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凭什么认为印度菜天下无敌?

2025-11-20 13:25:18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食味艺文志

2021年,在德里电视公司(NDTV)组织的一次真人秀节目上,印度名厨维卡斯·坎纳(Vikas Khanna)发起过一段语惊四座的言论:“印度菜不只是食物——它是五千年历史的科学、哲学与生活方式。世界上没有其他菜系拥有如此深度。当西方人把黄油鸡叫做‘咖喱’时,他们正在抹去我们的文明。”

YouTube视频下,200万观众留言:“Jai Hind!”“终于有人说出来了!”

没人追问,五千年文明,是否真能浓缩于一盘黄油鸡?

更没人质疑,当一道菜被抬上神坛,谁还在乎它的味道本身?

在当代印度,美食已经超越果腹之需,升华为民族自信的图腾。媒体称其“理应获全球认可”,政客视其为软实力王牌,民众则将其奉为不可置喙的圣物。

在印度的互联网上,任何对印度菜的微小批评,都会被迅速解读为“对印度文明的攻击”。这种近乎宗教的狂热,正在制造一个香料包裹的幻觉:印度菜不仅最好吃,而且最正确、最先进、最不容质疑。

薛定谔的餐桌自信

在印度媒体的表述中,印度人的餐桌自信,有一条清晰的脉络。

早在20世纪50年代独立之初,《印度时报》等报刊就开始批判殖民时期的英式饮食,比如红茶搭配糕饼为“殖民遗毒”,呼吁回归“本土谷物与香料”。

但那个时代的叙述,还是防御性、内向型的,强调“我们的食物属于我们自己”,而非“我们的食物优于他人”。

真正的餐桌民粹出现于1991年印度经济改革后,开始拥抱全球化的印度媒体转向“展示印度”。1995年《今日印度》推出特辑《The Taste of India》,首次将地方菜系(如喀拉拉椰奶咖喱、孟加拉芥末鱼)作为“国家多样性象征”呈现。

经济有了发展通路,就开始追求上层建筑位面的民族自信了。

2000年之后,随着硅谷印度裔精英崛起,媒体开始将“印度菜被西方接受”视为国家软实力标志。2006年《印度斯坦时报》称:“Dishoom餐厅在伦敦的遍地开花,证明了世界终于读懂我们的味道。”

咖喱圣战取得阶段性成果!

尤其是2014年莫迪上台后,在“印度制造”“印度叙事”国家战略下,媒体话语急剧转向排他性优越论。大国民粹,成了全印度美食评论圈的主旋律。

2015年《今日印度》发文“印度菜复杂度超过法餐”——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夸耀,而是赤裸裸的拉踩。

尤其是2016年,莫迪政府宣布废止500和1000卢比的纸钞,引发大规模挤兑和金价暴涨之后,政府急需文化议题转移注意力,

2021年,《印度斯坦时报》一篇文化评论说:“印度厨房是微型联合国,每一道菜都是一次文明对话。”文章将旁遮普的黄油鸡(Butter Chicken)比作“锡克教的包容精神”,将喀拉拉的椰奶咖喱鱼解读为“马拉雅拉姆人的海洋智慧”,甚至将孟买的街头帕夫·巴吉(Pav Bhaji)称为“城市多元主义的味觉化身”。

在这里,食物不再是食物,而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2022年,《今日印度》的封面文章《印度菜:被低估的世界第一》说:“法国菜只有三种基础酱汁,意大利菜依赖番茄与橄榄油,而印度菜拥有超过200种香料组合、30种烹饪技法、以及跨越5000年的哲学根基。”作者甚至称:“印度菜的风味分子复杂度是法餐的3.7倍。”尽管该数据来源不明,却被印度国内的互联网疯传。

2023年《印度经济时报》的一篇报道,标题为《印度菜:宇宙中最复杂的菜系》。文章引用一位匿名“国际美食科学家”的话称:“印度菜的香料配比遵循量子纠缠原理,单一香料的改变会引发整个风味系统的坍缩。”

将玄学与伪科学嫁接的修辞,被无数读者奉为真理。

最登峰造极的是畅销书作家切坦·巴加特在《印度快报》专栏中的“金句”:“当你吃一口印度菜,你吃的不是饭,是五千年的文明……西方人至今无法复制真正的印度味,因为他们缺乏‘香料灵魂’。”

这种将饮食能力与文明等级挂钩的论述,迅速成为民粹话语的标配。

总结这些印度媒体的食评,很容易看到一个共性:用宏大叙事掩盖具体实践,用文明优越替代味觉体验。它们不讨论印度烹饪与周边地区、与殖民历史的相关性,而是宣称“印度菜”作为一个整体,天然高于其他菜系。这种话语一旦被广泛接受,便形成一种认知闭环:你无法批评印度菜,因为批评它等于否定印度文明。

毕竟,最廉价的自信是爱国主义,而最低门槛的爱国主义,就是餐桌上的爱国——夸我家的东西好吃不需要成本、也不需要学历。

虚构的口腹之欲

无论媒体、作家如何吹嘘,其本质,都是对广大民意的总结与反馈,是迎合多数思维的产物。那么,印度人对本土饮食“天下第一”的傲慢,从何而来?

翻阅IndiaMike、Rediff等印度本土互联网论坛早期的论坛帖子,网民的争论主要围绕地域口味偏好,比如“南印度vs北印度谁更正宗”,很少有上升到文明等级的言论。有德里人批评“孟买菜太油腻”,会被孟买人反唇相讥,但不会被骂“叛徒”。

然而,随着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诞生,发表意见的门槛越来越低。强调民族自信、煽动印“夷”对立,成了人人都能做的事。

最朴素直接的语言,最能引发普通民众的颅内高潮。

2016年,一名英国美食博主称“印度外卖高油”,首次引发大规模#Boycott(抵制)标签。饮食批评开始被等同于“不爱国”。当有人在Facebook吐槽“德里餐厅咖喱过咸”,评论区会越来越多地出现“不爱印度菜就滚”的骂声。

再之后,随着短视频的崛起,算法,进一步为餐桌民粹推波助澜:2021年,移居美国好莱坞多年的女星朴雅卡·乔普拉返回印度巡演。在ShareChat,她发布了一条探店印度小饭馆的视频,因为流露出对印度重油重香料的街头小吃的嫌弃,这条短视频被印度网友转发超过300万次,人们骂她“背叛了印度”。

无独有偶,2022年,美籍印度裔作家普里娅·帕特尔在个人博客中写道:“回孟买探亲时,发现家乡菜比记忆中更咸更油,可能与现代生活节奏有关。”本是个人感受,却被截图疯传。印度网民骂她“背叛祖国”“被西方洗脑”,甚至有人人肉其住址,威胁“滚回美国吃汉堡”。帕特尔最终被迫关闭博客,公开道歉:“我永远爱印度菜,它完美无瑕。”

2023年,英国名厨杰米·奥利弗在其新书中提到:“许多英国印度外卖店的咖喱高油高糖,长期食用不利于健康。”简单的营养学评论,却在印度引爆滔天巨浪:推特上#BoycottJamie(抵制杰米)迅速登上印度趋势榜首,数万条推文指责他“侮辱印度文化”“西方偏见”。一位高赞评论写道:“你连姜黄和姜都分不清,有什么资格评价我们的食物?”——仿佛饮食批评必须以“精通香料”为前提,否则即属冒犯。

这种“零容忍”机制的核心逻辑是:印度菜=印度=印度人,三者不可分割。因此,批评菜等于批评国,批评国等于攻击人。理性讨论的空间被彻底压缩。你不能说“这道咖喱太咸”,只能说“这道咖喱完美体现了印度精神”。

社交媒体上,常见话术包括:

“如果你不喜欢印度菜,请离开印度!”

“真正的印度人从不质疑我们的食物。”

“西方人吃印度菜只是猎奇,他们永远不懂其中的哲学。”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奖励愤怒,而非思辨;温和声音被淹没,极端言论成主流。网民对印度菜的“零容忍”,并非源于传统,而是社交媒体算法与民族主义情绪共谋的产物——越极端,越可见;越理性,越沉默。

躁动的民族崛起

媒体舆论的思维模板化、民意的极端化,是偶然么?

当然不是。

一切的根源,来自印度政府:在经济硬实力撑不起,文化软实力比不过的惨淡现实下,为了让人民相信“印度必将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印度文明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印度政府很早就将美食自信纳入国家战略,其工具化程度日益加深。

尼赫鲁时代,印度通过“印度文化中心”在海外教授瑜伽、音乐、舞蹈,饮食作为辅助元素开始登场。1990年代开始,随着越来越多的印度新移民在海外定居,印度菜在海外被刷脸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2003年,印度外交部开始在海外使领馆有计划地组织“印度美食周”,虽然定位为文化交流,但其意识形态输出的目标,已经呼之欲出。

可以互为佐证的是,2010年,印度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ORF)发布报告《Food as Soft Power》,系统提出“以饮食传播印度价值观”。

尤其是2014年莫迪上台后,民粹越来越成为外交核心——外交不是做给外国人看的,而是做给本国人看的。

由印度文化部牵头,投资50亿卢比,在全球100个城市设立美食中心、教授烹饪课程的“印度厨房计划”;围绕各国使领馆,教授“印度饮食哲学”的“印度美食文化角”;交由德里政府审核的“印度烹饪遗产名单”陆续出台,官方文件明确写道:“通过食物传播印度价值观,对抗西方文化霸权……每粒孜然,都蕴含吠陀智慧”。

2022年,印度外交部发布《美食外交白皮书》,将咖喱定义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载体”。文件称:“印度菜的复杂性与包容性,正是印度民主精神的味觉体现。”——仿佛香料多寡与民主程度成正比。

尤其是2023年G20峰会上的“Taste of India”国宴,将这种国家叙事推向高潮,成为一场“文明优越性”的展演。

作为东道主,印度在外长苏杰生(S. Jaishankar)主导下,将国宴菜单命名为“Taste of India”(印度之味)。菜单封面印有印度国旗三色,内页每道菜均附哲学解读:

黄油鸡:“象征丰盛与分享”;

马萨拉豆汤“体现印度农民的坚韧”;

芒果拉西“代表热带文明的甜蜜”。

外长苏杰生在峰会期间接受BBC采访时说:“玛莎拉是我们的软实力核武器。西方用电影征服世界,我们用香料温暖人心。”——将食物比作“核武器”,其隐含的对抗性不言而喻。

更值得玩味的是印度国内宣传口径。G20结束后,《印度快报》:“世界领袖被印度味道征服!”配图是各国领导人微笑用餐。

但事实上,多国代表因饮食禁忌(如清真、素食)仅品尝了部分菜品,香料过重能否被一部分追求清淡的东亚国家接受也是疑问。但这些细节被彻底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全球臣服于印度味”的单一叙事。

这种政治化操作的后果是双重的。对外,饮食被简化为文化输出工具,忽视真实接受度;对内,强化“印度菜天下第一”的集体幻觉,压制任何反思声音。

食物不再是风味的呈现和地理、历史的浓缩,而是主义的渗透。

尾声

2025年5月,在一次公开采访中,莫迪说:“未来,我们希望全世界每一户家庭的餐桌上,都会有印度制造的食品”。

言下之意很清晰,在美国的科技品、中国的工业品之外,要构建以印度食品为代表的“味道第三极”。

但事实上,截至去年年底,14亿印度公民中,持有护照者不到6%,真正有海外经历、了解各国餐桌生态与饮食嗜好的印度人,凤毛麟角。

不观世界,何以谈饮食世界观:毫无疑问,这不是香料的餐桌故事,而是民粹的赢学圣战。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两高中生奸杀教师被判无期
  2. A股失守3900点,牛市行情结束了吗?
  3. 中共警察发视频劝阻民众别去日本旅游 引嘲讽
  4. 黄仁勋坦言AI泡沫危机:做不好即崩盘
  5. 亚洲规模最大时尚物流中心起火 烧了整整60小时
  6. 黄仁勋:预测中国市场的销量将为零
  7. 印度战机在迪拜航展上坠毁起火 飞行员遇难
  8. 广西女子网购玩偶 赫然发现其眼睛藏有摄像头
  9. 孙雯胡骁案(6):通报中领馆、操控纽约州采购
  10. 分析:反日抗议是双刃剑 北京有顾忌
  11. 万锦华人区Costco广场要卖
  12. 坦赞铁路2.0:一带一路旗舰项目 中国加大非洲投资
  13. 战机航展上坠毁 胡锡进:印空军和航空业威信扫地
  14. 父母报学习班之后,年轻人开始扎堆帮父母“存款搬家”
  15. 中共院士增选结果公布 贿赂阴影再引关注
  16. 香港中联办副主任尹宗华被免去职务
  17. 川普政府取消纽约多场入籍典礼 称多个县法院不符法律规定
  18. 美国考虑允许英伟达向中国出售芯片
  19. 反习派密集动手 4条通告习一夜丢尽“钱袋子”
  20. “反共主力军”震撼出现 中国多省暗访惊现秘密
  21. 美国老年人口激增 照护服务捉襟见肘
  22. 亚马逊最大规模裁员 裁掉数千工程师
  23. 严重设计缺陷削弱全新“福建”号航空母舰功能
  24. 组图:2025迪拜航空展 多国尖端装备亮相
  25. 高市早苗推进日中战略互惠关系
  26. 习当局高调纪念胡耀邦 专家析背后政治博弈
  27. 加拿大紧急发布赴华旅行警告
  28. Bell大裁员,650名管理者被砍
  29. 东南亚电诈园区是如何骗遍全世界的?
  30. 强奸大嫂出狱后刺死见义勇为者,他潜逃近20年被抓
  31. 儿子和女儿被丈夫刘杰毒杀背后:以“爱”为名的毒杀
  32. 美国假日购物季即将来临 慎防窃贼尾随抢劫
  33. 熊袭击南太浩湖居民,内州当局提示防熊
  34. 川普与马姆达尼会面 吁电力公司降低纽约电价
  35. 日本首相官邸前,上千人愤怒
  36. 中共国际器官捐献大会将在广州举行 民骂:滚出广东
  37. 爱泼斯坦档案何时公布?川普签署法案后30天倒数
  38. 川普政府批准佛州等三州近海钻油
  39. 高市推21.3万亿日圆经济计划 应对物价压力
  40. 纪钦耀投书美媒:拒台不利全球合作与安全
  41. 内卷的广州行
  42. 白酒业陷寒冬 业者曝茅台镇近九成酒厂停产
  43. 美FAA斥资百亿启动空管系统重建工程
  44. 2026年度中日韩前瞻计划项目指南发布
  45. 乌这些地区将成为俄领土?
  46. AI芯片热潮助推房价起飞
  47. 川普批准佛州、加州、阿拉斯加外海钻油计划?
  48. 民主?六四主题艺术展 流亡画家夫妇分享理念
  49. 川普白宫会见候任市长马姆达尼 求同存异
  50. 今年以来,中国已经垮塌了3座特大桥
  51. 泰前美女总理佩通坦探狱父亲 他信狱中生活曝光
  52. 救生员未施救 厦门男子在室内游泳池溺亡
  53. 四川农民王燕百亩地被霸占 维权21年遭打残
  54. 民主党亿万富翁斯泰尔 宣布竞选加州州长
  55. BNO永居英语要求暴涨,新增收入限制
  56. 泽伦斯基:准备好与美合作 推进俄乌停战计划
  57. 民调:美国人喜欢民主 但不认为美国制度运作良好
  58. 29国抗议COP30成果文件:不写这条,就拒绝通过
  59. 多个领域开始显出疲态 川普会成“跛脚鸭”总统吗?
  60. 川普对乌下最后通牒,限期接受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