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前夕的权力布局 习近平会下台吗?
2025-10-16 22:28:15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看中国
第二十届中共四中全会召开进入倒数,习近平的去留问题摆在大众的眼前。近期,北京政局出现一连串罕见信号:中央党媒连续发布被解读为“为接班人铺路”的文章。同时,中美关系再度恶化,中共宣布启动“稀土战”反制美国,却换来美国财长公开警告并引发西方联盟反制呼声。四中全会因此不再只是例行会议,而被视为决定中国政治路线与权力重新洗牌的“生死大会”。
党媒释放的讯号真的只是文字游戏吗?
近一周以来,中央级媒体出现的几篇文章,引发外界密切关注。
《人民日报》旗下的文章被多家中文媒体与评论者解读为“暗示”或“指路”,例如被指谐音或象征性地支持胡春华、汪洋等人物上位的报道,引来大量转载与评论。罕见政治信号:党媒为谁站台?
10月13日:《青春华章》
“青春华章”的谐音,让不少评论者直指此文在暗示“胡春华”,过去被称为“接班梯队”的团派代表人物。
10月14日:《牛伯乐》
在中国政治语境中,“伯乐”意味选贤任能、推举接班。前《文汇报》高级记者姜维平分析认为:这篇文章是“老人党”藉党媒发声,力挺胡春华重新回到权力核心。
多名观察人士指出,这不仅仅是媒体用词巧合,而是权力斗争公开化的前奏。当《人民日报》这样的中央级喉舌开始“指路”,说明党内确有人透过宣传系统削弱习近平政治正当性,塑造“接班”叙事。
多个海外与港台媒体整理了这些片段,认为党内确有势力在透过官方宣传体系放风,塑造“接班”叙事的公共基调。这种手法,在中共内部并非新鲜事,但在高层博弈期会有带风向的意味。
军队与人事组织权 谁才是真正决定者?
在中国政治中,口头与文本的博弈之后,关键仍回到能否掌握军委、党的人事机制(中组部、纪委、宣传系统)与信息控制。即便党媒透过“寓意式”文章为某人塑造声势,若军队或党内主要人事机关站队未明,权力移转仍难成行。历史上,几次高层变动都发生在军方或重要政治局常委级别的默契或突发决定之后。
有观察指出,部分“老人党”的人事动作,但到目前为止,公开可查的迹象仍显示结果有高度不确定性:既有迹象支持“习被架空”的推演,也有迹象显示习仍保有不被拿捏的资本,那就是“老人党”保党就要保习的徘徊不定,阻碍了军方和倒习派的动作。
习近平的绝地反击用对外冲突转移内斗?
近期中国忽然升高对美对抗姿态——重启稀土战。这看似经济博弈,但多位中国时评人士,包括“墙内普通人”分析指出:这更像习近平打出的“揽炒战术”。何立峰趁李强出访朝鲜期间,突然宣布对美稀土出口限制。
然而这一步棋的效果却适得其反——反而让党内更多势力意识到,如果继续让习掌权,中国将被拖入国际孤立与经济崩塌的深渊,加速了反习联盟空前团结。
美中紧张全面升级美财长警告“稀土战”自伤中国
对于中共重启稀土战,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Bessent)近日公开警告,北京若试图将稀土等关键战略资源武器化,企图打击美国与西方供应链,最终恐“先伤己后伤人”,反而严重拖累中国经济。他更强调,美国已准备联合盟友采取反制行动,一旦北京执意走贸易胁迫路线,势必加速全球产业链与中国脱钩,“这是中国承受不起的后果”。
令人意外的是,一向以温和、务实形象著称的贝森特,此次对中共的措词罕见强硬。他直言中共高级贸易谈判代表李成刚“精神错乱”,并批评北京“妄想以一己之力挑战整个自由世界”,警告若中方持续失信,“世界将不得不重新选择合作伙伴,而不是继续被中国绑架”。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川普在白宫回应媒体提问时明确表示,美中已处于“实质性的贸易战”当中。他指控北京多年滥用贸易规则、窃取技术与扭曲市场,如今美国正在“扭转不公平竞争的局面”。
专家分析 美国非单打独斗 西方联盟已形成
美中问题专家蓝述分析,美国并非单兵作战,而是逐步整合盟友形成对中战略联盟:
“随着中共对自由世界的威胁越来越明显,西方国家逐渐清醒,意识到这已非单纯的经贸竞争问题,而是捍卫自身安全与国际秩序的战争。中共正在把世界拖向冲突边缘,而西方则被迫联手维护和平。”
资深政治经济学者吴嘉隆则指出,美中进入“新冷战”已成事实,关系从有节制的竞争全面转为对抗:
“冷战一旦启动就没有回头路,只能持续到一方崩溃为止。未来,美中势必在科技、金融、军事、供应链等领域全面脱钩,而台湾与日本将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盟友。”
他预测,中国经济将陷入加速恶化的困境,社会结构也将逐步失衡:
目前中共已经出现制度崩坏的前兆。如果习近平仍长期掌权,中国人将看不到未来。”
所以此次习近平的绝地反击,反而遭到了国际联盟的反噬,可谓愚蠢至极。
北京权力版图出现剧变?传温家宝“临时接管批示权”
与外部情势同步升温的,是北京内部政治风暴。旅美评论人蔡慎坤爆料称,近期中共内部所有上呈下达的重要文件,竟须经前总理温家宝签署才能生效,被视为极不寻常的政治信号。
时评人唐靖远指出,这几乎等同于宣告习近平的中央决策机制“失灵”:
“这意味着习近平的权力正遭到绕过或削弱,内部可能已出现制衡力量。”
另外,中共总理李强10月15日罕见主持“经济形势座谈会”,并邀请《直面中美贸易冲突》作者徐奇渊率先发言,公开讨论中美贸易对抗。评论人江森哲分析:
“这相当于李强直接挑战习近平的经济决策权,尤其是习近平此前让亲信何立峰绕过国务院与美谈判,李强此举疑是在重新夺回经济主导权。”
外界猜测,四中全会后,中南海政治格局恐将出现重大重组。
胡锡进“突袭”批网控 背后是权力斗争信号?
另一起引发外界震惊的事件,是《环球时报》前总编胡锡进突然发文,罕见批评中共“过度网络管控”,要求放宽舆论。他暗示习近平上台后“社会噤声加剧”。此言论与中共网信办“禁止负面情绪传播”的最新指令公开唱反调。
评论界普遍认为,胡锡进不可能单独行动,其背后恐有高层授权。江森哲指出:
“在四中全会前夕接连出现挑战习近平权威的异动,显示高层内部已出现激烈分歧,这不是偶然,而是政治搏杀的前奏。”
四中全会成风暴中心 中共内斗或全面公开化
总体观察,各方迹象显示,北京不仅面临国际围堵与经济下行压力,更可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四中全会即将召开,势将成为中共高层权力重组的关键节点。外界普遍预期,围绕经济方向、对美政策以及习近平权威的激烈斗争已无法避免。
为什么这次四中全会被认为是生死会议:对习近平而言:不是继续掌权,就是权力瓦解;对团派与老人党而言:如果这次不动手,恐怕再无机会;对官僚与资本集团:在选边站与保命之间已无退路。
四中全会可能出现的三个剧本
基于各种脉络,可以勾勒出三个最可能的剧本,每个剧本都对中国未来有不同影响。
习被架空但不公开下台:形式上继续保留名义上的职务(例如党的某些头衔),但实权透过人事调整、军委或中央机构分权而旁落。
后果:政策方向回归更集体化、温和的经济复苏策略;对外则更注重稳定与谈判;但党内清算与人事重整将带来短期不稳。
习被逼宫正式下台:形式上“老人党”联合,通过四中全会或随后的人事调整直接更换习近平的核心领导。
后果:有人说短期内政治震荡加剧,但笔者认为,其下台早已是大众期待之中的事,并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和中共高层的预想可能是相反,而习越久在位,越是会激起民愤。此剧本对习家军而言几乎是灭顶之灾。
习强势过关:形式上习以外交或安全事件凝聚支持、军方或高层显示忠诚,压制反对声浪。后果:短期强硬路线延续,但国际反弹与内部不满可能积累,长期政经风险上升。
为何四中全会不是单纯的政策会议?
这一次的四中全会之所以被外界赋予“生死会议”的称号,不只是因为媒体放风,而是因为这次会议的组成、议程与会后的人事安排,都可能直接影响到中共高层的选择,也将决定中共的的未来。
变局已成趋势,结局依然有变数:四中全会前夕的事态显示中共内部权力博弈正进入高峰:党媒的放风说明博弈已不再完全私下进行;外部事件(如稀土)被多方用作博弈工具;而最终结果仍取决于谁能在短时间内控制军队、人事与宣传等关键资源。
从目前可查的公开迹象,习近平被公开逼宫下台的可能性存在,不过,无论哪一种结果,中国未来的政策走向、治理模式与国际互动都将因此震荡,因为中共的解体不是按照人的意愿而为的,那是不可违背的天意。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