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37岁的浙大博导决定去“送外卖” 他发现

2025-01-21 07:25:52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中国科学报

2024年12月,杭州的天气湿冷入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袁哲穿上骑手服,骑着小电驴出发了。这次,他接到了人生中最远的一单——顾客点了两杯奶茶,距离在10公里开外。

到西溪天街取餐,去华东院送餐,在寒风中骑行40分钟后,袁哲完成了订单。APP显示“本单收益12.3元”,这让袁哲很有成就感。要知道,外卖骑手每送一单的平均收益为7元。因为距离远,这单是他收入最高的一单。

在“化身”外卖骑手前,袁哲曾于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穿梭于学界和业界——武汉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阿里巴巴都有他的足迹。然而多年来,面对繁杂的数字和抽象的模型,他愈觉这些东西离“真实的生活”太过遥远。

37岁的袁哲将目光对准了更真实的世界。他发现,在某个无声的角落,有些人在默默地生活,他们乐观、努力,但日子一直没怎么变好。

“什么样的公共生活,才能让这些被遗忘的人活得更幸福、更有价值?”袁哲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化身”外卖小扮的袁哲

1

无声

故事开始于2023年一个普通的周末,袁哲一家三口来到家附近的商场吃饭。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袁哲和妻子喜欢吃辣。在三层一家湘菜馆就座后,袁哲掏出手机,给“一吃辣就哇哇叫”的儿子另点了清淡的广式外卖,这已经成为一家人的一个默契。

很快,袁哲接到了外卖平台的电话,听筒中传来的却不是往常真人的声音,而是一段人工智能语音:“您好,我是无声骑手,请注意您的APP。”随即,在APP上,对方发来一张照片,显示骑手在负一层的一家店铺门口。

袁哲马上打字回复:“等我。”他麻溜起身,下电梯,找到那位穿蓝色工服、戴头盔的听障骑手。对方年约30岁,把手中的外卖交给袁哲后,转身离开。

“幸好我经常来这个商场,熟悉地形。这位骑手可能第一次来,他找我会不方便。”袁哲心想,这位因一言不发而看似古怪的聋哑骑手,甚至都无法在经过柜台时向别人问问路。

儿子欢天喜地地吃完了外卖,拉着爸爸妈妈的手蹦蹦跳跳回了家。然而,袁哲在晚上回想起这件事,一时辗转难眠。

“我们周围的人都太‘正常’了,很少见到残障人士,更少见的是劳动强度高的残疾人。”短时间的接触让袁哲很受触动。想到这里,他从床上坐起,打开了电脑。

简单搜索后,袁哲发现,中国约有8500万残障人士,占总人口数的6%,其中2000万为听障人士。

2000万,这个数字是巨大的。袁哲不禁想:这么多听障人士是以怎样的方式谋生的?“大家都是活一辈子,如果没有很好的工作选择,没有成就感和获得感,对他们而言很不公平。”袁哲说。

袁哲进一步搜索发现,伴随数字经济的发展,听障人士传统上从事的客服、打字员、工厂流水线操作员等职业,正面临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风险。

而外卖骑手由于工作灵活性高、对语言交流要求低,受到不少听障人士青睐,成为他们的新型职业选择。例如,在某外卖平台上,已有超过3000名“无声骑手”。

袁哲作为经济学家的“DNA动了”。他很想运用经济学的视角和知识,为这群“默默努力”的普通人做点什么。来浙大前,袁哲曾在阿里巴巴工作过一段时间,研究平台经济,也对一些面向骑手的公益项目有所耳闻。

他当即决定,联系自己的老同事,与平台合作,“做个研究!”



袁哲

2

行动

袁哲将此次研究的目标定为三个:第一,整体量化听障骑手的工作表现,尤其与普通骑手相比;第二,探究听障骑手在工作上存在哪些卡点;第三,探究平台如何帮助听障骑手更好地完成工作。

在得到平台的支持后,袁哲找到了一些愿意接受深度访谈的听障骑手,还获取了平台上的听障骑手数据。同时,他准备好了头盔、电动车、蓝色工服,以及一副隔音效果绝佳的耳塞,准备“化身”听障骑手,亲身体验他们送外卖的每个环节。

袁哲还找到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其中一位是多伦多大学的助理教授,还有一位是浙江大学的老师,并且带上了自己的博士生,共同参与数据分析和访谈。

2023年5月,在平台的支持下,袁哲建了个微信群,群名为“5.15一起聊聊吧”,开启了对听障骑手的第一次访谈。他将听障骑手请到校园里,采用微信打字沟通的方式,学习当骑手特别是无声骑手的基本技巧。

2024年7月,袁哲开始了第一次跑单。他用隔音耳塞塞住自己的耳朵,确保听不到声音,穿上蓝色工服,戴上头盔。出发前,儿子给“全副武装”的袁哲拍了张照,说:“爸爸再见!”7岁的儿子不太懂什么是研究,他理所当然地觉得爸爸有两个工作:老师和外卖员,他很为爸爸骄傲。

袁哲从口型中读懂了儿子的话,并报以微笑。到楼下时,妻子给袁哲发微信:“注意安全!”就这样,袁哲带着几分新奇和沉甸甸的责任感出发了。

袁哲在平台上注册的身费酞“无声骑手”,他可以选择“显示”或“不显示”这个身份。由于刚刚注册,平台给袁哲派发的订单比较零散,每单收益不高。好在订单距离、收益都会显示,袁哲可以选择是否接单。

“从最简单的开始。”因为初来乍到,担心超时,袁哲不会同时接多个单子,他每次只送一单,这让他比同行更“从容”。而真正熟练的骑手,往往同时接五六单,甚至十几单。

经过大量的问卷和调研,袁哲总结道:“在杭州,一名骑手如果同时接五六单,骑一圈送完,大约每小时的收入是30元。一天如果工作8小时,收入为240元。”这已经是许多骑手心目中不错的薪资了。

戴着耳塞骑行在路上,袁哲有个特别的感受:“当你的耳朵听不到声音时,会更注意周围的状况,反应更敏锐。很多人边骑车边看手机,安全系数反而不如那些专心致志的无声骑手。”

“无声骑手”不能听、不能说,而大多数顾客又不会手语,这时骑手和顾客最好的沟通方式是在APP上打字。但这里面又有个问题——许多顾客由于日常工作忙碌,对APP消息都设置“免打扰”,无法及时收到文字消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平台设置了数字化的外呼工具,“无声骑手”可以率先一键拨出,让顾客提前了解自己的身份。“您好,我是无声骑手……”电话中人工智能的语音,清晰而人性化地提醒顾客注意APP上的信息,从而保证外卖的送达。

“大多数时候,我和顾客没有线下交流,甚至碰不到顾客。一般就放在门口,拍个照。”不过,袁哲清晰地记得,有一次顾客得知了他的“无声骑手”身份,在APP上郑重地对他说:“感恩感恩。”

“一般大家会礼貌地说‘谢谢’,而‘感恩’传递了一种层次更深的情感,是更高的评价。”袁哲笑着说。他相信,虽然点外卖的顾客们工作忙碌,但在得知骑手是听障人士时,至少会有一瞬间的震撼和感动。

渐渐地,随着袁哲送的单越来越多,系统会给他派发一些距离更远、收益也更高的订单,于是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荣誉骑士”袁哲

3

生活

即使戴着耳塞,袁哲深知,自己也只能做到“物理上”模仿听障人士。他要更进一步踏入听障骑手的生活。

在袁哲第三次跑单时,新认识的一位调研对象小杰全程跟随,生怕袁哲这位“新手”遇到什么困难。“我骑车快四年,路线熟悉。”这是小杰发给袁哲的原话。

小杰二十多岁,因幼时生病失去听力,这已经是他做“无声骑手”的第四年。第一次见面时,小杰就很热情,他耐心地用手语对袁哲比划着。四年奔波让小杰练就“不看导航就能送到”的能力。他生怕袁哲不认路,努力帮助袁哲熟悉这份“工作”。

袁哲这次的目的地是一栋大楼,小杰陪着他一路到达了楼下。小杰比划着告诉袁哲,左边电梯是去办公楼层的,右边电梯是去商业楼层的。

“他就是一个阳光大男孩。”这是袁哲对小杰自始至终的印象。小杰从未因为自己是听障人士而自卑,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帮助袁哲。

小杰的老婆孩子在老家,他独自一人在杭州打拼,租住在一个回迁房小区,租金每月几百元。他告诉袁哲,在做骑手之前,自己是流水线上的工人。骑手这份工作收入更高、时间更自由,让他对未来有了更大希望。



小杰(左)和袁哲(右)合影

另一位听障骑手小亚向袁哲讲起一件令他记忆犹新的事——一次雨天路滑,小亚不慎摔倒了,浑身疼得要命。他爬不起来,也无法呼救,路人也没注意到他。

缓了一下后,小亚摸到兜里的手机,向骑手群里发送了自己的位置和信息:“求助,摔”。附近一位骑手看到后,马上赶来“解救”了小亚。

“骑手们是很团结的。他们有很多群,抱团取暖,谁出事就会有人去帮他。”袁哲说。听障骑手的打字习惯是“跳跃式”的,基本是短词句,而不是连贯的长句,但也能让人明白什么意思。

前阵子正赶上平台的“骑士节”,袁哲看到听障小扮“阳光明媚”的朋友圈——平台请他住了豪华酒店,也算是“享受了一把”。



听障小扮“阳光明媚”的朋友圈

4

学者

比起“博导”,袁哲更喜欢“学者”这个称谓。他最喜欢的四个字是学以致用,“做些更接地气的东西”。

“哈耶克有一句话说得好——商业是最大的公益。”袁哲告诉《中国科学报》,经济学者的介入,可以向平台清晰地传达一个信息:帮助听障骑手,会给平台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稳定性,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

经过大半年的研究,袁哲和他的团队形成了一个初步的研究报告,并正在准备下一步的成果推介。

他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首先,听障骑手在工作态度上更为积极主动,愿意付出更多努力来完成工作。听障骑手的留存率(黏性)也高于普通骑手,这对平台是件好事,因为引进新骑手需要更多的成本。

其次,听障骑手往往面临一些困难。比如,他们的“首次跑单率”较低,注册后从未完成过一次配送任务的骑手很多。再比如,听障骑手在“接单至到店取餐”和“到店取餐至送达消费者”这两个环节,速度慢于普通骑手。

最后,数字化赋能可以提升听障骑手的表现。在已有的外呼智能工具基础上,平台应该加大创新力度,更细致地解决听障骑手工作中存在的“卡点”。

“我的研究证明,更好地留住听障骑手、提高其工作效率,对平台来说是有经济价值的,这样平台就有更大的动力去做这件事。”袁哲介绍道。

袁哲的学生们觉得,老师做的这件事“太酷了”。目前,袁哲正在带领学生们做更多新的、有趣的研究,探究科技和商业如何更好地赋能弱势群体的工作和生活。

“做更有温度的科研,更好地贴近社会,特别是要关注弱势群体。”这也是袁哲未来的方向。



袁哲(右二)和学生们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掌北京“钱袋子”的何立峰 权力扩张引关注
  2. 习派穷途末路?传习明泽将“出山”扮演重要角色
  3. 习近平保党丧权 张又侠军权在握 最后一次枪指挥党
  4. 中科院“二氧化碳制糖”新成果全网热议
  5. 为何说睡眠、饮食与运动是健康的三大支柱?
  6. 美国防法案将加入禁止资助中俄实验室条款
  7. 中国多所大学陆续裁撤英文专业
  8. 川普做出决定,美加矛盾加剧
  9. 4万亿英伟达,凭什么?
  10. “强人”习近平更好地解读了中共和他的未来
  11. 网揭徐泽伟“国家黑客”身份 美批中共无耻
  12. 为减少稀土对外依赖,五角大楼亲自下场
  13. 17岁女生被男同学打致颅脑损伤
  14. 美智库报告:美国应完全撤回在台的美军
  15. 亚太多场军演启动,美国来者不善
  16. FBI全球围捕中共间谍!徐泽伟落网牵出黑幕
  17. 有脂肪肝的人,吃饭时常有4表现
  18. “敢犯台就炸北京”川普录音曝光 习近平傻眼官媒急封消息
  19. 二战德国航空机枪的起源:MG-30轻机枪
  20. 大罢免若失败,赖清德要找替罪羊?
  21. “血管都爆了”河南37岁快递员热射病倒车上离世
  22. 法德大吵后,德国转头再买15架F35
  23. 不再吃香 中国多所大学近两年来陆续裁撤英文专业
  24. 【百年真相】中华民国空军之母——宋美龄
  25. 川普“对等关税2.0”开战,全球市场剧烈反应
  26. 就差123米!疑机长听错指令 中国国航与顺丰险相撞
  27. 大陆高温奇闻:鸡蛋2天孵出小鸡 地里玉米成爆米花
  28. 美国雇主大幅提供签证支持
  29. 张忠谋过94岁生日 6个养生之道大曝光
  30. 俄罗斯国防部可能放弃修复海军目前唯一的航母
  31. 关税收入激增 美国6月意外实现财政盈余
  32. 散户砸钱 美股还有戏 股市荣景给川普加征关税理由
  33. 卡尼官宣砍开支,3年要省250亿
  34. 卢比奥在马来西亚首度与王毅会晤
  35. 针对台积电美国厂的集体诉讼升级,原告增加至30多人
  36. 阿尔茨海默病手术叫停背后:借“创新治疗”之名收费
  37. 美国务院重大重组 开始解雇逾1350员工
  38. 500万青少年中招,这病已成第三大健康威胁
  39. 鹤岗机场获批 苏州申请建机场被驳回引关注
  40. 马连县房价中位数攀190万
  41. 大而美法案对于美国医疗系统的影响
  42. 美宣布印航空难初步调查结果:飞行员失误 无关波音
  43. 川普和梅拉尼娅前往德州 视察洪灾赈灾工作
  44. 大陆底层生计维艰 民众忧“三种职业”复苏
  45. 钱塘江变沙滩 警车也自燃!洪水席卷茅台镇 中国陷末日极端天气!
  46. 美国6岁儿童误吞中国出口电池 获赔4千万美元
  47. 新州华裔议员候选人:认清中共的“无声战役”
  48. 饭店老板随手拍视频被罚45万元?
  49. 世界舞台的孤独 中共外交的四大背弃案例
  50. 川普视察德州洪灾区 白宫放弃废除FEMA计划
  51. 中国看不下去了! 胡塞接连击沉2货轮 耿爽点名停手
  52. 马克龙宣布法英拟扩组5万人军队 或部署乌前线作战
  53. 遭父亲连开5枪 25岁印度女网球手殒命家中 只因...
  54. 出租车后备箱载儿童行驶,公司回应
  55. 代总理又换人,佩通坦王者归来
  56. 德州ICE拘留中心外伏击袭警 亚裔男子遭FBI通缉
  57. 川普威胁共和党参议员 要求支持删减预算案
  58. A股有望迎万亿元级增量资金
  59. 探访西夏陵,中国世界遗产再+1
  60. Walmart全美召回85万只水壶 已致两人永久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