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0月出口意外萎缩 专家:经济深陷通缩
2025-11-13 01:25:36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中国近期的经济数字继续显示前景黯淡,包括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长4.8%,没能保住“5%”;10月份出口年减1.1%,是8个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在投资持续衰退和内需持续不足的情况下,以低价倾销为特征的出口作为最后一个“亮点”也暗了下来,显示中国经济深陷通缩,似乎已无回天之力。
中共 “新质生产力”无法拉动出口,反遭欧美反击
今年10月的中国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1.1%,与此前的市场预期上涨3.2%相比大幅下跌,更是自今年3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出口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曾经在2006年达到高峰,占GDP的36%。美国总统川普第一次上台后的美中第一次贸易战期间,中国出口占GDP比重于2018年降至19%。2024年的这一数字为18.86%。
为拉动出口,习近平在2023年9月提出“新质生产力”的说法,于是中国的电动车、电池和太阳能板(光伏)等制造业更加蜂拥而上,并借着西方的“新能源”、“低碳排放”等概念,以低价向海外市场倾销。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教授谢田对大纪元说,“新质生产力”是中共的一个“白日梦”,中共本想用来“提振经济、刺激出口”,但是一出台“基本上就胎死腹中了”,例如电动车“首先质量就不过关”。
中国时有发生国产电动车自燃事故,甚至发生过驾驶人员和乘客因无法开门逃生而被活活烧死的惨剧。
谢田表示,中共补贴电动车制造是“生产工业垃圾”,这种电动车要出口美国、欧洲这些发达国家市场“根本不可能”,因为安全不过关,再加上关税壁垒。
目前,美国对中国产电动车征收100%的关税, 光伏产品50%关税,电动车电池25%关税。欧盟已启动反补贴调查,表明也将考虑加征关税。
旅美经济学者黄大卫指出,所谓的“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供给侧的扩张”,“把电动车、光伏、电池等在内需没办法满足的情况下,演变成一个高投资、高产能、低价格、外销、倾销的循环”。他认为,这种情况会导致欧美市场快速进行反补贴、反倾销回击。
在10月23日发布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对“十五五”经济规划有两次强调“新质生产力”。
台湾总体经济学家吴嘉隆认为,中国经济应该更多考虑本国人的需要,把产能和资源用来解决国内需要,如教育、医疗、住房、社会福利、职能培训等,“而不是拼命的生产一些所谓‘新质生产力’,针对国外市场去冲撞别人”。
内需和投资持续衰退 中国经济通缩似回天无力
其它数据显示中国的内需和投资持续衰退,经济深陷通缩。
今年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3.0%,是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低增速。9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减0.3%,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年减2.3%,是连续36个月下跌。
在投资方面,中国今年前9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减0.5%,其中民企投资年减3.1%。此外,前9个月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减13.9%,商品房销售额下降7.9%。
在2024年的中国GDP中,投资贡献率为24.7%,居民消费贡献率为39.9%。这两项与出口是支撑中国GDP的三大支柱,被俗称为“三驾马车”。
谢田表示,“三驾马车”全部收缩,这实际上是中国经济结构上的问题,“过去2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它是藉了国际市场的光,借助了美国允许它加入世贸组织,但是它又不兑现承诺,单方面地占欧美的便宜。那现在美国不让它占便宜了,它就难以为继了。”
黄大卫认为,中国经济的实际支柱只有出口这“一架马车”,而内需和投资都是为出口服务的,那么从出口减少可以观察到,“中国的经济未来一段时间还会持续疲软,民间经济还是持续向坏”。
吴嘉隆提到,民间消费应该占GDP的60%到70%才是妥当的,中国的内需不到40%是不足的,而这种内需不足是“制度性原因”。
他解释说,中国经济的很多生产所得其实是在国营企业,而国营企业被掌握在红二代、红三代手中,这部分生产所得多不在国内消费,“掌握权力的人就把这些东西透过贪腐、透过洗钱通道转移到国外去,所以中国内部的需求才会不足,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由于这种制度原因和结构性落差,中国的内需不足问题就会一直存在,“内需不足当然通缩,你看到的很多指标都会是通缩”,吴嘉隆说,“那么失业的情况没有改善,房地产的危机、地方财政的危机,这些都没有改善,一直存在下去,接下来的数据只剩水分。”
今年8月,中国16到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攀升到18.9%,再创新高。新学期开始后,9月的这一数字略降到17.7%。
中国今年第三季GDP年增长率是4.8%,与第一季的5.4%和第二季的5.2%相比,再创今年新低。尽管中国GDP增长率历来被认为水分高,但这仍给中共2025年全年GDP“保5%”带来挑战。
谢田说:“中国经济真正的问题,最终就是一个政治制度的问题。这个问题看来导致经济恶化越来越严重,现在基本上是回天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