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氏症新疗法
2025-10-18 11:25:08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ScienceAlert
科学家用纳米颗粒修复血脑屏障,让小鼠在数小时内清除阿尔茨海默症特征性斑块,并恢复认知功能,为人类治疗带来全新希望。
科学家成功修复了小鼠大脑中的“天然门户”——血脑屏障,让长期堆积的阿尔茨海默症斑块和缠结得以被迅速清除。
只经过三次药物注射,携带阿尔茨海默症相关基因的小鼠不仅病理特征显著改善,甚至在空间学习与记忆测试中,表现已与健康同伴无异。首次注射后仅数小时,它们脑中的淀粉样蛋白β斑块就减少了近45%。这种疗效持续至少六个月。
虽然这项成果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尚不能确保对人类同样有效,但研究团队形容这“预示着药物研究进入一个全新时代”。
由加泰罗尼亚生物工程研究所(IBEC)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WCHSU)联合领导的国际团队表示,这一疗法的潜在意义“极其深远”。他们的思路颠覆了传统:血脑屏障不再被视为药物必须跨越的障碍,而是一个需要修复的“受损之门”。
血脑屏障的作用,是将大脑与全身循环隔离,防止毒素与病原体侵入意识中枢。但这种保护机制也阻挡了许多药物,使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变得异常困难。
过去,科研人员尝试用纳米颗粒“偷运”药物穿过这道屏障,或用超声波短暂打开通道。然而,这些方法都把血脑屏障当作“要突破的关卡”,而非“需要修复的组织”。
四川大学的Junyang Chen与Pan Xiang带领的团队决定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不再试图让药物进入大脑,而是帮助大脑更好地“排出”毒性废物。
这一新思路基于一个逐渐被接受的假说:阿尔茨海默症的关键问题,或许在于血脑屏障受损,导致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清除,堆积成病。
研究团队指出,在这种疾病中,不仅通路被堵塞,整个运输系统也出现了功能偏差。
他们利用纳米颗粒,不是作为被动的药物载体,而是“主动的修复工程师”。这些纳米颗粒能重塑血脑屏障的分子交通,使淀粉样斑块重新被有效清除。
科学家将其比喻为在细胞层面进行“微型工程”:它们针对血管内皮中的一种关键受体——LRP1,该受体在健康状态下帮助清除淀粉样蛋白。当这一机制恢复后,大脑的自净系统再次启动。
来自IBEC的生物工程学家Giuseppe Battaglia解释说:“长期的疗效来自脑血管功能的恢复。我们认为这像是一种级联反应——当有毒物质堆积,疾病就会加速;但一旦血管功能被修复,系统就重新获得平衡,开始清除淀粉样蛋白和其他有害分子。”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纳米颗粒本身就像一剂药物,不仅触发清除机制,还似乎激活了反馈调节,使系统维持在健康水平。
目前,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依旧艰难。现有药物如lecanemab与donanemab虽然能略微延缓症状,但仍无法逆转病情或阻止其发展。
一些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陷入了研究的“盲区”——太专注于清除脑内斑块与缠结,而忽视了疾病可能起始于大脑的边界处。
英国阿尔茨海默症研究中心负责人Julia Dudley(未参与该研究)表示,现在判断这种方法是否适用于人类还为时过早。毕竟小鼠与人类的大脑血管系统存在显著差异,而此次研究只针对少量携带特定类型痴呆的小鼠进行。
尽管如此,她认为结果依然令人振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修复血脑屏障本身,或许能开辟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新途径。”
她写道:“这类研究虽然仍处早期,但正是通向治愈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