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针吃药没效?三招摆脱反复荨麻疹
2025-09-20 00:28:16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看中国
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压力才是隐形黑手。(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你是否曾经历过这样的清晨?刚睁开眼,却发现皮肤上一块块红疹犹如“突袭般”冒出,痒得让人坐立难安。拼命回想昨晚到底吃了什么,怀疑是不是海鲜、牛奶、药物惹祸?赶紧到诊所打一针止痒针,症状稍缓,却在隔几天又“卷土重来”。一周、两周,甚至好几个月过去,所有怀疑过敏的食物都停掉了,问题却依然挥之不去。这样的折磨,不只是皮肤上的难受,更让人情绪低落、工作受影响。
肾脏专科医生洪永祥在社交媒体发文指出,这类“久治不愈的过敏”其实多半不是食物或环境惹的祸,而是隐形压力作怪。洪医生直言:“慢性荨麻疹的真正凶手,不是海鲜、药物,更不是尘螨或猫毛,而是压力。”
荨麻疹背后的隐形黑手——压力
慢性荨麻疹,又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CSU),是一种由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的皮肤病,只要症状持续超过6周,就被归类为慢性。患者往往在一天之内多次出现大片红肿疹块,不只痒得难受,还可能伴随血管性水肿,导致嘴唇、眼皮肿胀。
洪永祥指出,台大医院的研究显示,高达78%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在发病前半年都承受高度压力,尤其是30至40岁族群最常见。换句话说,这是一种“身心皮肤病”,心理压力与皮肤反应互相牵动:压力导致皮肤痒,痒让情绪更差,情绪再反过来加重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不是食物过敏 而是多重机制交织
传统上,大众容易把荨麻疹归咎于食物或药物过敏,但洪永祥强调,真正的食物过敏在慢性荨麻疹中只占不到1%。相较之下,更多的病人是因为免疫系统失衡、肠道菌群异常,或心理压力导致症状反复发作。
他解释,部分患者属于“诱发性荨麻疹”,像是遇到冷热变化、摩擦或压迫,就会出现俗称“皮肤画纹”的现象;也有约35%至40%的患者体内存在自体抗体,刺激肥大细胞持续释放组织胺,让红肿痒无法停歇。另有最新研究发现,慢性荨麻疹患者常伴随肠道菌群失衡,例如短链脂肪酸下降、有害菌增加,导致肠道通透性上升、全身性发炎。这些都让“皮肤红疹”和“压力”成了互相纠缠的病因。
三大策略缓解症状
洪永祥分享自己30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三个被证实能有效改善的方向。他表示,若能坚持3个月,多数患者都能明显缓解甚至痊愈。
远离加工食品
香肠、火腿、含色素饮料等加工食品,常含有假性过敏原,容易加重症状。改吃天然蔬果、原味坚果与新鲜蛋白质,给皮肤一个“减毒生活圈”。研究也指出,避开食品添加物后,有7成以上患者可维持长期缓解。
学会纾压
压力才是最重要的“病源”。洪永祥提醒,最有效的不是避免食物,而是练习舒缓情绪。每天花10至20分钟进行腹式呼吸、冥想、运动,或与朋友、家人互动,都能逐步中断恶性循环。必要时,医生也会搭配抗焦虑药物协助患者度过急性期。

补充益生菌与高纤饮食能修复肠道环境。(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从肠道守护皮肤
补充多菌株益生菌与足量膳食纤维,有助于修复肠道环境,减少发炎反应。研究显示,益生菌搭配抗组织胺药物,能显著改善荨麻疹的活跃度。日常饮食中加入高纤蔬果与全谷类,对皮肤健康大有助益。
核心在“生活调整”
慢性荨麻疹不只是皮肤问题,它的长期折磨往往影响睡眠、情绪甚至肾脏功能。洪永祥提醒,若合并慢性肾病变,症状更可能恶化。因此,除了医生开立的药物,患者更需要正视生活习惯。避免加工食品、重视纾压、补充益生菌,这三大关键看似简单,却是最核心的解方。
洪永祥医生最后强调,与其一次又一次挨针、吃药,不如从源头改变日常。当压力获得释放、肠道回到平衡,皮肤才会真正得到安宁。
(本文经授权摘编自洪永祥医生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