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最后的两个电话
2025-11-08 04:25:25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三明幸福的滋味公众号
1950年3月,由于叛徒蔡孝乾出卖,在台湾的国防部参谋次长、中将吴石被捕。审讯室里的酷刑,一次次降临。吴石将军的一只眼睛被打瞎了,血从眼眶流出来,染红了囚衣。审讯的人要他供出所有中共在台湾的联络人,要他交代情报传递的细节。吴石闭着嘴,什么都不说。牢房里的时间,像凝固的水泥。
他找来一本《元赵文敏九歌书画册》,在画册背面写字。那些字,就是留给家人的最后遗言。写到小儿子吴健成时,吴石将军停了笔。孩子不到7岁,还没来得及上学,父子还能不能再见面?想到这里,他泪水掉下来,晕湿了纸面…….
1950年6月10日下午,在台湾马场町看守所里,离吴石将军就义还有2个小时,在生命最后时刻,他提了一个特殊要求,他要给自己交往大半生的两个好朋友打个电话。结果是一个挂断,一个接通。他这个“共谍”犯人在这个特殊时刻打通的电话,像一杆秤一样,立刻秤出了彼此友情的“分量”。



吴石赴台后,他最好的两个莫逆之交,就是时任“国防部参谋总长兼空军司令”的周至柔和时任“台湾省长兼警备司令”的陈诚。
第一个电话,是打给周至柔。然后周至柔一听到吴石的声音,便以“正在开会”为由,匆忙挂断了电话。吴石未曾料到,他与这个保定军校校友、在抗战期间并肩作战、周至柔对他“学长”不离口、情谊深厚的学弟,可到了最后却因担心影响自己的前程,而与他划清了界限。
紧接着,第二个电话,吴石拨通了陈诚的电话。据陈诚将军后来回忆,他们两个通话内容大致如下:
吴石:“辞修兄,我是吴石”
陈诚:“虞熏兄,你怎么能……”
吴石打断他:“别多问了,时间紧迫,今我找你,只因有家事相托。内子身体虚弱,小儿年幼。我死后,他们在台湾无依无靠,念及往日的情谊,拜托你多加照看”。
陈诚听后沉默了几秒,语气复杂地说:“你放心,吴家的事,我会妥善安排。可你……为何会走到这一步”
吴石将军轻笑一声:“我戎马一生,追求的是民族统一,而非派系之间的纷争。今日虽死却也是实现了自己的本心,没什么可后悔的。辞修兄,我们相识多年,你了解我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道不同不相为谋。若为了苟且偷生而背弃信念,那才是真正的耻辱”。
陈诚长叹一声:“我明白,可这样的结局,实在令人痛心”。
吴石:“不痛,只是遗憾,没有亲眼看到山河无恙。往后若有机会,替我看看江南故土,告诉后人,不要忘记家园”。
陈诚:“我会的。还有别的要交代吗?”
吴石: “没有了。麻烦你转告周至柔,不必过于自责。同窗一场,也算是有始有终。就这样吧,保重辞修兄。”
说完,吴石将军便挂断了电话。看守问他:“要不要见陈将军一面?”。他迟疑片刻后,说:“他有他的难处,算了,别让他来了”。随后挥毫写下“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绝笔诗后,从容就义,是那么坚定、那么决绝。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吴石将军被称为“状元将军”是一名“儒将”,他的骨子里有旧式文人的“家国天下”气节。



枪声响起的时候,他夫人王碧奎还关在保密局。两个孩子,正在家里焦急等父母亲能平安回来。
枪响后的第三天,吴石将军的16岁女儿吴学成,7岁的儿子吴健成,被驱赶出“将军府”, 能带走的东西不多,父亲留下的4两黄金,藏在贴身的布袋里。 两个孩子开始在台北街头游荡,晚上睡在屋檐下。
那时候的台湾,正处在恐怖时期。谁敢收留“匪谍”的孩子?一旦被发现,全家都要受牵连。
流浪了一个星期后,吴荫先出现了,这个人是吴石的族侄,按辈分算,吴学成和吴健成要叫他叔叔。吴荫先在街上找到两个孩子,二话不说,把他们带回家。冒着被牵连的危险,收留了这对姐弟。
他夫人王碧奎在狱中关押七个月后出狱,关节炎折磨得她几乎走不动路。出狱那天,手里攥着一份东西——吴石手写的2000多字遗书,藏在衣服夹层里带出来的。王碧奎找到两个孩子,不想再麻烦吴荫先,带着姐弟俩搬出去,另找住处,三个人开始了真正的苦日子。
在之后的岁月里,陈诚将军信守承诺,暗中保护帮助吴石妻子儿女。因此吴石的小儿子吴健成才有机会进入台湾大学学习并赴美国留学深造,最终与母亲王碧奎定居美国。这一切都离不开陈诚将军的安排与资助,完成了好朋友最后的牵挂。可以说,如果没有陈诚将军,吴石在台湾的家人命运会截然不同。陈诚虽然指挥打仗不行,做人却没得说。那天接吴石电话,要有赌上自己的政治前途风险,搞不好得一个通匪的罪名,实在可敬可佩。
毕竟吴石将军“通共”得罪的是蒋氏父子,一般人根本无法保护他的妻儿,只有周至柔、陈诚两位高官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权力,有能力确保吴石妻儿在台湾安全生活下去。
吴石与周至柔、陈诚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校友,吴石为第三期学长,以成绩第一名毕业。周至柔、陈诚为第八期学弟,他二人对吴石多有敬仰。
周至柔之前一口一个学长,是因为需要 “状元将军” 这个得力下属,拉笼他、跟他称兄道弟,是要他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旦他失去作用甚至会危及到自己,就会毫不犹豫地摒弃关系。
而陈诚念吴石将军有救他一命之恩,信守承诺暗中帮助吴石夫人王碧奎及两个孩子十几年,确实让人敬佩。
吴石的电话托孤一事,显现出周至柔对待朋友至交,跟他的名字中“柔”字一样,缺少担当,只知明哲保身。而陈诚也同名字中“诚”字一样,讲情义能担当,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吴石和陈诚、周至柔还有一层特殊关系,他们都是保定军官学校这一派系,在国军中与“黄埔系”各成一派,这就是作为吴石顶头上司的周至柔为何一直喊他“学长”的原因。
陈诚(1898—1965),字辞修,浙江青田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蒋介石的亲信。毕业于保定军校,黄埔军校时期受蒋赏识,参与东征、北伐及抗日战争多场会战。他与吴石有真正的过命交情,那是在北伐战场上吴石救过陈诚的一命。
1926年8月19日,北伐军的汀泗桥之战让第四军和叶挺独立团一战成名,从此后“铁军”的名号誉满天下。这一战,也让时年32岁、正担任第四军作战科科长的吴石和时年28岁、正担任营长的陈诚结下了生死情谊。
在血战汀泗桥中,陈诚腿部中弹血流如注,吴石帮其简单包扎后,立刻背着他穿过枪林弹雨来到野战医院救治,幸亏治疗及时才使得陈诚捡了一条命。
抗战时期,他们两人在军政部和武汉卫戍司令部合作频繁,书信往来讨论兵法和部队管理,陈诚公开称赞吴石学精,在战术推演上自认不及。
但是,吴石被捕之后,陈诚和周至柔都没有敢替他说话,更不敢找蒋介石求情,可见当年的蒋介石对于“吴石一案”有多么的独断专行。
尽管陈诚没敢出面替吴石求情,但他在营救王碧奎出狱这件事上出力不少。吴石就义后,其夫人王碧奎受到牵连被判九年,吴石子女也流落街头。陈诚感怀老友,以罪证不足为由,将王碧奎的刑期减至七个月,还为她家安排住所,并提供工作机会,同时用化名“陈明德”,安排了吴石子女入学及生活问题。从此,陈诚暗地里给自己设了假名叫陈明德,并以陈明德的名义在生活与学业上一直资助和关照吴石的子女,每月送来200元新台币生活费,当时台湾普通人月工资为60元新台币,直到1965年陈诚去世从未间断。此事,到公元2000年历史档案解密,发现陈诚办公室一直有“陈明德”的一笔经常支出,这与吴健成的回忆录中相符。至此,才被世人获知,陈明德就是陈诚。
吴石牺牲后,好多军内同僚在背地里骂陈诚忘恩负义,他从不辩解,只默默承受,毕竟自己没有替吴石出面求情。1965年陈诚病逝前,把副官吴荫先叫到病床前,塞给他一封封好的信,说:“等我走了,如果吴石的家人遇到难处,你就把这封信交给他们” 。
他去世35年后即2000年,他的家人在整理堆积的资料时,才从一本书的夹层里发现陈诚写给吴石的一张纸条:“虞薰兄,吾知你本心,但无力回天。此生欠你一条命,若有来生,必还。”
这张纸条没有落款和时间,从文字内容看,应该是吴石被捕入狱之后,陈诚准备把这张纸条送给吴石表达自己的无奈和遗憾,以求得吴石的理解和谅解。
吴石将军的爱国精神,如同高山之巅的松柏,历经风雨,依旧挺拔,他的气节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格局不是嘴上喊,境界只在事上显。吴石将军的两个老朋友,在接到他“临终托孤”电话时的表现,象试金石一样,测出了“含金量”。 是啊,落叶之秋,落难之友。真正的朋友经得住人生沉浮,能够一起开怀大笑,也能共同抵挡风雨,能锦上添花,也能雪中送炭的,才是此生最好的朋友呀。
回想一下如今的我们,尽管手机电话、微信通讯录里人名字一大堆,朋友圈子不小,试问一下咱自己:
咱,有几个,能半夜打电话求助时,他二话不说挺身而出的?
咱,有几个,张口借钱时,他毫不犹豫立即转账秒到的?
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交换的智能时代,咱不一定要交有钱有势,但一定要交有情有义的。不一定要交形影不离的,但一定要交心里有数的。同时,一定要远离借钱时推三阻四打退堂鼓的;风光时虚情假意把咱捧得;困难时支支吾吾把咱躲得;喝酒时吹嘘大话不办实事的……
和平年代和谐社会,尽管少有生死之交了,但真正的朋友,必缘于品,敬于德,交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