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清退违规外国留学生 专家析背后因素
2025-05-14 16:25:57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近日,中国多所知名高校集中清退违规外国留学生的行动引发广泛关注。此举被解读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日趋严格,或标志着过去对外国留学生的“超国民待遇”时代走向终结。不过有专家分析,这与中国经济下行、财政收紧、国内政治氛围变化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
中国高校密集清理“混日子”留学生 管理趋严信号明显
据网易报道,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中国高校近日发布公告,集中清退违规外国留学生。清退原因包括学业未达标、违反校纪、休学超期未复学以及长期失联等。
例如,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清退3名超期未注册的硕士和博士留学生;武汉大学和四川大学分别清退6名和19名“不守规矩”的留学生;南开大学一次性清退16名因休学期满未复学且失联的国际研究生;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则清退5名超期未毕业的留学生,并处理部分涉及奖学金滥用的问题。
《新京报》也曾报道,清华大学去年对一名长期未复学的美籍留学生何某瑞作退学处理。这些事件被舆论解读为高校对留学生管理趋严的信号。
此次清退行动之所以引发热议,与长期以来部分外国留学生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密切相关。
外国留学生“超国民待遇”引社会争议
长期以来,部分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校享受的“超国民待遇”饱受争议。有观点认为,部分外国留学生并非以学术追求为主要目的,而是看中了中国高校提供的奖学金和生活补贴。(延伸阅读:外国学生享受奖学金故意不毕业? 山西大学爆丑)
网络流传的案例显示,一些留学生在校期间表现不佳,例如课堂睡觉、实验室打游戏,甚至出现骚扰同学或打架斗殴等恶劣行为,严重影响校园秩序并浪费教育资源。(延伸阅读:要学生为外国留学生写论文 河北师大遭举报)
更引发争议的是部分高校为留学生提供的优厚待遇。济南大学曾被曝向留学生发放高达2.9万至3万元的“省政府生活补助”,远超普通中国学生的资助标准。
此外,一些高校为留学生安排“学伴”项目,甚至强制中国女学生参与交流活动。这些举措被批评为缺乏公平性,损害了中国学生的权益。(延伸阅读:大陆高校为外国学生配学伴 祸因指向教育部)
据中共教育部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高校接收近49万名外国留学生,2018年留学生教育预算超33亿元人民币。(延伸阅读:从巴国留学生猥亵中国女生看中共援外内幕)
观察者网站曾引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必亮的评论,称当局对非洲留学生的奖学金是“长期感情投资”,期待他们回国后发挥影响力,如北大一位留学生回国后担任埃塞俄比亚总统。

专家:清退行动背后是经费缩减与政策转向
针对中国高校集中清理违规外国留学生的现象,原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元华在接受大纪元采访时表示,中国的留学生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教育范畴,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共投入大量资金,将招收外国留学生作为一种统战世界的特殊手段,以此来拉拢一些国家的政治要员,”李元华分析道,“学校配合这一政策,是因为留学生人数的增加有助于提升大学的国际排名。因此,许多学校并不真正关心学生是否来学习,只要能拿到政府的补贴,留学生的名字在注册名单上,学校的排名自然也会提高。”
李元华还透露,从2025年来看,中共当局在留学生方面的经费投入已经比2024年减少了近六成。“在这样的财政环境下,许多高校开始严格要求学生,将那些过去只是挂名、领取补贴、多年未能毕业的留学生清除出去。”
台湾励志协会执行长赖荣伟则认为,此次中国高校的清退行动与中国当前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息息相关。
“这完全符合中国当前政治上的一种主旋律,近年来,习近平政府的‘战狼外交’已经成为主要的政治基调。当今中国盛行所谓的爱国主义,”赖荣伟指出,“高校的决策者为了自身的晋升,必然会揣摩上意,顺应政治潮流。”
在经济层面,赖荣伟分析道:“随着中国经济的显着下滑,各高校也顺应了这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不再需要对外国留学生给予特殊的优待。学校可以将节省下来的部分资金用于补贴本国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中国国内年轻人对外国留学生享受特殊待遇所产生的相对剥夺感。”
资金流向农村教育?专家存疑
对于部分高校声称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支持西部农村教育项目,赖荣伟对此表示怀疑。“这种说法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这些资金是否真的能够有效地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如果城乡教育均衡如此容易实现,那么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政府为何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
此次中国高校大规模清理“混日子”留学生的行动,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信号,其背后所反映的经济、政治以及教育理念的转变,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