多、压力太大、胆固醇太高,但科学家现在告诉我们——
心脏病可能是一场被细菌点燃的“慢性炎症”。芬兰坦佩雷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AHA期刊上公布了最新结果。他们在动脉斑块里发现了大量“口腔细菌DNA”,还发现这些细菌会形成一层像胶水一样的保护膜(生物膜),藏在血管里,安静地潜伏好多年!这些细菌不像一般感染那样剧烈,而是慢慢释放炎症分子、削弱血管壁、让斑块变脆。
当身体受压、感染病毒或免疫波动时,细菌突然“苏醒”,一波炎症爆发,心脏瞬间被引爆——那一刻,就是心肌保塞。
这让医学界开始重新思考:心脏病也许不只是“胆固醇”的问题,而是一场长期潜伏的“细菌战”。
研究人员指出,这些细菌多来自口腔。所以,保持口腔清洁不只是保护牙齿,也可能是在保护你的心脏!
这不只是医学新闻,而是一种全新视角。有没有人觉得这有点震撼?是不是突然想好好刷牙、定期洗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