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村小校长:“只有4个学生也得正常运转”

2025-10-15 22:26:00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南方周末



尴尬的村小校长:“只有4个学生也得正常运转”

2025年6月5日,重庆市梁平区福禄镇中心小学紫龙教学点,六年级学生陶涛(右)在课间和老师打乒乓球。这是一所当时只有一名学生、两名老师的乡村“微小学”,陶涛毕业后停办。视觉中国图

4个学生,5个老师。2025年9月开学后,中部省份一所乡村小学的校长徐雯(化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是建校以来最少的一年”。

徐雯今年32岁,在她任教的这些年里,学生人数从几百降到个位数,年年减少。在周边乡镇,这样的“微型学校”不止一所。

与学生人数形成对比的,是新建的校舍和齐全的设备。教学楼刷着白墙,走廊铺着瓷砖,操场是塑胶跑道,每个教室都有电子黑板、投影仪和电脑插口。等到一切都焕然一新时,学生却越来越少了。

在不少乡村,这样的场景正在变得常见。长期调研基层教育的武汉大学社会学博士周新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以他挂职的县城为例,2025年,全县30人以下的村小有80所,50人以下的有129所。

教育硬件的刷新速度,赶不上学生们离开的速度。留下的,多是由老人照看的留守儿童和老师。他们在崭新的教学楼里,静静见证着一所所村小的“消失”。

课表“私人定制”

徐雯既是校长,也是语文和英语老师。

早晨,她先给唯一的六年级学生上早读,盯着孩子开口读书,再翻看前一天留的作业,逐题批改;接着,她继续上六年级的语文新课;上午最后一节课是英语,四十分钟的课程,她讲三十分钟,最后十分钟让学生练习。课间,她和同事匆忙进厨房,洗菜切菜,准备午饭。中午,老师和学生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饭后,她还要处理一些行政事务,顺带和学生们闲聊。

下午的课换成一年级。唯一的小男生正学写字,徐雯全程守在身边,一笔一画地纠正。最后一节课,要么把学生聚在一起看书,或干脆上一节体育课。在这所村小,体育课的安排较为随意,通常就是带孩子跑跑步,或者教他们使用一些简单的器材,至于什么时候上体育课,更多取决于当天的天气和孩子们的状态。

四个孩子来自村内三个家庭,他们被分散在三个年级,其中一年级和六年级是“一对一”的课堂。课程表成了“私人定制”,语文、数学、体育,全都围绕着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短板调整。六年级的女孩作文薄弱,徐雯就要求她每周完成两篇作文;一年级的男孩注意力涣散,徐雯就坐在他旁边盯着他写字。

徐雯形容,给一个学生上课更像一场“圆桌会谈”。老师与学生并肩而坐,中间摊开一本教材,上课、提问、回答,节奏更接近聊天,而不是传统的讲授,黑板和多媒体逐渐失去了存在感。因为人少,课堂也更随性。徐雯表示,孩子状态好,两节课的内容一节课就能完成;状态不好,老师会放慢进度,甚至允许学生趴在桌上休息,等下节课再继续。

这样的教学体验,和徐雯刚参加工作时完全不同。那时她在同乡另一所村小带七八十人的大班,教学进度表是唯一的“指挥棒”,每天要完成哪篇课文、哪份练习册,按部就班,没有多少灵活余地。如今,课程计划往往因人而异,数学好的孩子可以“跳”进度,作文差的学生则要反复打磨,一年级的孩子爱玩,体育课就安排更多新游戏,引导他从玩耍里学习。“现在主要是看孩子能接受到什么程度。”徐雯说。

在湖南,19岁的李瑶(化名)刚刚走上讲台。她是免费师范生,从初中毕业后接受五年一体化培养,今年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回家乡任教。李瑶所在的村小,全校只有8名学生,分散在二、三、五年级,由3位老师共同承担全部教学任务。她负责五年级的4个学生,语文、数学、英语都要教。

李瑶所在的镇共有三所村小,另外两所也不容乐观。李瑶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其中一所学校只有3个学生、2名老师;另外一所人数稍微多一点,但也不过七个老师、几十个学生。李瑶听说,她所在的这所村小,人数最多时,有三百多个学生。

在李瑶看来,小班教学并不总是理想状态。她曾在县城最好的小学实习,一个班有57名学生,课堂气氛热烈,提问时总有人举手,讲课也更有激情。但现在,有时候只有一个学生配合。“我的心情会大打折扣。不是摆烂,就是没有之前那么大的激情了。”

“时代的洪流”

村小的学生减少并不是突然之间发生的。徐雯记得,她于2024年9月调任这所村小当校长时,学校还有12名学生,一年过去,仅剩下4名。

流失的学生各有去向,有的学生随父母去了外地,有的学生被家长送进县城学校,还有的学生去了附近规模稍大的村小。徐雯听老教师说,2000年前后是这所村小最热闹的时候,有五百多个孩子,周边村子的孩子都往这里集中。

2014年她参加工作时,在同乡的另一所村小,学校也有四五百个学生,如今只剩二十多人,且一年级几乎招不到学生。

徐雯所在的两所学校并非孤例。她说,在她任教的乡镇,学生人数10人以下的村小就有4所。徐雯的同学在同省其他市任教,教室里的孩子同样是个位数。“像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更像是时代的洪流。”

周新成调研发现,村小学生减少已是全国性趋势。沿海地区在十多年前就基本完成了撤点并校,村小几乎消失;西部因有教育资金支持,状况相对稳定。最严重的情况出现在中部,以河南、江西为例,一些县同时存在上百所学生不足50人的村小,其中不少不足30人。

之所以招不到学生,在徐雯看来,是因为“没人可招”。徐雯称,她所在的村庄有几千口人,2024年只出生了两个孩子,周边十多个自然村加起来,适龄儿童也寥寥无几。

除了孩子越来越少,转学也在分流生源。过去,进城随迁读书门槛高,很多孩子不得不留在村里,如今城市政策放宽,就近入学更容易,家长自然会把孩子带走。徐雯在江浙沪调研时发现,当地学校也面临相似情况,“不是只有我们这里生源紧张,大城市那边也没有孩子了,因此他们放宽生源条件”。

在徐雯看来,村小生源锐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私立学校的崛起。

十年前,她所在的村小还算稳定,但在附近私立学校兴起的那两年,学生人数出现过一次明显的下滑。争夺生源的关键不在于师资或课程,而是一顿中午饭。徐雯解释,公办村小不管午餐,孩子们需要爷爷奶奶接回家吃饭,而老人既要下地干活,又要做饭,十分不便。相比之下,私立学校统一提供午餐,成了许多家庭最直接的选择。

私立学校的招生方式也更积极。徐雯记得,那几年常有人拎着礼品上门劝说,许诺“孩子在这里成绩一定更好”。为此,他们在期末考试时,往往出更简单的试题,让成绩看上去漂亮。徐雯反思:“那时候我们在家校沟通方面做得不够,没意识到学生流失会发展得这么快。”

随着越来越多家庭把孩子送去私立学校,乡里形成一种风气,“一个学生学费一两千,我家里能送两三个孩子去上,就说明家里条件好,也更有面子”。去的人越多,带动效应就越大。



2020年9月9日,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后坝村,小学老师李顺祥在给三年级仅有的6名学生讲课。视觉中国图

留下的孩子

李瑶注意到,转走的学生多数是学习成绩好的,或是家长认为有潜力的。留下的,多是成绩较差或有特殊情况的。她所在的学校里,二、三年级的学生基础普遍薄弱,其中两名学生智力可能存在缺陷。“有个二年级的孩子,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清楚。”

这些孩子的家庭多有缺席的成年人。有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有的母亲早逝或离家多年,由年迈的祖辈照料。

在周新成看来,这类学校已经成为了“服务极少数农民家庭的、具有兜底性质与福利性质的‘托育机构’”。

林岚(化名)也深有体会。29岁的她原是一名导游,2020年考取教师资格证后,到河南一所村小任教。她来的时候,学校还有近两百个学生,如今只剩几十个。学校最大的班有16人,最小的只有4人,是她带的四年级。四个孩子中,有两个由爷爷奶奶抚养,另两个的母亲留在村里、父亲在外工作。

林岚发现,留守孩子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村小很常见。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女孩,性格寡言,父母离婚后跟着父亲生活。林岚去家访时,要么看到她在冬天手洗一盆衣服,要么在夏天背着打药桶干农活,“过早地感受到了成人世界的压力”。

徐雯认为,村小的孩子未来的路往往比城里孩子更早地被限定。她与家长沟通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怎么样也得上个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再出去打工”。在县城,家长们普遍认为上大学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可在村子里,读到初中甚至高中,已经被视为“完成了任务”。她带过的第一届学生,如今已经走出校园。那一届人数多、成绩好,她也用心去培养,但最终能走到大学的仍是少数。即便考上,也多是普通院校,毕业后散落各地,过着寻常日子。“能去大城市定居的,目前我还没看到。”徐雯说。她的语气里没有责怪,更多的是一种遗憾。

“撤掉村小,不意味着放弃孩子”

围绕着只有个位数学生的村小,争议从未停止。有人说这是“浪费国家资源”,呼吁尽快合并;也有人坚持,“只要还有一个学生,就值得坚守”。站在这场争论的中间,徐雯心情复杂,她知道,教育不能简单地用成本来衡量,但也无法回避更现实的问题。

她所在村小的四个孩子,之所以留在村小,都有现实理由。三年级的小女孩身体存在问题,正在做康复训练,在几十人的大班里容易被忽视;六年级的孩子,父母年纪已大,只能守着土地,既没有精力也没有条件在县城陪读;另两个学生是亲兄弟,他们的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孩子留给祖辈照料。徐雯知道,对这些家庭而言,留在村小是最实际的选择。

徐雯能理解这些家长的坚持,但作为校长,她也并非毫无犹疑。刚接手学校时,她常常感到丢人,“就这几个人,你当什么校长?光杆司令吧”。甚至在亲友问起时,她也不好意思说出真实的在校人数,总是含糊回答“几十个”。在教育系统里,校长们也心照不宣,彼此不愿公开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那种难以启齿的感受,她至今记得。

徐雯甚至想过要劝仅剩的几个学生转学。但走进教室,看着孩子们写作业、聊天、玩耍,她又动摇了。“要是这个学校不存在了,他们怎么办?”

过去的一年,她的心态慢慢发生变化。她不再回避学校人数的尴尬,也不再觉得“人少”是丢人的事。“就算只有四个学生,也得让学校正常运转。”

但徐雯心里也清楚,学校被合并几乎是迟早的事。她称,2024年,县里已经开始收集各村小的师生情况,计划调配资源。在人口持续外流的背景下,村小难以为继,而县城里的学校又在超负荷运转。徐雯认为,城乡教育间的失衡,迟早会倒逼一次调整。

李瑶所在的湖南小镇,也在经历同样的过程。她任教的村小,已向上面申请撤并学校,但具体撤并时间仍未确定,可能是下学期,也可能要等到一年之后。按以往惯例,撤并后,分散在村小的学生会统一进入镇中心小学。

如果不能顺利撤并,李瑶也不打算在村小常待。按照政策,她有五年的服务期,但并不固定在这所村小,也可调去镇上的其他小学。“我肯定想出去,”她说,“我才19岁,不可能一辈子在村小教书,村小学生太少,对我的教学经验帮助不大,我更想去生源好的学校教书。”

和李瑶不同,林岚更希望留在村小教书。在她看来,她所在的村小堡作简单,教师关系融洽,也没有“内卷”,且有乡村补贴,算下来收入比县城里的老师还高。“其实来这儿教书的老师,大多都想留下。”

但这所学校在逐步走向终点。林岚说,学生一年比一年少,并且明年起就不再招收新的一年级。届时,孩子们会被陆续送往镇上或县城学校,等到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学校就将彻底撤并。

林岚明白,村小被撤并是早晚的事,只是心里仍有些不舍,“不是我们不愿意留,是学校撑不下去了”。

徐雯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她知道,即便学校被撤并,老师们还会有新的安排。但对这4个孩子来说,失去这所学校,就意味着失去了一种最现实的选择。

周新成则认为,撤掉村小,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放弃。相反,这可能是一种更现实的公平。他强调,教育公平不应当仅仅理解为“家门口就有学校”,而是要让孩子能够在正常的班级氛围里学习和生活。集中资源办好乡镇学校,配备完善的宿舍和校车接送,让孩子们每天都能与同龄人交流,接受完整的课程,这才是对他们更负责任的选择。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日本准备提高签证费 达到美欧同等水平
  2. 内幕外泄 蔡习惊慌推保密局出台前
  3. 四中全会前夕 多位学者分析中共权力游戏
  4. 每天三杯绿茶,或能降低痴呆风险
  5. 核发几乎归零 H-1B签证持有人渐从美房贷市场消失
  6. 权威媒体下场,雷军面临口碑风险
  7. 伊利诺伊州一名警察被捕 经查是非法移民
  8. 俄方发起、时长2.5小时!俄美总统通话细节公布
  9. 曹长青:美国第五次大觉醒已到 意义重大
  10. 国际科研团队发现“原始地球”幸存物质
  11. 拜登政府白宫发言人坦露退党心路:无法忍受这个党
  12. 美中贸易战火升级 港口费用与稀土管制开辟双重战线
  13. 川普暗示对委内瑞拉动武 美军特遣队已就位
  14. 95后女孩辞掉央企工作陪妈抗癌 一年多后妈妈离世
  15. 四中全会前夕的权力布局 习近平会下台吗?
  16. 美国商会起诉H-1B签证费新规
  17. FBI局长:川普上任后 逮捕和起诉中国间谍增50%
  18. 前美军飞行员涉华引渡案上诉进行中
  19. 江门灭蚊乱象丛生 社区要居民交钥匙、处决狗
  20. 国民党主席选举 郝龙斌与郑丽文分别代表什么路线?
  21. 刑满释放后,郎永淳过得怎样?
  22. 女模被骗到缅甸园区,遭活摘器官惨死
  23. 中国大V反智言论愈发猛烈,世界人民都笑了
  24. 中国库里南,给了BBA致命一击
  25. 快手进入中年危机?两年十多名高管离职
  26. 不想心梗,这3类坚果要少吃
  27. 被通缉的财阀千金疑成电诈大佬 曾是男星未婚妻?
  28. “我爱希特勒!”…青年共和党领袖群聊遭曝光
  29. 剑桥女博士饿死在家中 给所有中产精英敲响了警钟
  30. 美移民假释费用增至千元 十种情况可豁免
  31. 来我的生前告别会,不要眼泪、得好玩
  32. 16岁女孩治疗12天后去世,官方回应
  33. 托起一个被黄谣伤害的孩子:男孩、女孩、母亲们
  34. 微软等科技巨头加快供应链与中国脱钩
  35. 中国哪个城市的财商最高?
  36. 方便面这样吃最伤肾 医生揭十大地雷
  37. 吉林民众在香肠里吃出“3颗牙齿”
  38. 诡谲!于朦胧遗物疑遭展出 网爆“北京798艺术馆罪恶”
  39. 曹德旺辞去福耀集团董事长职务
  40. 14岁女遭同班男生刺死 女孩家长曾接送男孩上学3年
  41. 央视直播“杀共匪”非宣传事故 是体制已病入膏肓
  42. K签来了,我们准备好开放了吗?
  43. 流亡十个月,阿萨德命运早已不由己?
  44. 250周年国庆纪念碑采凯旋门式 川普展示模型
  45. 遭辽宁女监折磨 68岁法轮功学员瘦成皮包骨
  46. 微软等科技巨头加速供应链去中国化
  47. 第23届北京两界联席会议论坛举办
  48. 4件事加速消耗肾气
  49. 锂电池行业发布《自律实践指南》
  50. 学贷从IDR转移至IBR 或影响豁免资格
  51. 英国再推迟对中共超级大使馆规划裁决
  52. 中共政策恶果 上海剩女现象与人口双重危机
  53. 兰州一医院发“喜报”祝门诊人数创佳绩 引争议
  54. SK集团会长婚外情,被判与妻子分割69亿
  55. 分析:中国经济陷低谷 四中全会前乌云密布
  56. 中共财政吃紧 四中全会前各地改变维稳方式
  57. 杨幂带火一种松弛感穿搭:睡衣+皮风衣
  58. 为什么你喝凉水都长肉?
  59. 广西洪水围村半月停电停水 当局无视村民求救
  60. 台湾大学生用不了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