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的6种特殊变化,或是“癌症”信号
2025-09-06 19:25:14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生命时报
俗话说:“表在皮肤,根在脏腑”。皮肤不仅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更是健康的“晴雨表”,会通过颜色、斑点、肿块等反映健康变化。
有些发生在皮肤上的变化,可能是肿瘤信号,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为什么肿瘤会体现在皮肤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生乔建军表示,有些人以为皮肤问题只是小毛病,搽点药膏就能应付,殊不知这可能是内脏肿瘤在悄悄“报警”。
恶性肿瘤可引发各种炎症性、增生性或代谢性皮肤改变,医学上称为“副肿瘤性皮肤病”;
几乎所有恶性肿瘤晚期都可能发生皮肤转移。
如果以往没有皮肤瘙痒史,又排除药物、食物或气候等刺激因素,却突然出现持续且剧烈的瘙痒,就需考虑激素障碍、糖尿病、肝病等,甚至肿瘤的可能。
临床上,部分顽固性瘙痒,还可能是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骨髓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共同症状”。
皮肤6个变化警惕肿瘤
并非所有皮肤问题都与癌症相关,但除了瘙痒外,若皮肤出现以下症状,务必提高警惕。
皮肤红斑脱屑
皮肤红斑可能是普通皮炎或湿疹,但如果红斑呈环状向外扩展、中心消退而边缘仍在蔓延,且多见于腹部、背部及臀部,伴随剧烈瘙痒,需警惕乳腺癌或肝癌。
若全身90%以上皮肤出现类似烫伤的大面积红斑(全身性红皮病),伴随潮红、肿胀、脱屑及剧烈瘙痒,则可能与淋巴癌、白血病相关。
胆囊癌、乳腺癌、腮腺癌、卵巢癌、食管癌等也可能引发红皮病。如同时伴有明显淋巴结肿大,应尽快检查。
脖子腋窝套上“黑丝绒”
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出现对称性色素沉着,皮肤增厚如天鹅绒,甚至呈疣状突起,需警惕黑棘皮病。
该病分良性与恶性两种,恶性黑棘皮病几乎都与内脏恶性肿瘤相关,尤其常见于消化道肿瘤(如胃癌)。
这些皮肤变化可出现在肿瘤诊断之前、同时或之后,有时口腔内可出现乳头瘤样赘生物,手掌及大关节背面皮肤增厚粗糙如牛肚。
总有紫红色“熊猫眼”
眼睑、眼眶周围、鼻梁或面颊出现水肿性紫红色斑,形似“熊猫眼”但颜色更深(如红酒色),伴指关节、肘膝关节紫红色丘疹或红斑,并有肌肉疼痛、无力等症状,需警惕皮肌炎。
该病虽不常见,但约20%~30%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年龄越大风险越高,可涉及鼻咽癌、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40岁以上患者应加强肿瘤筛查。
四肢出现“牛皮癣”样疹
医学上称为“副肿瘤性肢端角化病”,表现为银屑病样皮疹,好发于耳、鼻、面、手足及膝盖。
随病情进展,掌跖皮肤增厚变硬,指甲生长异常,该病与上呼吸道和消化道恶性肿瘤(如咽喉癌、食道癌)密切相关。
总治不好的“带状疱疹”
据日本研究显示,约12.5%的带状疱疹患者合并内脏癌性肿物,60岁以上人群比例可达18%。常见合并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亦见于胃癌、肺癌、肠癌、前列腺癌、胆管癌等。
恶性肿瘤相关的带状疱疹常表现为全身泛发、反复发作,而普通带状疱疹多局限于身体一侧且较少复发。此外,肿瘤患者若发生带状疱疹,预后往往较差。
皮肤“小米粒”突然增大增多
若身上原有米粒或黄豆大小的疣赘短期内迅速增大、增多,并伴有瘙痒,需警惕内脏恶性肿瘤。
乳房皮肤出现“橘皮样”改变应排查乳腺癌;静脉部位红肿疼痛、反复发作并形成游走性结节(游走性静脉炎),需警惕胰腺肿瘤。
危险肿瘤的预警信号
恶性肿瘤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疼痛、躯体变化等,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微创肿瘤科副主任医生赵鹏程表示,根据临床经验,出现以下几个迹象,患癌的可能性很大,务必提高警惕。
淋巴结肿大
当身体抵御流感或其他疾病时,脖子和腋窝的淋巴结可能会肿胀,但这种肿大应该在几周内消失,持续不消退,要当心淋巴瘤、白血病或骨髓瘤。
便血为暗红色
痔疮患者的便血,血一般在大便表面,与粪便不相混合,血液颜色多为鲜红色,没有黏液。
直肠癌病人的血便一般是大便和血混在一起,血液颜色多为暗红或果酱色,还常带有黏液,并伴有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变细或不成形等症状。
长期声音嘶哑
平时如果感冒或从其他疾病中恢复时,会导致声音嘶哑几天。如果毫无缘由,声音嘶哑持续数周,要考虑喉癌的可能。
出现黄疸
当胆管被肿瘤堵塞,胆红素在系统中积聚时,皮肤和眼睛就会变黄。要留神胰腺癌,胰头部有肿瘤的患者,半数会出现黄疸。
癫痫发作
脑肿瘤引起的癫痫发作很复杂,不同的肿瘤类型和生长位置会导致不一样的表现,需要及时就诊。
乳房有硬块
乳腺癌质地硬,边界不规则,常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肿块生长较迅速,可伴同侧腋窝淋巴结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如果发现体表肿块、身体疼痛、任何部位出血、大便习惯改变、肢体无力,或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发热等,一定要及早去医院做检查,明确原因,避免延误诊治。