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贸易休战难阻脱钩潮 美企加速去中国化
2025-11-15 16:25:33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尽管“川习会”后,美中两国将原定于今年底结束的贸易休战期延长一年,但美国企业供应链“去中国化”的步伐并未减缓,已从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扩展至消费与服务行业。专家认为,此次美中贸易休战实为“备战”,美方正为更深层次的经济脱钩做准备,这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结构性冲击。
美国企业撤出或缩减中国业务
在美国收紧对华科技出口管制背景下,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11月13日表示,受制于出口管制,预计其2026财年在中国的芯片制造设备支出将下降。
应用材料执行长加里‧迪克森(Gary Dickerson)表示,由于美国更严格管制,该公司已无法向中国内存芯片部门和成熟制程芯片制造市场暴货。受出口限制影响,公司服务业务收入也被削减。应用材料在中国的销售额占其营收比重,已从近年来的近40%降至约25%左右。(延伸阅读:美出口管制奏效 应用材料公司拟减中国支出)
在川普与习近平谈判后,先前扩大的“外国直接产品规则”(俗称“50%规则”)已暂时中止一年。应用材料高层证实,这项规则暂停实施可重新启动该公司全年约6亿美元的销售。但川普政府强调,该规则只是暂停而非撤销,延期结束后将自动恢复。
除上述科技和制造企业外,包括星巴克(Starbucks)、百思买(Best Buy)、百胜餐饮集团(Yum Brands)、优步(Uber)、麦当劳(McDonald’s)、亚马逊(Amazon)、盖普(GAP)等美国企业近期也出售或缩减了在华业务。这反映出“去中国化”趋势已从高科技领域扩展至消费和服务行业。(延伸阅读:美中竞争下 星巴克等美企抛售中国业务)
美大型企业频传启动“去中国化”战略
《华尔街日报》11月15日(周五)报道,美国最大的电动车制造商特斯拉(Tesla)今年早些时候决定停止在美国制造的汽车中使用中国零部件。
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及其供应商已将部分中国产零部件替换为来自其它国家的部件,目标是在未来一至两年内完成全部转换。
自COVID-19疫情扰乱中国货物供应以来,特斯拉持续减少对中国产零件的依赖,并鼓励中国供应商在墨西哥等地生产零件。美国总统川普今年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后,特斯拉加速执行这一策略。
美中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进一步凸显该战略的紧迫性。知情人士透露,最近几周因中荷贸易争端导致汽车芯片供应中断,在特斯拉内部引发加快零部件供应多元化的讨论。(延伸阅读:消息:特斯拉开始剔除美制汽车的中国零件)
在电池供应链方面,特斯拉正致力于在美国生产磷酸铁锂电池。特斯拉首席财务官瓦伊巴夫‧塔内贾(Vaibhav Taneja)今年4月表示,公司正努力“确保从中国以外的供应商那里获得额外供应链”。特斯拉已停止在美国制造业务中使用中国宁德时代提供的磷酸铁锂电池。
美国另一家汽车大厂通用汽车近日也传出,要求数千供应商撤出中国。据路透社11月13日报道,四位知情人士透露,通用汽车已指示其数千家供应商从供应链中移除中国制造零部件。
通用汽车高管要求供应商为原材料和零件寻找中国以外的替代来源,目标是最终将供应链完全撤出中国。部分消息人士称,通用汽车已为部分供应商设定2027年的期限。(延伸阅读:消息:通用汽车指示数千供应商剔除中国零件)
通用汽车是在2024年底向部分供应商传达该指令。2025年春季美中贸易冲突因关税问题升级后,这项工作的紧迫性显着加剧。此次指令针对供应给北美制造车辆的零部件和材料,北美是该公司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基地。
通用汽车全球采购总监希尔潘‧阿明(Shilpan Amin)上月在会议上表示,供应中断风险已迫使汽车制造商放弃只从成本最低的国家采购的模式。他强调:“弹性至关重要——确保你对供应链拥有更多控制权,并且确切知道货物来自何处。”
专家:美中贸易休战实为备战 脱钩趋势不可逆
对于美企“去中国化”趋势,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员王国臣表示:“去风险到极致就是脱钩。”他指出,拜登时代专注于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去风险;现在连矿物资源也纳入去风险范围。“现在就是在脱钩的过程中,双边都在减少对对方的依赖。”
而对于美中贸易战近期降温,王国臣认为,当前状态“确实是休战,但更精准的说法是备战”。他指出,11月初的美中经贸协议“基本上是开战宣言,不是休战或停战宣言”。
王国臣分析,美方要求中国延后一年实施稀土出口禁令;中方关注的50%穿透性规则也延后一年,“双方约定一年后再开战”。他注意到,中共党魁习近平在协议中并未要求美国放松芯片管制,会后仍强调持续芯片自主化,中国数据中心现阶段已开始全面采用国产芯片。
王国臣认为,双方都在构建各自阵营。他预测:“未来冲突只会更加激烈,‘去中国化’的层面也会越来越广泛。”
美中结构性矛盾未解 西方供应链重组成定局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教授孙国祥则分析,美企“去中国化”趋势,源于“美中关系的结构性转变”。
他列举三大原因:政治与意识形态不确定性导致企业担忧法规不可预测;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台海、南海等区域紧张局势上升;美国政策架构全面去中国化,包括《降低通胀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等立法。
孙国祥指出,企业实际行为已证明脱钩真实存在——越南、印度、墨西哥的外国直接投资飙升;苹果、戴尔、惠普均将部分生产移出中国;欧盟也开始跟进去风险政策。“‘去中国化’不是政治口号,而是供应链与企业实务上已发生的事实。”
在供应链重组战中,孙国祥认为美国占据上风。美国成功推动台湾、韩国、日本企业将部分产能移出中国。中国已不再是全球制造的首选。在科技战方面,美国在先进制程芯片、人工智能模型、光刻技术等领域仍处领先地位。
而美中所谓休兵“只是暂时不加新关税”,在农产品、稀土等局部项目上做技术性调整,“不代表关税会全面撤除,或中国会重新回到全球供应链中心地位”。
孙国祥强调,休战“不是和平,而是战略性停火;不是和好,而是双方都需要时间调整布局”。结构性矛盾并未解决,关税已成为长期工具,美国策略已从贸易议题转向国家安全导向的经济政策。(延伸阅读:白宫公布清单 详述美中经贸关系协议内容)
分析:中国经济前景堪忧
对于中国经济前景,王国臣认为北京已“优先把所有经济资源用于科技自主发展”。但他指出,芯片或半导体产业是全球分工体系,不是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完成。
“如果不改弦易辙,大概两到三年内中国经济一定会出问题。”
孙国祥则预警,“去中国化”将产生“深远、结构性且难以逆转的冲击”。制造业外移将导致就业市场受冲击;外资撤离意味技术流入终止。
他认为,中国可能“被迫走向内循环的封闭经济,但这个模式很难维持长期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