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演讲:精英教育的陷阱—为何名校生平庸一生?

2025-05-09 22:28:56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看中国

教育
他感觉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美国作家、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代表作有《简.奥斯汀的教育》(A Jane Austen Education,2011)、《优秀的绵羊》(Excellent Sheep,2014)和《艺术家之死》(The Death of theArtist,2020)等。

2008年夏天,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离开这所常春藤名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感觉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这位美国学者发表了一篇有争议的文章,题为《精英教育的弊端》(The Disadvantage of an Elite Education)。在这篇文章中,他批评了常春藤盟校和其他精英院校对学生的溺爱和阻碍独立思考。他声称,精英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无法与与自己背景不同的人交流,比如他自己也无法与水管工交谈,这是第一个例子。接着,德雷谢维奇以哈佛大学毕业生阿尔.戈尔(Al Gore)和耶鲁大学毕业生约翰.克里(John Kerry)为例,说明政客们与大多数美国人的生活脱节。

这篇文章成了《优秀的绵羊》一书的前身。作家德怀特.加纳(Dwight Garner)把德雷谢维奇描述为“一个生动的作家,一个往往会把头球打到网后角落的文学评论家”,他的“控诉接踵而至,几乎瞄准了美国中上层阶级的全部生活”。

分享德雷谢维奇2010年在斯坦福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的演讲《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that?》(你打算何去何从?)。

你打算何去何从?

文|威廉.德雷谢维奇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that?(你打算何去何从?)我的演讲题目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一个面向人文社科专业所提出的经典问题:学习文学、艺术或哲学能有什么实用价值?

你肯定纳闷,我为什么在以科技闻名的斯坦福提出这个问题呢?名校学位当然是给人带来众多的机会,这还有什么需要质疑的吗?

但那不是我提出的问题。我问的并不是指工作,也不是指你的专业。

我们的价值不仅仅是我们的工作,教育的意义也不仅仅是让你学会你的专业。教育的意义远远大于上大学,甚至大于你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所有教育。

我说的“你要怎么做”的意思是你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指的是你受到的所有正规或非正规的训练,那些把你送到斯坦福来的东西,你在大学这几年将要做的事。

01 困在专业里

你是如何从活泼能干的19岁年轻人,变成了只想一件事的40岁中年人?我们不妨先来讨论你是如何考入斯坦福的吧。

你能进入这所大学说明你在某些技能上非常出色。你的父母在你很小的时候就鼓励你追求卓越。他们送你到好学校,老师的鼓励和同伴的榜样作用激励你更努力地学习。

除了在所有课程上都表现优异之外,你还在兴趣培养上投入了不少精力。你参加了许多课外活动、私教课程。你每个暑假在大学里学习超前的课程,或参加提升特定技能的夏令营、工作坊。所以,你可能很擅长数学、钢琴或曲棍球,甚至同时精通好几项才能。

学习这些技能当然没有错,追求成为最优秀的人也没有错。问题是,整套体系好像遗漏了什么,也就是除此之外的一切。

我并不是说因为选择钻研数学,你就没法充分挖掘自己在表达方面的潜力;也不是说除了专注学习地质学之外,你还应该研究政治学;也不是说你在学钢琴时还应该学吹笛子。

毕竟,专业化的本质就是要精通某一领域。

我想说的是,正因为专业化,你的注意力都被限制在你已知的和你想知道的东西上。一切就只是你的专业了。专业化的问题在于,在成为专家的同时,你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的联系都被切断了,甚至是你身上的其他可能性。

当然,作为大一新生,你才刚刚开始专业学习。考入斯坦福,已经让你在所有人都渴望的胜利之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再读三年大学,三五年研究生或博士,然后再成为住院实习生、博士后或助理教授。

简单来说,你在狭窄的专业道路上越走越远。你可能从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变成了律师,再变成专门研究消费品领域的税收问题的律师。或是从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变成了博士,再变成心脏病学家,再变成专门做心脏瓣膜移植的医生。

我还是要重复一遍,这么做当然没有什么错。只不过,当你在专业里越陷越深,就会越发难以回想起曾经的自己。

你开始怀念那个曾经享受弹钢琴和打曲棍球的自己,想知道那个和朋友聊人生、聊政治,聊上课学了什么,对话总是热火朝天的自己。

那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19岁年轻人,已经变成了只想一件事的40岁中年人。难怪长辈总是显得那么乏味无趣。“哎,我爸爸曾经是非常聪明的人,但他现在只会谈论钱和肝脏。”

02“考上”就是胜利?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或许你从来没有想过当心脏病医生,只是碰巧发生了而已。随大流最容易,这就是体制的力量。我不是说这个工作容易,而是说做出这种选择很容易。或者,这些根本就不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

你来到斯坦福这样的名牌大学是因为聪明的孩子都这么选。你考入医学院是因为它的地位高,人人都羡慕。你选择心脏病学是因为心脏病医生的待遇很好。你选择的一切能给你带来好处,让父母骄傲,让老师高兴,也让朋友们羡慕。

从你上高中,甚至初中开始,你的唯一目标就是进入最好的大学,所以现在你会很自然地从“考上”来思考人生。

“考上”就是能力的证明,“考上”就是胜利。先是斯坦福,然后是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再到旧金山大学做住院医生等。或者进入密歇根法学院,或高盛集团(GoldmanSachs)或麦肯锡公司(McKinsey)或别的什么地方。你迈出了这一步,下一步似乎就是不可避免的。

或许你确实曾经想当心脏病专家。你十岁时就梦想成为医生,即使当时你根本不知道医生意味着什么。你在上学期间全身心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你拒绝了被预修历史课的奇妙故事诱惑,对大三夏天去旅行无动于衷,甚至无视你在儿科学轮值时照看孩子的糟糕感受。

但无论你是因为随大流,还是早就选定了方向,20年后某天早晨醒来,你可能会纳闷:我怎么走到了今天,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

不是你取得的成就在整个专业道路上意味着什么,而是它对你意味着什么。你为什么做这件事,一切到底有什么用。这听起来像老生常谈,但这个被称为“中年危机”的“突然醒悟”就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奖励、分数、奖品、录取通知书,都不能来定义你是谁。(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03 定义你自己的成功

不过,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或许能帮你避免这种危机。

举一个例子。几年前,我在哈佛参加了一次小组讨论会,谈到这些问题。后来有一个参加了讨论会的学生联系上我,她正在写一篇毕业论文,讨论哈佛是如何给学生传递所谓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也就是相信自己能做任何想做的事。或许你对“自我效能”的另一种说法更熟悉——“自尊”(self-esteem)。

这位学生告诉我,有些在考试中得A的学生会说,“我得A是因为题目很简单。”但另外一些学生,那种具有自我效能感或自尊的学生,会说“我得A是因为我聪明。”当然,认为得了A是因为自己聪明并没有任何错。不过,哈佛学生没有意识到,他们还可以有第三种选择。当我指出这一点时,她十分震惊。

真正的自尊意味着根本就不在乎是否在考试中拿到A,而是充分意识到:尽管你接受的一切教育都在告诉你要相信自己,但你所取得的成就,还有那些奖励、分数、奖品、录取通知书,都不能来定义你是谁。

她还告诉我,哈佛学生把他们的自我效能带到了世界上,也就是“创新”。但当我问她“创新”意味着什么时,她能想到的例子不过是“成为世界五百强的CEO”。

这不是创新,这只是成功,而且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成功。真正的创新意味着运用你的想像力,发挥你的潜力,创造新的可能性。

但我并不是在谈论技术创新,也不是指发明机器或者制造药物,而是另外一种创新——创造你自己的生活,不走现成的道路,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我说的想像力是“道德想像力”(moral imagination)。“道德”这里无关对错,而是与选择有关。道德想像力意味着设想新的生活方式的能力。它意味着不随波逐流,不是下一步要“考上”什么名牌大学或研究生院,不是父母、同伴、学校、或社会想要什么,而是要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换句话说,确认你自己的价值观,思考你对“成功”的定义,而不仅仅是接受别人给你的生活和选择。

就好比在咖啡店,服务员可能让你在拿铁、玛奇朵、意式浓缩等之间做出选择。但你完全有别的选择,你可以转身走出去。

当你进入大学,摆在你面前的有法律、医学、投行、咨询或其他选择,但你同样也可以选择这些之外的、其他人没有想过的事。

04 为什么孩子有能力和勤奋,却没有想像力?

我再举一个例子。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提到这个问题。当时我说,那些在耶鲁和斯坦福等名校的孩子往往比较谨慎,追求稳妥的奖励。

我听到最多的批评之一是:教育项目Teach for America如何?很多名校毕业生参与了这个教育项目,因此我的观点是错误的。

这个项目当然是好东西,但它实际上正好证明了我想说的东西:它已经成为另外一个标志性的门槛。

虽然它的内容完全不同于高盛、麦肯锡、哈佛医学院或伯克利法学院,但就精英选择中的地位来说,它们完全是一样的。TFA项目名声在外、很难进入,是值得你和父母吹嘘的东西,也会让你的简历很好看。最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条清晰的道路。

你不需要自己创造什么,只要申请然后按要求做就行了,就像申请大学、法学院或麦肯锡公司之类的。它像社会工作领域的斯坦福或哈佛,是另一个障碍,也是另一枚奖章。这个项目需要能力和勤奋,但不需要一丁点儿的“道德想像力”。

“道德想像力”是困难的,这种困难完全不同于你习惯的那些。

而且,光有“道德想像力”还不够。如果你要创造自己的生活,如果你想成为真正的独立思想者,你还需要“道德勇气”(moral courage)——无论别人说什么,你有勇气坚定自己的价值观,不会因为别人不喜欢而试图改变自己。

具有“道德勇气”的人往往让周围的人感到不舒服。因为他们和其他人对世界的看法格格不入,更糟糕的是,他们会让别人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感到不安、产生困惑。只要别人无法享受自由,人们就不在乎自己被关在监狱。可一旦有人越狱,其他人都会吓坏了。

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Young Man)一书中,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借主人翁之口说出了一句名言:

“当一个人的灵魂诞生在这个国家时,立刻就有大网将它罩住,不让它飞走。你跟我谈什么民族、语言和宗教,我正想冲破大网远走高飞。”

05 撕破安全的网

今天,我们面临的是其他的网。其中一个就是我与学生交流时经常听到的“自我放任”。

“在攻读学位的过程中有这么多事要做,跟随自己的感觉生活难道不是自我放任吗?”

“毕业后不找个正经的工作,去画画难道不是自我放任吗?”

……

只要思考一下稍稍出格的事,年轻人们就被问到这些问题。

更糟糕的是,他们觉得这些问题是理所应当的。

许多学生在毕业前跟我说,同龄人带来的巨大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为创造性的生活辩护。大家被逼着觉得自己疯了:抛弃确定无疑的东西是疯了,认为这种生活可行是疯了,认为自己有权尝试是疯了。

想想我们今天面临的情况,这是美国社会在思想、道德和精神等方面贫困的最好证明。一个国家最聪明的年轻人竟然认为听从自己的好奇心就是自我放任。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应该上大学,但我们也被告知,如果想接受真正的教育,那就是“自我放任”。

反过来看,做证券咨询、金融是不是自我放任?像大多数人一样,为了赚钱做律师是不是自我放任?但搞音乐、写文章就不行,因为它不能给我们带来利益,比如在风险投资公司工作。除非追求理想和激情能让我们赚很多钱,否则它就是自私的。

你看到这有多荒谬了吗?这就是罩在我们身上的网,也是我为什么说需要“勇气”的原因,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在两年前的哈佛活动上,有个学生谈到我认为“大学生需要不断反思自己做过的决定”,他说“我们早在中学时就决定好,要成为哈佛的高材生。”

问题是,有多少人会按照自己在12岁时做出的决定生活呢?换句话说,谁愿意让一个12岁的孩子决定他们未来一辈子要做什么呢?或者一个19岁的小孩?

你能决定的只有你现在在想什么,并且要准备好不断改变你的决定。我不是想说服你们都成为音乐家或者作家。做医生、律师、科学家、工程师或者经济学家没有什么不好,这些都是靠谱、值得敬重的选择。

但我想说的是,你们需要好好想想——根据正确的理由做出你的选择,并敢于承认和拥抱你的“道德自由”(moral freedom)。最重要的是,不要贪图安逸。要警惕社会所推崇的“懦弱价值观”的诱惑:舒服、方便、安全、可预测、可控制。这些,同样是“网”。

不需要害怕失败。是的,你会犯错误。但那是你的错误,不是别人的。你可以从错误中缓过来,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成为更强大的人。人们常说,现在的年轻人属于“后情感”世代——更愿意规避混乱、动荡和强烈的情感。虽然我不完全赞同,但这个说法值得严肃对待。

但我想说,不要回避挑战自我,不要否认你的欲望和好奇、怀疑和不满、快乐和悲伤,它们可能会改变你预设的人生轨迹。

你的大学刚刚开始,成年也才刚开始。敞开身心面对各种可能性吧,这个世界的广阔远超你想像。也就是说,你的未来也远比你想像中广阔。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贪官都是怎么悄悄收钱的”遭微博秒删
  2. “胜利日”红场阅兵:普京讲话有何不同?
  3. 逃离美股,投资者蜂拥买入亚洲基金
  4. 卡德罗夫主动提出辞职,希望普京给儿子留条退路
  5. 走失2岁男童在荒野过夜被忠狗发现 奇迹生还
  6. 台湾斥习扭曲史实 强调中华民国领导抗战取胜
  7. 川普盼中国松绑稀土管控
  8. 分析:中俄同床异梦 普京表态时留了一手
  9. 从800个独裁者结局分析习近平之命运 处决?暗杀?
  10. 陈一新站队反习派?有大事要发生 加强兵团低调入京
  11. 中国馆紧急提醒:严防误入印度国境
  12. 印巴紧张局势加剧 互指对方发动袭击
  13. 马云明天回归阿里?本人回应来了!
  14. 白宫:中共若不让步 川普不会下调对华关税
  15. 后2两艘现代级驱逐舰接受改装
  16. 消息:川普拟对年收入逾250万美元者增税
  17. 台湾外交部罕见点名开呛习近平 中南海传兵变
  18. 军机被击落这事,在印度不可长期隐瞒下去
  19. 二战结束80年 “台湾籍日本兵”的双重身份认同之争
  20. 印度获得完整霹雳15空空导弹 中制武器或被破解
  21. 中美高层官员会谈前 川普称对中国关税可降到80%
  22. 川普19岁儿子最后一天上学,发福圆润到没脖子了
  23. 印巴因克什米尔冲突再起,你应该知道的关键问题
  24. 川普释放求和信号,中国决定给美一个机会
  25. 川普指尼克松失误 中华民国重返UN话题飙升
  26. 美中贸易谈判在即 美专家揭北京扭曲心理
  27. 欧盟甩出的950亿欧元对美关税反制清单都有什么?
  28. 匈牙利外长:已驱逐两名“从事间谍工作”乌外交官
  29. 科学家揭示小鼠本能救援的神经机制
  30. 川普促北京开放市场 或调降对华关税到80%
  31. 新教宗名字背后的意涵是什么?
  32. 美总统贸易顾问:英国人会喜欢美国“氯洗鸡、激素牛”
  33. 俄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现场图集
  34. 德国股指创新高,黄金结束下跌
  35. 巴基斯坦:成功拦截印度导弹
  36. 中俄联手抗美 但分歧和猜忌却并未因此而消失
  37. 纽约时报刊文:新教皇可能很像老教皇
  38. 德经济部长:新局势下重新定义社会市场经济
  39. 顶尖科学家Rob Fergus重掌FAIR:战略转向AGI
  40. 丰田预计损失13亿美元
  41. 士林官邸赏花趣 古迹悠远诉衷情
  42. 中共头号政治明星“王储” 死于狱中酷刑
  43. 【新闻看点】习又犯病了?神秘部队入京
  44. 安省失业率升至全国第二高
  45. 印度凌晨不宣而战 5大国第一时间收到通报 中国不在内
  46. 胡杏儿谈老公夜店搂妹
  47. “铊中毒”致大量脱发 湖南3岁女童惊传被投毒
  48. 曾获封“赵薇接班人” 黄奕凭《似锦》再翻红
  49. “挺陆配”与“护儿”活动10日齐登场 网红专家都示警
  50. 纽约市警告 因美政府关税政策 外国游客将减少17%
  51. 谎报留美学历 她被判入狱!去年刚获环球小姐称号
  52. 研究指近三成农村学生检出抑郁风险 手机沉迷严重
  53. 新共和:川普“港口没船是好事”真是愚蠢透了
  54. “特大暴雨”冲热搜 上海轮渡航班取消 湖南房屋倒塌
  55. 俄“无人系统部队”首次参加阅兵式
  56. 中共一行为公然挑衅新教宗 WSJ:梵中协议是与魔鬼交易
  57. 美国加税145%,“他”的1000万圣诞树订单说没就没了
  58. 苹果为避关税将扩大巴西生产
  59. 中俄利用加密货币规避制裁 SWIFT加强监控
  60. 俄亥俄州共和党人支持拉马斯瓦米竞选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