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小扮逆袭成的CEO,辞职了
2025-10-18 10:25:26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称,丰巢创始人兼CEO徐育斌已正式提出辞职。对此,中国新闻周刊向丰巢方面求证,相关负责人表示暂不回应。
鉴于丰巢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已于今年2月底失效,此次人事变动引发外界广泛猜测:是否与IPO进展不顺、公司发展不及预期有关。今年4月,丰巢高管备案信息变更,徐育斌和CFO周湘东退出董事名单,也被解读为高管“换血”的伏笔。
不过据快笛田流专家、贯铄资本CEO赵小敏了解到的消息,徐育斌是由于个人身体原因辞职,公司运营正常。
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随着这位创始人的离开,曾由他主导的丰巢,或许无法避免迎来新的变数。
图/视觉中国
手握快递员逆袭剧本
创办丰巢后,徐育斌最为外界所熟知的一个标签便是“快递小扮逆袭成独角兽创始人”。
公开资料显示,1981年出生于广东梅州的他,高中毕业后踏上外出打工之路。在广州几经辗转后,他又到深圳,在顺丰做起快递员。
在那个还需要靠快递员手写记录送货地址和联系方式的年代,靠着勤奋细致,徐育斌总是能把快递送得又快又准。这也为其开启了从一线快递员到顺丰大区管理层的晋升之路。
做快递柜的灵感也在此期间开始酝酿。徐育斌曾在采访中回忆,2009年到2010年的两次外出考察对其颇有触动:一次是在韩国的一个电视购物仓储物流中心,他直观地看到自动化仓配的效率,期待起中国电商物流更智能化的未来;另一次是在考察国际快递巨头DHL时,他了解到DHL的柜子与学校机构合作,作为收派件的载体大大提升了快递处理效率。
“我当时想,这就是我们未来的机会:中国电商蓬勃发展,末端物流智能交付的需求将会非常强烈。”徐育斌曾谈道。
徐育斌做快递柜的构想,很快得到了顺丰创始人王卫的支持。不过钱、人(包括王卫本人)等资源的投入,最初并未让产品立即成形,项目一度陷入停滞。
直到2015年,随着快递业务量快速增长,行业对物流科技化以及末端物流新模式的需求明显增加。加之在顺丰内部,王卫通过一份报告发现徐育斌并没放弃快递柜的想法,这个项目终于迎来转机。
当年,顺丰、申通、中通、韵达、普洛斯五家物流公司联合投资5亿元,丰巢正式诞生。
创业初期,徐育斌在“铺网”上相对激进。他坚信,网络覆盖本身就是竞争壁垒。“这张网如果不具备24小时服务、高效能、高密度的性质,它是没有价值的。”他曾对媒体表示,“为了保证整张价值网的完整性,有些网点即使亏损,我也是需要保留的。”
公开数据显示,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丰巢在全国70余个城市铺设了4万组智能快递柜;收购e栈后不久,丰巢快递柜数量迅速攀升至10万;2018年,中国快递业务总量约507亿件,丰巢累计取件量接近25亿,占比近5%;2020年,丰巢收购中邮速递易,据天风证券当时研报,收购完成后丰巢市占率将达69%。
高速扩张的丰巢,也一度是资本的宠儿。天眼查数据显示,2015—2018年,丰巢每年均有融资到账,四年累计金额超55亿元,投资方在快递巨头外,还有鼎晖投资、国开金融等知名投资机构。2017年,丰巢估值为55亿元,到2021年完成B4轮融资时,这一数字为230亿元。
到去年8月底,丰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向“快递柜第一股”发起冲刺。
九年亏损60亿元
但运气和资本并未一直伴随丰巢。随着行业红利消退、竞争加剧和资本环境变化,这条看似稳健的路开始出现裂缝。
多位行业分析师曾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快递柜的柜体、安装、维护、运营(含物业租金)等成本本就高昂,且随着时间推移仍在走高,如柜体硬件成本已从此前的3万—5万元,增长至5万—8万元区间,有些甚至超过了10万元。
而成本居高不下的同时,丰巢的收入多元化进展亦不如想象中顺利。
快递柜业务上,2020年以前,其收入主要来自根据包裹大小不同,丰巢向快递员收取的存放费用;至于消费者,无论其包裹占用快递柜多久都分文不取。2020年起,丰巢公开向消费者收取快递超时费的计划,一度引发消费者、快递员、各地部分小区业务委员会及物业管理中心的集体炮轰。
执行至今,此种收费模式仍与争议相伴。去年10月,中国证监会还在问询中要求其说明滞留费用和包裹服务费的金额、占比是否符合法规,但丰巢并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补充披露。
在这个本行之外,丰巢也陆续找了很多方法试图进一步从其用户身上开发更多价值。
2020年前后,丰巢曾先后进军社区团购、电商等行业,但很快就悄然没了声响,并未激起太大的浪花。
到了2022年,丰巢在其小程序中上新了生活服务专区,将洗衣、家政、上门维修等到家服务纳入了业务版图。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看来,这些新“副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丰巢的主营业务起到了补充作用。
招股书显示,包括互动媒体服务、洗护服务和到家生活服务在内的增值服务及其他业务在2021—2023年及去年前五个月,分别为丰巢贡献9.22亿元、8.96亿元、9.56亿元、4.35亿元的收入。
但丰巢并未就此走出巨亏的泥潭。据招股书披露,因投资建设及运营智能柜网络所产生的巨额成本及开支,2021—2023年,其在营收分别为25.26亿元、28.91亿元、38.12亿元的情况下,净亏损分别为20.71亿元、11.66亿元、5.41亿元。另据公开数据,从成立到2023年,其累计亏损已超出60亿元。
时至今年2月,原本可能为扩张和进军海外市场补充弹药的IPO进程,迎来了招股书失效、暂时搁浅的结局。虽然丰巢公开表示仍在推进香港上市事宜,但其不确定性就此又添了一层。
产业分析师张书乐判断,丰巢未能成功上市的核心障碍是其故事不具备增值空间。“尽管智能快递柜在技术上更优越于劳动密集型的驿站,却非但没能对快递业的末端服务形成降维打击,反而被驿站们升维打击。”
以菜鸟驿站为例,在轻资产的加盟模式下扩张速度快,快递处理量也随之迅速增长。根据招股书数据,2023年,菜鸟驿站处理的总包裹量超290亿件;而作为末端物流先发者的丰巢,总量为近67亿件,不足前者的1/4。
在张书乐看来,丰巢的上市失败和一系列商业冒险没有结果,作为创始人的徐育斌需要承担责任。
赵小敏对丰巢当下的发展情况也表达了相当的遗憾。他认为,丰巢的业务链条是能跑通的,规模效应还有极大空间;而丰巢却错过了几次乘胜追击、大幅提升规模的机会,譬如并购速递易、e栈以及2020—2023年间的政策支持窗口等。而这些选择背后,与公司一号位的决策息息相关。
若从这一角度出发,创始人的离场,或许并不会加剧丰巢的危机,反倒可能给其带来新的战略思路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