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铁集团半年亏超33亿元 26城地铁亏损严重
2025-08-23 16:25:36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消费需求萎缩的背景下,地铁行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正面临严峻的经营困境。深圳市国资委旗下的深铁集团最新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净亏损33.61亿元,延续去年巨额亏损态势。这并非个案,全国29个开通地铁的城市中,扣除政府补贴后,26个城市的地铁运营出现亏损。
深铁集团半年亏超33亿元 经营压力依然严峻
8月22日晚间,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深铁集团”)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72.84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降21.67%。虽然亏损幅度较去年同期收窄约4.32亿元,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仍亏损约33.61亿元,经营形势依然严峻。
回顾2024年全年,深铁集团录得净亏损334.61亿元的历史性巨亏,今年上半年虽有改善,但仍未能扭转亏损局面。截至6月末,公司负债合计4,796.2亿元,资产负债率约为60.46%,财务压力巨大。
从业务结构分析,地铁运营与站城一体化开发构成深铁集团两大主要收入支柱,但两者表现出明显分化趋势。地铁、铁路运营及管理设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55.92亿元,同比增长16.34%,但业务成本高达68.6亿元,收支缺口约12.68亿元,凸显了地铁运营本身的盈利困境。
更为严重的是站城一体化开发业务受房地产市场低迷严重冲击。该业务营业收入同比暴跌63%至约16.25亿元,收入占比从过去几年的50%以上骤降至22.3%。深铁集团表示,收入下降主要系房地产周期性结转影响所致。
投资万科成包袱 持续“输血”加剧财务负担
深铁集团当前困境与其对万科的重大投资密切相关。作为万科第一大股东,深铁集团目前持股比例达27.18%。
2017年,深铁集团在房地产市场斑峰期斥资约664亿元从华润、恒大等企业手中收购万科股权。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万科市值已从巅峰时期大幅缩水至八百多亿元,不足高峰期的五分之一。
万科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119.5亿元,业绩持续承压,直接拖累深铁集团投资收益。更为关键的是,深铁集团仍在持续为万科提供资金支持。今年上半年,深铁集团累计向万科提供238.8亿元借款以维持其正常运营。
除直接借款外,深铁集团还通过多种渠道支持万科。今年4月,万科旗下中金印力消费REITs在深交所上市,深铁集团作为初始战略投资人认购约10亿元,占发行规模近30%。5月,深铁集团以22.35亿元竞得万科转让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项目。这种持续“输血”模式对深铁集团财务状况构成了持续重压。
全国29个地铁城市 扣除政府补贴后26城亏损
深铁集团的困境绝非个例,实际上反映了整个中国地铁行业面临的系统性挑战。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城市客流量下降、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因素叠加,使得地铁行业的经营环境急剧恶化。
数据显示,在全国29个开通地铁的城市中,扣除政府补贴后有26个城市陷入亏损,地铁行业盈利困境已成为普遍现象。即便是客流量最大的一线城市也未能幸免。
北京地铁2024年亏损241.04亿元(扣除补贴后),日均亏损约6,600万元,票款收入仅能覆盖运营成本的14.5%。广州地铁的票务收入覆盖率也跌破30%。这些数据表明,即便是最核心的都市区域,地铁运营也面临严重的收支失衡问题。
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地铁运营的经济特性与当前经济环境的矛盾。地铁建设投资巨大,每公里造价通常在7~20亿元之间,而为保持公共交通的民生属性,票价被严格控制在较低水平。
以深圳为例,单程票均价仅4.3元,即便客流量再翻三倍,票务收入也难以覆盖运营成本。深圳地铁虽然创下日均客流803万人次、客流强度全国第一的纪录,但2024年运营成本高达180亿元,票务收入130亿元,缺口超过50亿元。
政府补贴成地铁公司重要支撑 18城补贴依赖度超100%
面对巨额运营缺口,各城市地铁公司普遍采用“轨道+物业”的港铁模式,通过站点上盖物业开发获取收益反哺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然而,这种模式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下行周期中暴露出巨大风险。
深铁集团2021年至2023年站城一体化开发收入占比均超过50%,但随着楼市深度调整,该业务毛利率从79%骤降至36.1%,成本却激增651%,盈利模式面临根本性挑战。
政府财政补贴已成为维持地铁公司运营的重要支撑。统计显示,在24个已公布数据的城市地铁公司中,有18个城市对政府补贴的依赖度超过100%,其中重庆、西安、郑州和苏州的依赖度尤其突出。杭州、重庆和郑州2022年分别获得94.69亿元、85.29亿元和75.68亿元的政府补贴。
昆明地铁公司的案例更为典型:2022年总营收6.29亿元,营业成本却高达15.59亿元,最终凭借9.75亿元的政府运营补贴才实现近8,000万元的微薄盈利。这种高度依赖补贴的模式不仅给地方财政造成巨大压力,也暴露了地铁公司缺乏“自我造血”能力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