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毕业生未找到正式工作
2025-07-20 22:25:17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美国留学那点事
每年夏天,顶尖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常被视为观察时代变化的"风向标"。2025年,普林斯顿大学校报《The Daily Princetonian》调查了该校501名2025届毕业生(占该届40%),了解他们在理想与现实、高薪资和个人兴趣之间的选择倾向。
普林斯顿,由jasmine提供
调查关注了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薪资期待,以及不同专业的差异,并提出关键问题: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这些优秀年轻人如何定义"成功"?同时回应了大家关心的:选堡作最看重什么?高收入一定更快乐吗?哪些专业既能赚钱又有发展?
其实,这些学生也在纠结:是同时追求理想和高工资,还是选稳定且喜欢的工作?等他们工作后,这份调查就像面镜子,能更清楚看出这些顶尖学子如何思考和选择职业。
01
就业现状与专业差异
2025届普林斯顿毕业生中,近半数(46%)毕业时未找到正式工作,比2024届增加了3个百分点,表明即使名校生也面临就业压力。
专业间就业情况差异显著:人文社科类毕业生待业率达53%,而理工科待业率仅为25.4%。这一分化与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直接相关——科技行业因快速发展持续吸纳人才,而公共服务、传统行业岗位减少,导致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02
薪资与满意度的关系
1. 收入与满意度的基本关系
收入高低和工作满意度不直接挂钩:高收入群体(年薪超18万)约78%“非常满意”,主要因经济有保障、工作有成就感;中等收入群体(6万-8.9万)满意度最低,源于“达不到高预期又不愿降低标准”的矛盾;低收入群体(低于6万)多数未真正就业(如Gap Year、实习),满意度难直接评估。
当代年轻人更看重“意义感”,65%的毕业生认为“服务社会”很重要,在教育、公益等低薪领域中,82%的人认可其精神价值(远高于金融的58%和科技的63%),显示对社会价值的追求超过单纯薪资。
2. 不同满意度职业的方向特征
高满意度职业(90%+)多为“学生主动选择、方向明确”的方向(如CS、金融、工程),即使工作强度大,也因成就感或高薪资被认可(如普林斯顿软件工程满意度91.67%,军事方向因“公共使命传统”达100%满意)。
中等满意度职业(约70%)如法律、咨询,学生有明确目标但过程压力大(法律门槛高、咨询工作节奏快),满意度分化。
低满意度职业(
3. 薪资与满意度的具体关联
顶薪群体(180K?250K+)满意度最高(77.78%),高收入不仅提供经济保障,更带来“同龄人中优秀”的心理认同,即使工作强度大也认为“值这个付出”。
高收入群体(90K?179K)多为“好工作”(品牌好、晋升明确),但因工作压力大、成长预期落差,满意度未达巅峰。
中等收入群体(30K-89K)中,60K?89K区间的“非常满意”比例低于30K-59K,源于“向下就业”的落差或工作与预期不符;低收入群体($0-29K)多为未就业状态,无稳定收入和职业身份,满意度难评估。
03
不同专业的毕业起薪
1. 理科类(数学、物理、统计)
高薪但竞争激烈
数学专业毕业生薪资最高,约22%的人预期年薪超过25万美元(约180万人民币),主要进入量化金融、顶级投行等领域;物理、统计专业紧随其后,平均年薪超12万美元。
优势是量化岗位起薪极高,校内资源丰富(如顶尖高校的专项研究项目),且从大一就开始准备实习,目标明确。但挑战也大:工作压力极大(每周工作超70小时),需要通过严苛的暑期实习筛选(概率论、博弈论等考核),适合对数据建模感兴趣、能接受高强度竞争的学生。
2. 工程与计算机类(CS、化工、电气等)
技术路径清晰但薪资分化
计算机科学(CS)毕业生中,超30%预期年薪超20万美元,软件工程岗位满意度达92%,主要得益于谷歌、Meta等大厂的实习转正机会多,部分进入初创公司或对冲基金的薪资上限可达25万美元。工程类(如电气、化工)整体薪资低于CS(10-15万美元),但细分领域(如半导体、新能源)因行业红利,初创公司可能通过股权实现高收入。不过,中型企业的岗位可能拉低整体薪资下限(8-10万美元),部分传统领域(如化工)受经济影响波动大。
优势是技术岗位需求明确,适合追求稳定职业路径的学生。
3. 生命科学类(神经科学、化学等)
需长期投入,回报慢
本科直接就业竞争力弱,多数岗位是实验室助理或医药代表(年薪3-8万美元),因此超70%的学生选择读研或读博提升竞争力,但回报周期长达7-10年(本科4年+博士5-6年),工业界研究岗位门槛极高(通常需博士+3年以上经验)。过渡期常见做法是“准备年”(Gap Year),比如做临床研究助理(年薪0-3万美元)或准备医学院申请。
优势是学术资源支持(如哈佛的临床研究项目),适合愿意长期科研、能接受延迟回报的学生。
4. 人文社科类(政史哲、语言等)
起薪集中,少数可高薪
主流就业方向(教育、非营利组织、媒体)年薪集中在3万-5.9万美元(约22万-43万人民币),如公立学校教师或非营利项目经理。少数人通过法律博士(JD)或咨询公司进入高薪领域(超9万美元),但这类机会极少(不足5%)。
优势是职业选择灵活(可转向法律、政策分析等),部分岗位(如联合国实习)有社会价值感;但挑战是起薪低(超60%毕业生首份工作年薪低于6万美元),且部分领域(如公共卫生)岗位少。适合更关注社会价值、能接受中低起薪的学生。
04
选择策略与资源利用
结合兴趣与趋势:高回报赛道需提前规划实习(如大二参与量化训练);平衡型专业(经济、金融工程)薪资15-20万,适合求稳定的学生;人文社科可通过跨学科(公共政策+数据分析)增强竞争力,避免“为理想牺牲现实”。
用好资源:普林斯顿学生可借教授推荐进精英公司(如高盛内推),低年级参与谷歌Step、Meta早期实习;生命科学用1-2年Gap Year准备医学院,同时通过校内科研(如PRIMES项目)提升竞争力。
地域与行业:纽约、加州金融科技岗位多但生活成本高;新兴领域(AI、量子计算)需求增长,普林斯顿量子技术研究中心(如Andrew Houck团队)提供独特资源。
核心原则:数据驱动(优先理科/CS,但需评估抗压能力)、兴趣与市场平衡(人文社科跨学科)、资源最大化(利用校友网络、科研提前规划实习)。最终,职业价值不仅是薪资,更是如何用所学服务社会——正如普林斯顿65%毕业生所言,“以自己的方式服务社会”才是对“成功”的重新定义:在现实与理想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