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6改无人机,性价比并不高
2025-09-25 08:25:16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世界的多重视角
这次长春航空展,出现一款歼-6无人机,又引发一波“低成本无人机消耗敌人防空火力”的畅想。
展板上介绍了,这型歼-6无人机是1995年首飞的,正是解放军备战压力最大,也是实力最弱的时候。
事实上,在本世纪初那会儿,网络上有很多“将歼-6改为无人机”的讨论,并且有传闻中国空军也在确实在这么做。
现在,歼-6无人机的出现,算是证实了当初的传闻。
不过,还是要注意到展板上最后那句话:可用作攻击机和训练靶机,供战斗机飞飞行员和高炮、地空导弹、雷达操纵人员演练和打靶。
看到没,这型歼-6无人机主要是作为靶机使用的。
至于作为自杀式无人机使用,那只是附带的功能(扔个石头出去都有杀伤力,何况一架飞机)。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把歼-6这种有人战斗机改为无人机,并在战时大规模使用,其成本是很高的。
最后那句话被很多人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首先,改装成本就不会低。
先看一个简单的比喻:
同样是算数,我们可以用算盘,也可以用电脑。
算盘必须有人去拨算盘子,电脑必须有人去操作鼠标和键盘。
假如改为无人系统,那算盘就需要一个机器人来拨弄算盘子。
但是,电脑只要在程序里预先植入一段程序,到时候激活这个程序自动计算就行。
上面这个比喻,就是机械操纵和电传操纵的区别。
机械操纵的飞机,就好比用算盘来计算;电传操纵的飞机,就好比用电脑来计算。
歼-6就是机械操纵,如果要改为无人机,就必须设计一个机器人去开飞机。
这个能开飞机的机器人(不要非得想成人形,其实就是一个机器人系统),本身就需要研发和生产成本。
而且,作为远程自杀式无人机使用,还得有自主导航能力。
歼-6原始的导航系统很简陋,也就是靠罗盘简单指个方向,主要还是人肉导航和判断。
但是,作为自杀式无人机使用,其导航能力就要精准。
这套导航系统,也是成本。
中国海空军先后装备过3000多架歼-6,就算剔除早期报废的,只考虑1995年之后还能用的,其数量也不少。
这个改装成本,当年怕是很难承受。
座舱里的这个圆盘,可能就是自动驾驶系统的一部分。
其次,歼-6无人机的维护成本也不低。
歼-6设计的时候是按照有人战斗机的标准,改为无人机后虽然没有飞行员了,不需要相应的环控系统,但是飞机的主要物件、结构都没有变的。
而且,操纵系统、导航系统还复杂了,武器系统还增加了东西(比如内置的炸药、外挂的导弹)。
所以,它的燃油、滑油、液压、武器,都需要定期维护(而且是按照有人战斗机的标准),以确保能正常起飞、飞行。
毕竟这玩意儿起飞后要在己方境内飞行一段时间,要是保养不当,中途掉下来就麻烦了。
所以,非展战时状态下改装两三千架歼-6,并且维护得当,成本有点高。
虽然改为无人,但是对它的保障标准不会降低,甚至更高了。
再次,歼-6无人机用起来并不方便。
一来,歼-6起降需要机场,这会占用调度能力。
歼-6开加力的情况下,起飞滑跑距离超过500米,只有正儿八经的机场才能运作。
大规模使用的话,一次怎么也得起降几十架吧?
前线机场在战时会非常忙碌,被歼-6无人机占据几十架次的调度,那有人战斗机的出动就会受影响。
至于有人说,通过高速公路起降,那就更不是实际了。
因为你还得用车辆把飞机、保障器材、人员运到高速公路周围,这工作量是很大的。
尤其是歼-6翼展达到9米(要占据3车道),高度达到3.89米,装载平板货车上就超过4米了。
这个尺寸下运输,能用的道路不多,那是不是还得把机翼和垂尾拆了运输,到了目的再组装起来?
要知道,你不是运输一两架,而是几十甚至上百架。
这工作量,想想都头疼。
不要以为这样运输很方便,尤其是数量多的时候。
综合分析下来,把两三千架歼-6改为无人机,并不是性价比很高的做法。
在条件缺乏的90年代、本世纪初,做这方面的尝试可以理解,但是现在就没必要抱着不放了。
如果是为了低成本的打击,远程制导火箭弹、AKD-63这类并不贵的空地导弹足够多。
如果是为了消耗对方的防空火力,且不说有大量的自杀式无人机,一架歼-16D、高新电子干扰机都可以模拟出足够多的假目标。
甚至我敢说,现在靶机都不会用歼-6无人机了,因为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执行低成本消耗任务,这种无人机才是性价比最高的
另外多说一下,不要觉得这两三千架的歼-6改为无人机能起很大作用。
一场现代化的海空大战,对导弹、无人飞行器的消耗是以万、十万来计算的,有没有这点歼-6无人机,真的不影响什么。
何况还不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