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最怕缺维生素D?
2025-08-02 17:25:39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健康小小讲堂
“我爸高血压好几年了,药吃得也挺规律,但最近血压老控制不好,医生说可能是缺维生素D。我当时都愣了,维生素D不是管骨头的吗,跟血压有啥关系?”
提问的是一个做药品销售的女生,她平时也接触医疗内容,但从来没听医生把维生素D和高血压联系在一起。
这次亲身遇到才开始查资料,看报告,结果越看越疑惑,感觉这事不像表面那么简单。
不少人都以为维生素D就是为了预防骨质疏松、钙吸收问题,其实这个认知已经滞后了。
过去二十年,关于维生素D的研究领域已经扩展到心血管、免疫、代谢、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
而其中最让研究者重视的,就是它和高血压之间的复杂联系。
这个联系不是偶然的,是在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基础实验和临床随访中反复出现的趋势,不靠推测,而是有数据支撑。
维生素D本质上是个类固醇激素,不只是维生素。
它的活性形式在体内有调节钙磷代谢、调节免疫应答、调节内皮功能等作用。
尤其在心血管系统中,它可以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降低血管收缩反应。
研究显示,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升高,引起小动脉持续性收缩,血压逐渐升高。
这种机制解释了为什么即使在没有钠摄入过高、没有体重异常的情况下,有些人血压还是居高不下。
2013年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联合欧洲多个研究机构进行的一项大型前瞻性研究发现, 体内维生素D水平每下降10ng/ml,收缩压平均升高2.5mmHg,舒张压升高1.6mmHg。
在3.5万人群样本中,维生素D缺乏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高出41%。
这个数据不是偶然,是在多个族群、多地气候、不同年龄段中重复验证出来的结果。
有些高血压患者不太理解,觉得自己没什么症状,也没觉得身体差,怎么就缺维生素D了。
其实维生素D缺乏的表现极其隐匿,很多人根本不自觉。
要判断维生素D缺不缺,不能光靠感觉,而是要看是否有以下几种现象:
第一个信号是早上血压高得特别快。有些人晚上血压正常,但一早醒来就飙到160以上。
这种“晨峰高血压”是缺维生素D人群常见表现,因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清晨分泌增加,而维生素D恰恰在抑制这个激素反应上起调节作用。
如果缺失,血压调节机制就会失控。
第二个信号是夜间多梦、易惊醒、早醒。这不是单纯的神经衰弱,而是和中枢神经调节异常有关。
维生素D受体在脑下丘脑和松果体内分布广泛,影响褪黑素分泌和昼夜节律。
缺乏维生素D会扰乱睡眠节律,从而间接导致夜间交感神经活跃,血压波动变大,长期下来形成稳定高血压。
第三个信号是冬季血压比夏季高明显。
这种季节性波动有两个机制,一个是气温影响血管收缩,另一个更核心的机制是阳光暴露减少,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大幅下降。
大量研究表明,冬季是维生素D缺乏的高发期,而血压升高与此高度相关。
尤其是北方地区冬季室内活动为主、户外暴晒不足,维生素D水平一降下来,血管功能也开始出现紊乱。
不少人觉得只要吃点补剂就能解决问题,但实际操作中效果常常不理想。
原因在于补充方式和食物选择上的误区。
维生素D的吸收需要脂肪介导,单独口服水溶性维D片剂吸收率远不如油溶性。
而且维D不是越多越好,过量反而会影响钙代谢,增加肾结石和心律不齐的风险。
更科学的方式,是通过规律性膳食摄入来维持稳定供给,再结合合理光照和个体状态调整剂量。
能补维生素D的食物不多,但有5类是临床推荐比较明确的。
第一类是深海鱼类,尤其是鲑鱼、金枪鱼、沙丁鱼等,每100克含维生素D可达200~600IU,是日常食物中最优质来源。
第二类是蛋黄,虽然胆固醇略高,但蛋黄中维D与磷脂共存,利于吸收。
对血脂控制良好的人群,每天吃1个鸡蛋是安全且营养丰富的选择。
第三类是奶制品,尤其是强化维D的牛奶、酸奶产品。
很多品牌会在标签上标明“添加维生素D”,这一类产品比普通奶制品对维D缺乏人群更友好。
第四类是动物肝脏,猪肝、鸡肝中维生素D含量虽不及深海鱼,但它同时富含铁和维生素A,对缺铁性贫血合并高血压的人群很适合。
但肝脏不宜天天吃,建议每周一次。
第五类是菌菇类,尤其是暴晒过的香菇、黑木耳,这类植物虽然合成的维生素D是D2型,活性弱于D3型,但在膳食结构中能作为有益补充。
除了饮食,晒太阳仍然是基础环节。
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暴露面部、手臂20分钟左右,有助于皮肤合成维D。
但不能隔着玻璃晒,必须是直射日光,紫外线B才能发挥作用。
老人、肥胖者、深肤色人群皮肤合成效率低,建议定期检测血液中的25(OH)D水平,维持在30~50ng/ml之间较为理想。
要注意的是,市面上一些宣称高维D含量的保健品或饮料,大多为营销噱头。
维D含量少得可怜,不能作为主要来源。
有些人吃了补剂却查不出升高,问题多出在摄入方式、剂型选择和个体代谢差异上。
如果长期口服补剂但维D水平一直上不去,建议检查肠道吸收功能或肝肾代谢情况。
如果一个人维生素D缺乏多年但从未补充,会不会对心脏功能造成长期损害?
长期缺乏维D的人,其左心室舒张功能会出现轻度下降。
2018年英国心脏病学会发布的资料中指出,长期维D水平低于20ng/ml的人群,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概率比正常人高出34%。
这意味着心脏泵血效率降低,尤其在合并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心衰前期表现。
缺乏维D还会加重心肌纤维化、促进钙化斑块沉积,提升冠心病发生风险。
这个过程起初没有症状,但在运动耐量下降、夜间心率变快、轻微劳累后胸闷时就会逐步显现出来。
所以,不是补不补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把它当成一个长期代谢调节任务来执行。
靠短期补剂没意义,靠长期膳食调整和日照习惯,才是调好血压、保护心血管的关键路径之一。
身体从来不靠突击补救,它只信日积月累的营养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