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生平庸?

2025-05-04 13:25:13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群学书院

威廉 ? 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美国作家、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代表作有《简?奥斯汀的教育》(A Jane Austen Education,2011)、《优秀的绵羊》(Excellent Sheep,2014)和《艺术家之死》(The Death of the Artist,2020)等。

2008年夏天,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离开这所常春藤名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感觉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这位美国学者发表了一篇有争议的文章,题为《精英教育的弊端》(The Disadvantage of an Elite Education)。在这篇文章中,他批评了常春藤盟校和其他精英院校对学生的溺爱和阻碍独立思考。他声称,精英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无法与与自己背景不同的人交流,比如他自己也无法与水管工交谈,这是第一个例子。接着,德雷谢维奇以哈佛大学毕业生阿尔?戈尔(Al Gore)和耶鲁大学毕业生约翰?克里(John Kerry)为例,说明政客们与大多数美国人的生活脱节。

这篇文章成了《优秀的绵羊》一书的前身。《纽约时报每日书评》的作家德怀特?加纳(Dwight Garner)把德雷谢维奇描述为“一个生动的作家,一个往往会把头球打到网后角落的文学评论家”,他的“控诉接踵而至,几乎瞄准了美国中上层阶级的全部生活”。

今天给大家推荐德雷谢维奇2010年在斯坦福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的演讲《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that?》(你打算何去何从?)。

你打算何去何从?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that? (你打算何去何从?)我的演讲题目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一个面向人文社科专业所提出的经典问题:学习文学、艺术或哲学能有什么实用价值?

你肯定纳闷,我为什么在以科技闻名的斯坦福提出这个问题呢?名校学位当然是给人带来众多的机会,这还有什么需要质疑的吗?

但那不是我提出的问题。我问的并不是指工作,也不是指你的专业。

我们的价值不仅仅是我们的工作,教育的意义也不仅仅是让你学会你的专业。教育的意义远远大于上大学,甚至大于你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所有教育。

我说的“你要怎么做”的意思是你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指的是你受到的所有正规或非正规的训练,那些把你送到斯坦福来的东西,你在大学这几年将要做的事。

01

困在专业里

你是如何从活泼能干的19岁年轻人,变成了只想一件事的40岁中年人?我们不妨先来讨论你是如何考入斯坦福的吧。

你能进入这所大学说明你在某些技能上非常出色。你的父母在你很小的时候就鼓励你追求卓越。他们送你到好学校,老师的鼓励和同伴的榜样作用激励你更努力地学习。

除了在所有课程上都表现优异之外,你还在兴趣培养上投入了不少精力。你参加了许多课外活动、私教课程。你每个暑假在大学里学习超前的课程,或参加提升特定技能的夏令营、工作坊。所以,你可能很擅长数学、钢琴或曲棍球,甚至同时精通好几项才能。

学习这些技能当然没有错,追求成为最优秀的人也没有错。问题是,整套体系好像遗漏了什么,也就是除此之外的一切。

我并不是说因为选择钻研数学,你就没法充分挖掘自己在表达方面的潜力;也不是说除了专注学习地质学之外,你还应该研究政治学;也不是说你在学钢琴时还应该学吹笛子。

毕竟,专业化的本质就是要精通某一领域。

我想说的是,正因为专业化,你的注意力都被限制在你已知的和你想知道的东西上。一切就只是你的专业了。专业化的问题在于,在成为专家的同时,你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的联系都被切断了,甚至是你身上的其他可能性。

当然,作为大一新生,你才刚刚开始专业学习。考入斯坦福,已经让你在所有人都渴望的胜利之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再读三年大学,三五年研究生或博士,然后再成为住院实习生、博士后或助理教授。

简单来说,你在狭窄的专业道路上越走越远。你可能从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变成了律师,再变成专门研究消费品领域的税收问题的律师。或是从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变成了博士,再变成心脏病学家,再变成专门做心脏瓣膜移植的医生。

我还是要重复一遍,这么做当然没有什么错。只不过,当你在专业里越陷越深,就会越发难以回想起曾经的自己。

你开始怀念那个曾经享受弹钢琴和打曲棍球的自己,想知道那个和朋友聊人生、聊政治,聊上课学了什么,对话总是热火朝天的自己。

那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19岁年轻人,已经变成了只想一件事的40岁中年人。难怪长辈总是显得那么乏味无趣。“哎,我爸爸曾经是非常聪明的人,但他现在只会谈论钱和肝脏。”

02

“考上”就是胜利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或许你从来没有想过当心脏病医生,只是碰巧发生了而已。随大流最容易,这就是体制的力量。我不是说这个工作容易,而是说做出这种选择很容易。或者,这些根本就不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

你来到斯坦福这样的名牌大学是因为聪明的孩子都这么选。你考入医学院是因为它的地位高,人人都羡慕。你选择心脏病学是因为心脏病医生的待遇很好。你选择的一切能给你带来好处,让父母骄傲,让老师高兴,也让朋友们羡慕。

从你上高中,甚至初中开始,你的唯一目标就是进入最好的大学,所以现在你会很自然地从“考上”来思考人生。

“考上”就是能力的证明,“考上”就是胜利。先是斯坦福,然后是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再到旧金山大学做住院医生等。或者进入密歇根法学院,或高盛集团(GoldmanSachs)或麦肯锡公司(McKinsey)或别的什么地方。你迈出了这一步,下一步似乎就是不可避免的。

或许你确实曾经想当心脏病专家。你十岁时就梦想成为医生,即使当时你根本不知道医生意味着什么。你在上学期间全身心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你拒绝了被预修历史课的奇妙故事诱惑,对大三夏天去旅行无动于衷,甚至无视你在儿科学轮值时照看孩子的糟糕感受。

但无论你是因为随大流,还是早就选定了方向,20年后某天早晨醒来,你可能会纳闷:我怎么走到了今天,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

不是你取得的成就在整个专业道路上意味着什么,而是它对你意味着什么。你为什么做这件事,一切到底有什么用。这听起来像老生常谈,但这个被称为“中年危机”的“突然醒悟”就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03

定义你自己的成功

不过,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或许能帮你避免这种危机。

举一个例子。几年前,我在哈佛参加了一次小组讨论会,谈到这些问题。后来有一个参加了讨论会的学生联系上我,她正在写一篇毕业论文,讨论哈佛是如何给学生传递所谓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也就是相信自己能做任何想做的事。或许你对“自我效能”的另一种说法更熟悉----“自尊”(self-esteem)。

这位学生告诉我,有些在考试中得A的学生会说,“我得A是因为题目很简单。” 但另外一些学生,那种具有自我效能感或自尊的学生,会说“我得A是因为我聪明。”当然,认为得了A是因为自己聪明并没有任何错。不过,哈佛学生没有意识到,他们还可以有第三种选择。当我指出这一点时,她十分震惊。

真正的自尊意味着根本就不在乎是否在考试中拿到A,而是充分意识到:尽管你接受的一切教育都在告诉你要相信自己,但你所取得的成就,还有那些奖励、分数、奖品、录取通知书,都不能来定义你是谁。

她还告诉我,哈佛学生把他们的自我效能带到了世界上,也就是“创新”。但当我问她“创新”意味着什么时,她能想到的例子不过是“成为世界五百强的CEO”。

这不是创新,这只是成功,而且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成功。真正的创新意味着运用你的想象力,发挥你的潜力,创造新的可能性。

但我并不是在谈论技术创新,也不是指发明机器或者制造药物,而是另外一种创新----创造你自己的生活,不走现成的道路,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我说的想象力是“道德想象力”(moral imagination)。“道德”这里无关对错,而是与选择有关。道德想象力意味着设想新的生活方式的能力。它意味着不随波逐流,不是下一步要“考上”什么名牌大学或研究生院,不是父母、同伴、学校、或社会想要什么,而是要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换句话说,确认你自己的价值观,思考你对“成功”的定义,而不仅仅是接受别人给你的生活和选择。

就好比在咖啡店,服务员可能让你在拿铁、玛奇朵、意式浓缩等之间做出选择。但你完全有别的选择,你可以转身走出去。

当你进入大学,摆在你面前的有法律、医学、投行、咨询或其他选择,但你同样也可以选择这些之外的、其他人没有想过的事。

04

为什么孩子有能力和勤奋,却没有想象力?

我再举一个例子。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提到这个问题。当时我说,那些在耶鲁和斯坦福等名校的孩子往往比较谨慎,追求稳妥的奖励。

我听到最多的批评之一是:教育项目 Teach for America 如何?很多名校毕业生参与了这个教育项目,因此我的观点是错误的。

这个项目当然是好东西,但它实际上正好证明了我想说的东西:它已经成为另外一个标志性的门槛。

虽然它的内容完全不同于高盛、麦肯锡、哈佛医学院或伯克利法学院,但就精英选择中的地位来说,它们完全是一样的。TFA项目名声在外、很难进入,是值得你和父母吹嘘的东西,也会让你的简历很好看。最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条清晰的道路。

你不需要自己创造什么,只要申请然后按要求做就行了,就像申请大学、法学院或麦肯锡公司之类的。它像社会工作领域的斯坦福或哈佛,是另一个障碍,也是另一枚奖章。这个项目需要能力和勤奋,但不需要一丁点儿的“道德想象力”。

“道德想象力”是困难的,这种困难完全不同于你习惯的那些。

而且,光有“道德想象力”还不够。如果你要创造自己的生活,如果你想成为真正的独立思想者,你还需要“道德勇气”(moral courage)----无论别人说什么,你有勇气坚定自己的价值观,不会因为别人不喜欢而试图改变自己。

具有“道德勇气”的人往往让周围的人感到不舒服。因为他们和其他人对世界的看法格格不入,更糟糕的是,他们会让别人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感到不安、产生困惑。只要别人无法享受自由,人们就不在乎自己被关在监狱。可一旦有人越狱,其他人都会吓坏了。

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一书中,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借主人公之口说出了一句名言:

“当一个人的灵魂诞生在这个国家时,立刻就有大网将它罩住,不让它飞走。你跟我谈什么民族、语言和宗教,我正想冲破大网远走高飞。”

05

撕破安全的网

今天,我们面临的是其他的网。其中一个就是我与学生交流时经常听到的“自我放任”。

“在攻读学位的过程中有这么多事要做,跟随自己的感觉生活难道不是自我放任吗?”

“毕业后不找个正经的工作,去画画难道不是自我放任吗?”

……

只要思考一下稍稍出格的事,年轻人们就被问到这些问题。

更糟糕的是,他们觉得这些问题是理所应当的。

许多学生在毕业前跟我说,同龄人带来的巨大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为创造性的生活辩护。大家被逼着觉得自己疯了:抛弃确定无疑的东西是疯了,认为这种生活可行是疯了,认为自己有权尝试是疯了。

想想我们今天面临的情况,这是美国社会在思想、道德和精神等方面贫困的最好证明。一个国家最聪明的年轻人竟然认为听从自己的好奇心就是自我放任。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应该上大学,但我们也被告知,如果想接受真正的教育,那就是“自我放任”。

反过来看,做证券咨询、金融是不是自我放任?像大多数人一样,为了赚钱做律师是不是自我放任?但搞音乐、写文章就不行,因为它不能给我们带来利益,比如在风险投资公司工作。除非追求理想和激情能让我们赚很多钱,否则它就是自私的。

你看到这有多荒谬了吗?这就是罩在我们身上的网,也是我为什么说需要“勇气”的原因,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在两年前的哈佛活动上,有个学生谈到我认为“大学生需要不断反思自己做过的决定”,他说“我们早在中学时就决定好,要成为哈佛的高材生。”

问题是,有多少人会按照自己在12岁时做出的决定生活呢?换句话说,谁愿意让一个12岁的孩子决定他们未来一辈子要做什么呢?或者一个19岁的小孩?

你能决定的只有你现在在想什么,并且要准备好不断改变你的决定。我不是想说服你们都成为音乐家或者作家。做医生、律师、科学家、工程师或者经济学家没有什么不好,这些都是靠谱、值得敬重的选择。

但我想说的是,你们需要好好想想----根据正确的理由做出你的选择,并敢于承认和拥抱你的“道德自由”(moral freedom)。最重要的是,不要贪图安逸。要警惕社会所推崇的“懦弱价值观”的诱惑:舒服、方便、安全、可预测、可控制。这些,同样是“网”。

不需要害怕失败。是的,你会犯错误。但那是你的错误,不是别人的。你可以从错误中缓过来,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成为更强大的人。人们常说,现在的年轻人属于“后情感”世代----更愿意规避混乱、动荡和强烈的情感。虽然我不完全赞同,但这个说法值得严肃对待。

但我想说,不要回避挑战自我,不要否认你的欲望和好奇、怀疑和不满、快乐和悲伤,它们可能会改变你预设的人生轨迹。

你的大学刚刚开始,成年也才刚开始。敞开身心面对各种可能性吧,这个世界的广阔远超你想象。也就是说,你的未来也远比你想象中广阔。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摸骨算命神准无比 能断定一个人的命运
  2. 寻求第三任期?川普态度转变 谈接班人问题
  3. 白宫前发言人承认忽视拜登健康问题
  4. 白宫贴川普AI“肌肉图” 庆祝星际大战日
  5. 中国人财富大蒸发!上海消费崩盘!商场餐馆没人 老板只求活着!
  6. 张又侠布局 惊爆王立岩出任火箭军司令?
  7. 国会UFO照片惊天反转:五角大楼吹哨人再陷造假风波
  8. NASA公布一特殊星系 一条旋臂似伸向地球
  9. 孙安佐在美国监狱险遭3壮男硬上 濒死经验曝光
  10. 35岁女议员穿红底鞋出镜,惹怒美国民众
  11. 效忠川普,美国政坛集体整容
  12. 莫迪确认缺席后,印度防长也因"这件事"取消访俄
  13. 加州登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14. 川普:目前没兴趣竞选第3任总统
  15. 刘德华拈花惹草?
  16. 个人理财:与401k相比 养老金计划更具优势
  17. 巴菲特宣布将退休,首次批评贸易战
  18. 川普开铡前国安顾问内幕!传勾结他推动对伊动武
  19. 印巴对峙升级 巴基斯坦试射弹道导弹
  20. 撕碎投资骗局遮羞布——刘德华和他的《猎金游戏》
  21. 纽时曝:绿卡族注意!连超速也可能被拒绝入境
  22. 川普称“TikTok 很有趣” 将延长期限
  23. 参与中共“猎狐行动”:华人商界领袖被判20个月徒刑
  24. 纳瓦罗警告英国:勿亲共 以免被吸干血
  25. 泽连斯基:无法保证习近平等领袖在莫斯科的安全
  26. 中国人大量定居日本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象
  27. 为何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生平庸?
  28. 击败中国!川普NASA预算 首重送人登月、上火星
  29. 美国之音重启计划前途未卜 终审前将名存实亡
  30. 美司令:若台海爆冲突,50万人“绝望死”
  31. 96岁李嘉诚罕见现身 到医院动手做实验?
  32. 习近平将出席莫斯科阅兵 基辅无法确保当日外国政要安全
  33. 定价“关税降级”,美股强劲反弹,市场斑兴太早了?
  34. 为何少穿“瑜伽裤”:看3组素人街拍对比
  35. 对华145%关税相当于脱钩 川普:没关系
  36. 5月5日立夏 古人为何要在这天“称体重”?
  37. 惊!妙龄女悬挂19楼顶 长发被抓“一秒拉回人间”
  38. 美国房市告急 年轻人感叹一辈子只为了买套房
  39. 在美国赚钱中国花?还是在中国赚钱美国花?…
  40. 德国从以色列接收“箭-3”导弹防御系统首批设备
  41. 国家间的神秘角力 那些与特异功能有关的秘密计划
  42. 爆:白宫想让鲁比奥一直同时担任国务卿和国安顾问
  43. 接受离职激励方案 美农业部1.5万员工签约
  44. 朝俄宣布修建横跨图们江公路桥
  45. 美这家餐厅大赚消费者“通膨愤怒财” 股价年涨3倍
  46. 习近平将出席莫斯科纪念二战胜利80周年庆典
  47. 纽约华人集会:中共除了跪下 别无选择
  48. 川普内阁人事巨变 美国务院发言人曝尴尬瞬间
  49. 小米SU7汽车定购页面“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
  50. 宝宝一出生就被按脚印?是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明
  51. 和中共往来的有哪些黑社会大咖?
  52. 经常犯困、迷糊,当心是身体发出的“黄牌”警告
  53. 习近平将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庆典
  54. 袁红冰:中情局策反 中共两群体会响应
  55. 今年十大最热卖豪华车 Lexus车囊括前两名
  56. 中共外交部视频《不跪》被指自我矮化
  57. 张家界游客排队8小时等下山 千人深夜滞留喊退票
  58. 2025巴菲特股东大会干货精华版
  59. 新加坡大选:选民投向执政党怀抱
  60. 退休9年 云南省政协原秘书长车志敏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